余海剛
(浙江創(chuàng)新電機有限公司,浙江上虞312300)
?
淺談單雙層混合繞組
余海剛
(浙江創(chuàng)新電機有限公司,浙江上虞312300)
摘要詳細介紹了單雙層混合繞組的優(yōu)點,以及如何應(yīng)用于2極、4極、6極、8極、10極電機的情況,該方法簡單、使用便捷,相比雙層疊繞組更加節(jié)能、節(jié)材,值得推廣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單層繞組;雙層疊繞;單雙層混合繞組
0引言
眾所周知,三相異步電動機目前常用的繞組型式有單層和雙層,單層中有單層鏈式、單層交叉及單層同心式,雙層主要為雙層疊繞。單雙層混合繞組實質(zhì)上是雙層疊繞的變形[1],將同相同槽的上下層線圈“合并”為單層線圈,一般按“最短”跨距將繞組連接起來,單雙層混合繞組技術(shù)對電動機節(jié)材節(jié)能具有較好的效果[2]~[6]。單雙層混合繞組已有不少電機廠家在使用,但并未得到推廣和普及。
1單雙層混合繞組的原理與方法
本文通過實例展開介紹。例如,目前在使用的54槽跨距為8的雙層疊繞6極電機,其接線示意圖見圖1,為便于說明,僅選一相(U相)。
從圖1可以看出,U相線圈上層邊和下層邊在同一槽中的槽號有:1、2、10、11、19、20、28、29、37、38、46、47,共12槽,將同相同槽的上下層線圈的層間絕緣去除,并按跨距最短的原則重新連接,保持各槽號導體的相數(shù)不變,從而將同相同槽的上、下層雙層線圈“合并”為單層線圈;其余仍為雙層線圈,只是將繞組型式由雙層疊繞變換成雙層同心,這樣就得到單雙層混合繞組,見圖2。
54槽6極原Y=8雙層疊繞,繞組接線是1-9、2-10、3-11,繞組跨距是8/8/8。在不改變原雙層疊繞的每槽導體數(shù)、線規(guī)及相數(shù)的基礎(chǔ)上變形得到的單雙層混合繞組,繞組接線是2-10、3-9,繞組跨距是8/6,跨距8為單層,線圈匝數(shù)為原雙層疊繞的2倍;跨距6為雙層,線圈匝數(shù)與原雙層疊繞相同。這樣,單雙層混合繞組的電氣性能、繞組的諧波含量等與原雙層疊繞繞組基本一致。
再如48槽4極原Y=11雙層疊繞,并聯(lián)路數(shù)a=2,繞組接線示意圖如圖3所示;基于此變形得到的單雙層混合繞組接線示意圖如圖4所示。繞組跨距是12/10/8,跨距12/10為單層,線圈匝數(shù)為原雙層疊繞的2倍;跨距8為雙層,線圈匝數(shù)與原雙層疊繞相同。
3單雙層混合繞組相比于雙層疊繞組的突出優(yōu)點
從上例中的54槽6極原Y=8雙層疊繞等效變換得到的單雙層混合繞組(圖2)可見,平均跨距則由8減小到(36×8+18×6)/54=7.333。單層槽數(shù)36槽,雙層槽數(shù)18槽,每臺電機用線圈數(shù)為36個(其中:單層18個,雙層18個)。從上例中的48槽4極原Y=11雙層疊繞等效變換得到的單雙層混合繞組(圖4)可見,平均跨距則由11減小到(12×12+24×10+12×8)/48=10,單層槽數(shù)36槽(其中,12個槽Y=12,24個槽Y=10),雙層槽數(shù)12槽(Y=8),每臺電機用線圈數(shù)為30個(其中:單層6個Y=12,12個Y=10,共18個,雙層12個)。
單雙層混合繞組相比于雙層疊繞組有以下突出的優(yōu)點:54槽6極Y=8的雙層疊繞等效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的平均跨距為7.333,48槽4極Y=11的雙層疊繞等效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的平均跨距為10,因而可以減少漆包線用量。因減少了端部長度,在線圈匝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減小了定子繞組電阻,在相同的工作電流下,降低了定子繞組的銅耗。
54槽6極Y=8的雙層疊繞等效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單層槽數(shù)36槽占總槽數(shù)的2/3;48槽4極Y=11的雙層疊繞等效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單層槽數(shù)36槽占總槽數(shù)的3/4;單層線圈省去了層間絕緣,節(jié)省了絕緣材料用量。
54槽6極Y=8的雙層疊繞等效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每臺線圈數(shù)由54減少到36;48槽4極Y=11的雙層疊繞等效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每臺線圈數(shù)由48減少到30。每臺線圈數(shù)的減少使得線圈繞制及嵌線工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4單雙層混合繞組的應(yīng)用
4.1應(yīng)用于2極電機
表1列出了目前常規(guī)使用2極電機雙層疊繞組與等效變換后的單雙層混合繞組的對比數(shù)據(jù)?,F(xiàn)常規(guī)使用的36槽2極跨距13、42槽2極跨距15、48槽2極跨距17,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的平均跨距與雙層疊繞跨距相同,沒有節(jié)材效果。由于2極雙層疊繞的跨距僅0.7左右極距,使得基波的短距系數(shù)偏低,可以將2極的極距適當增大(例如36槽2極跨距13增大到15、42槽2極跨距15增大到18、48槽2極跨距17增大到20),然后等效變形為單雙層混合繞組,這樣在平均跨距增加不多的情況下,較大地提高了基波繞組系數(shù)(例如36槽2極由0.8666提高到0.9236、42槽2極由0.8612提高到0.9319、48槽2極由0.8571提高到0.9231),為下一步的提升效率或節(jié)材降本創(chuàng)造了條件。
4.2應(yīng)用于4極電機
表2列出了目前常規(guī)使用4極電機雙層疊繞組(48槽4極Y=10、48槽4極Y=11、60槽4極Y=13、72槽4極Y=15)與等效變換后的單雙層混合繞組的對比數(shù)據(jù)。
4.3應(yīng)用于6極電機
表3列出了目前常規(guī)使用6極電機雙層疊繞組(54槽6極Y=8、72槽6極Y=10、72槽6極Y=11)以及不常使用的分數(shù)槽繞組(每極每相槽數(shù)2.5)與等效變換后的單雙層混合繞組的對比數(shù)據(jù)。
4.4應(yīng)用于8極、10極電機
表4列出了目前常規(guī)使用8極電機雙層疊繞繞組(48槽8極Y=5、54槽8極Y=6、72槽8極Y=8)、8極不常使用的分數(shù)槽繞組(每極每相槽數(shù)1.5)以及常規(guī)使用的90槽10極Y=8雙層疊繞與等效變換后的單雙層混合繞組的對比數(shù)據(jù)。
從表4中可見,48槽8極Y=5雙層疊繞組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的平均跨距也是5,沒有節(jié)材效果,故不推薦使用。54槽8極(每極每相槽數(shù)為2.25)Y=6雙層疊繞組變換成單雙層混合繞組后的平均跨距為6.667,繞組用量反而增加,故也不推薦使用。
4.5制作工藝
雙層疊繞是等跨距、等匝數(shù)的疊繞形式,繞線及嵌接線相對簡單、對稱、單一 。而單雙層混合繞組是同心式繞組形式,是不等跨距的。單雙層混合繞組有單雙層之分,其中的單層繞組匝數(shù)為雙層的2倍,目前的繞線機大多可以預(yù)先設(shè)定匝數(shù)(相同或不同),因單雙層混合繞組的每臺線圈數(shù)較雙層疊繞的少,故線圈繞制工效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單雙層混合繞組每臺單層槽數(shù)占總槽數(shù)的50%或以上(個別2極電機除外),省去插層間絕緣工序,每臺線圈數(shù)也較少,故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線定子嵌線工效。
5 結(jié)語
單雙層混合繞組最適于由雙層疊繞等效變換得到。不推薦由單層繞組改進,雖然由單層改為單雙層后能降低一定程度的相帶諧波幅值,但基波繞組系數(shù)也隨之降低,而且因增加了雙層槽數(shù),使得線圈繞制和嵌線工時增加。此方法不推薦在每極每相槽數(shù)≤2的繞組上改進,因為變換前后的繞組跨距并不能減小,不能達到節(jié)材節(jié)能的效果。每極每相槽數(shù)為分數(shù)的繞組(分母≥4時),因為相與相之間,同相的極相組之間均存在不對稱分布,若使用單雙層混合繞組則給繞線和嵌線帶來諸多不便,而且平均跨距并不會比雙層疊繞的短,故不推薦使用。
參考文獻
[1]易曉榮,馬德鑫.單雙層繞組應(yīng)用于Y2-200L-2提高電機效率[J]. 電機技術(shù),2008(5):13-14.
[2]馬德鑫.單雙層繞組應(yīng)用于小型異步電動機設(shè)計中的節(jié)銅和節(jié)能效果[J].防爆電機,2007(6):8-11.
[3]馬德鑫.單雙層繞組應(yīng)用于小型異步電動機設(shè)計中的節(jié)銅效果[J].電機與控制應(yīng)用,2006(8):61-63.
[4]馬德鑫.單雙層繞組在小型異步電動機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J].防爆電機,2004(4):1-11.
[5]馬德鑫,易曉榮.采用單雙層繞組提高小型異步電動機的效率[J].防爆電機,2009(1):8-10,14.
[6] 李利娟,蘇啟平,潘逞.電動機分數(shù)槽單、雙層混合式繞組排列分析[J].電機技術(shù),2014(5):6-9.
BriefDiscussiononSingleandDoubleLayersCompoundWindings
Yu Haigang
(ChuangxinElectricalMotorCo.,Ltd.,Shangyu312300,China)
AbstractAdvantagesofsingleanddoublelayerscompoundwindingsanditsapplicationto2-, 4-, 6-, 8-,and10-polemotoraredetailedintroducedinthispaper.Thismethodiseasyandconvenient.Itcansavemoreenergyandmaterialcomparedwithdoublelayerswindings,andisworthypopularized.
KeywordsSinglelayerwindings;doublelayerwindings;singleanddoublelayerscompoundwindings
DOI:10.3969/J.ISSN.1008-7281.2016.03.14
中圖分類號:TM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7281(2016)03-0044-004
作者簡介:余海剛男1966年生;畢業(yè)于湖南大學電機專業(yè),現(xiàn)從事電機設(shè)計與技術(shù)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