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梅 余紅兵 文彤
(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教學改革
周小梅 余紅兵 文彤
(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根據(jù)“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立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辦法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園林生態(tài)學;應用型人才; 教學改革
“園林生態(tài)學”是一門近年出現(xiàn)的園林學與生態(tài)學的交叉學科,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與其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1],應用性強,涉及面廣,是風景園林專業(yè)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為適應經(jīng)濟結構調整和產(chǎn)業(yè)升級要求,為提高學生社會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就業(yè)競爭力,當前許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尋求轉型發(fā)展,即實現(xiàn)由學術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轉型發(fā)展是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內在必然[2]。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就是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為響應學校轉型發(fā)展的需求,本課程組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根據(jù)“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教學現(xiàn)狀,開展了該課程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與考核辦法的改革,以期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首先學科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將最前沿的知識即時補充到教學中去,使教學緊跟發(fā)展動態(tài),教學內容更具特色。其次,突出實踐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學好本課程打下基礎。基此,適當削減與其他課程重復章節(jié)的授課課時與內容。以冷平生主編的第二版“園林生態(tài)學”為例,其中第二~六章是介紹生態(tài)因子光、溫度、水、大氣、土壤與園林植物,內容與其他先學的“園林花卉學”“園林樹木學”等課程內容重復,所以對這部分內容的講解適當做了調整,減少了授課課時,重點講解園林植物對光的適應、光污染,園林植物對溫度和水的適應與調節(jié),園林植物對大氣的調節(jié),城市土壤的特點及園林植物對鹽堿土的適應等。
2.1 加強互動式教學
以往,“園林生態(tài)學”的教學,基本是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整個課堂死氣沉沉。這種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最終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提倡教、學并重、互動式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使教學效果極致發(fā)揮,學生可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界,多年來一直采用互動式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所以,對于“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的教學要加強互動式教學。以環(huán)境的概念為例,在講解其概念時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因為環(huán)境是一個應用廣泛的術語,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含義不盡相同。通過討論,發(fā)現(xiàn)學生對環(huán)境的理解千差萬別,授課老師對此適當加以引導。不僅能促進教與學的有機融合,還可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基礎[3]。
2.2 加強案例式教學
案例式教學是一種引導式、啟發(fā)式與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是就與某一知識點有關的典型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以達到深刻理解并充分運用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3]。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園林生態(tài)設計這部分內容時,結合學生以前已做過的課程設計等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在回顧原有初中同時,再比較和認知新的理論知識,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運用新理論再度進行實踐設計。通過鍛煉,學生能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并增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
2.3 采用學生自講法教學
大學教學不同于中小學教學,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對于一些相對簡單、容易理解的章節(jié)和內容我們采用學生自講法,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組織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例如:光與園林植物、水與園林植物、大氣與園林植物等的相關章節(jié)安排學生來講解,學生通過備課與教學等過程,不僅能認真學習新知識,還能了解到老師教學的不易,進而自覺認真聽課并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和積極參與老師的教學過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從學生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教師也了解各個學生的學習能力。
“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自2008年開設以來,總課時為24~32課時,全部為理論課。但景觀設計是以植物群落為結構單位,所以在介紹植物群落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實地觀察、分析,爾后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園林植物群落,如此改革,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也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教改實踐證明,“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要改變純理論的教學現(xiàn)狀,加強實踐教學,才能實現(xiàn)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提升實踐技能與綜合素質。
“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以往均是采用開卷考試或寫論文的方式,這樣對學生來說可減輕他們的“負擔”,但這種考核方式容易導致學習不自覺的學生“平時不學,考時應付”,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適應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因此,“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考核,采取了綜合的考核方法,即由30 %的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課堂表現(xiàn)與平時作業(yè)等),50 %的期末考試成績和20%的實踐課成績(包括出勤、實踐技能與實踐報告等)構成。期末考試采用閉卷,試卷涵蓋考試大綱所有的知識點,題型多樣化,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與論述題等6種題型,考試內容盡可能避免死記硬背,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運用能力檢測[4]。
綜上所述,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式,對于許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來講,如何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如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需認真思考的問題?!皥@林生態(tài)學”課程是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開展教學改革,通過改革,增強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前教師提問,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翻筆記或教材來尋找答案,并且大部分學生覺得學習該課程對自己的設計沒有任何的幫助,但在改革之后,對于具體的問題,大部分學生能獨立思考并用自己的觀點或想法來表述或解決。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學生也給予了較好的評價,但改革的深度還不夠,僅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展開。今后,本課題組將在轉翻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1] 冷平生.園林生態(tài)學[M].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11: 8.
[2] 譚 杰.源于生態(tài)文明議題的景觀教育和應用型景觀人才培養(yǎng)[J].山東社會科學, 2015,(12):233-235.
[3] 劉常富, 趙桂玲.以綜合素質培養(yǎng)為目標的“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林業(yè)教育, 2011, 29(3): 38-40.
[4] 閆淑君, 陳瑩, 李房英.“園林生態(tài)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林業(yè)教育, 2014, 32(5): 41-45.
Teaching Reform of “Landscape Ecology”Course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ZHOUXiaomeiYUHongbingWENto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413000)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in order to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learning as well as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olving problem skills, this study advance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of “l(fā)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Applied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湖南城市學院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JK14B013)
周小梅(1977.11- ),女,副教授。
E-mail:864759100@qq.com
2016-05-11
TU986
A
1004-6135(2016)10-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