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錢朝軍 戶 萬
和平年代的國門守護者——記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洪俊
本刊記者錢朝軍戶萬
陳洪俊研究員在人民大會堂領獎
在國際貿易如火如荼的時代,世界各國及地區(qū)紛紛建立各自進出口貨物檢測標準,以維護本國利益。中國作為世界貿易大國,進出口貨物數量巨大,因此構建檢驗檢疫屏障,守護國門安全,更不容小覷。打造安全的國門環(huán)境、杜絕國外非安全物品入侵、增強我國對非安全物品的檢測能力,是每一個檢驗檢疫從業(yè)者的終極使命。
陳洪俊從事植物檢驗檢疫工作30余年,對科研工作兢兢業(yè)業(yè)、矢志不渝,主持國家科技部科技計劃項目和課題達數十項,在有害生物DNA數據庫的建設、轉基因檢測技術、生物災害防控、口岸入侵物種的偵測、疫病分子生物學技術、進出境動植物檢疫發(fā)展戰(zhàn)略等方面成果卓著,載譽等身。近年來,他在轉基因產品的精準檢測技術方面的成就,更是成為推動中國檢驗檢疫領域快速發(fā)展的關鍵力量。
“檢驗檢疫不是小事,一能防止國內農產品受損;二能阻止國外高危產品入侵;三能對接國際檢驗檢疫標準”。1983年,陳洪俊從西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北京首都機場局旅檢科,主要負責對機場進出人員及貨物的檢驗檢疫工作。迎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北京率先為世界各國打開了了解中國的大門。
因通過北京機場的進出口貨物數量及人員眾多,陳洪俊每天片刻不停地取樣、化驗、分析、寫報告……他把這種高壓工作稱為一種“機遇”。在針對海內外各種各樣復雜而又新奇的貨物進行檢測的過程中,他深刻地察覺到了我國檢驗檢疫技術存在的差距。
時不我待,發(fā)現問題就要尋求解決之道。陳洪俊一發(fā)現問題就去找相關科研單位,請教老專家,跟著他們一起做研究。慢慢地,他開始在植物檢驗檢疫的科研道路上“越陷越深、越深越迷”。
于是,帶著對科研的無限熱情,陳洪俊決定“內修”與“外建”相結合,一邊去深造學習,提升知識及技術水平,一邊組建科研團隊,積極開展科技項目和課題研究。在他刻苦努力之下,取得北京林業(yè)大學森林保護專業(yè)博士學位,而且主持完成了國家科技部和質檢總局20余項科研項目和課題,主持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檢疫性有害生物條形碼數據庫建設及示范應用”項目、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中的“轉基因產品檢測新技術研究”課題、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農林重大生物災害防控技術研究”項目中“潛在入侵物種口岸偵測技術”、科技部“863”計劃項目“農作物重大疫病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及試劑盒的研制”、科技部“十五”科技標準專項“木質包裝和花卉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及“鴨梨、馬鈴薯、雜交水稻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計劃“禁止進境植物名錄修訂”“進口玉米、小麥等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紅火蟻預警檢疫控制技術研究”“防范外來有害生物與進出境動植物檢疫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物種資源查驗技術研究”等課題,在口岸進出口貨物的檢測技術、方法和標準上不斷推陳出新,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檢驗檢疫領域檢測技術的發(fā)展。
2013年至2014年,僅僅1年多時間,我國就退運國外不合格玉米、玉米酒糟粕、苜蓿草、棉籽、油菜籽、豆粕和玉米蛋白粉等產品逾數百萬噸,其中僅從美國進口的MI R162品系轉基因玉米和玉米酒糟粕就退運了140萬噸。此事一出,美方立即對中國的檢測標準提出質疑。雙邊談判結果,卻是對中國現行的各項標準及技術心服口服。
原來,中國對轉基因產品一向實行“零允許”政策,為了防止國外向中國出口“魚龍混雜”的轉基因產品,建立我國完善的檢測技術體系迫在眉睫,為此,早在2007年陳洪俊就著手規(guī)劃轉基因產品檢測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在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轉基因產品檢測新技術研究”課題的支持下,陳洪俊帶領團隊晝夜不停地梳理轉基因產品檢測工作中面臨的難題,進行持續(xù)攻關,最終建立了一系列進出口轉基因產品的檢測之“盾”。
針對復雜基質轉基因成分檢測難的問題,陳洪俊帶領團隊大膽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一管式核酸富集檢測技術,設計了由肽核酸捕獲區(qū)、烷烴連接臂和氨基結合區(qū)組成的捕獲分子,建立了微量核酸富集關鍵技術,由傳統(tǒng)10步的檢測步驟簡化為3步,其檢測靈敏度提高到1.66×10-16mol/L 。通過破譯邊界序列,創(chuàng)新設計了12套引物/探針,建立了水稻、小麥、木瓜等轉基因產品的熒光PCR精準檢測模塊群,在同一反應管中完成了核酸捕獲、分離和檢測全過程,把檢測靈敏度提高到0.01%,完美解決了復雜基質轉基因產品精準檢測的難題。
在痕量現場的檢測速度方面,陳洪俊帶領團隊突破原有技術局限,創(chuàng)制了在表面積和生物相容性上更高、單鏈DNA負載量更大的新型DNA傳感器,實現了轉基因產品的痕量檢測。另外,陳洪俊帶領團隊反復試驗,設計出一種內置封閉式染色劑添加腔體,創(chuàng)制了防污染等溫擴增檢測裝置。并結合創(chuàng)新設計的特異性等溫擴增引物,構建了針對大豆、玉米等轉基因產品中外源基因和品系的可視化檢測方法,可在30分鐘內通過肉眼判讀結果,突破了轉基因產品中核酸現場快速檢測的技術瓶頸。這一新型DNA傳感器和防污染等溫擴增檢測裝置,大幅提高了現場的檢測靈敏度和速率。
針對檢測量值難以溯源這一棘手難題,陳洪俊帶領團隊著手攻關,通過研究顆粒細度與樣品均勻性的關系、溫度和干燥工藝對穩(wěn)定性的影響,結合標準物質量值的不確定度分析,創(chuàng)建了基體標準樣品的制備工藝。技術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最終要服務于產品的轉化。因此,基于這一創(chuàng)新工藝,他又帶領團隊乘勝追擊,首次研制了14種轉基因基體和分子有證標準樣品,基體標準樣品的均勻性不確定度0.02%,高于歐盟標準(0.12%),穩(wěn)定性達4年,是歐盟標準的4倍。創(chuàng)制了PCR儀校準裝置,針對現有PCR儀校準裝置溫度精確度低的問題,研制了由半導體式溫度傳感器、高精度多路掃描開關和堆棧式溫度采集儀組成的溫度校準裝置,精度達0.02℃,高于歐盟的0.1℃。針對PCR儀熒光無法校準導致檢測結果分散、可比性差的問題,首次發(fā)明了基于單色LED光源和積分球技術的光源激發(fā)部件,創(chuàng)制了PCR儀熒光校準裝置,熒光精確度提升了16.54%,實現了轉基因產品檢測的量值溯源。
多項成果的“橫空出世”,解決了轉基因產品檢測面臨的三大突出問題,得到了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其中一管式核酸富集檢測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項目成果已經在口岸檢測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在2014年獲得中國分析測試協(xié)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F已在全國35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和相關企業(yè)等得到應用和推廣。在這一嚴謹縝密的標準體系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高度認可中方的研究成果,接受了不合格貨物的退運。為中國出口日韓及歐洲、中東等國家地區(qū)貨物的順利通關提供了技術支撐。在推動檢驗檢疫技術升級;提升國際話語權;保障我國食品安全和生態(tài)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此,“國境轉基因產品精準快速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即使“從了政”,他依然緊抓科研,帶領團隊攻關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檢疫性有害生物條形碼數據庫建設及示范應用”、質檢總局科技計劃“中國特色進出境動植物檢疫體系研究”等多個項目和課題。無論是一線科研,還是二線政務管理,陳洪俊始終把“永不懈怠”當成人生信條。把滲透到骨子里的熱愛給了科研,他說“無論在什么崗位,都不能把業(yè)務丟掉”,保持初始的興奮感,永不疲倦。
秉承這一理念,歷經社會角色的多次轉換,他都能立馬重新“拉一支新隊伍”,搞科研。他常鼓勵年輕人一定要多學多練,建立扎實的知識基礎,以問題為導向,多思考,注重多學科間的交叉,不斷創(chuàng)新,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才能出成績?!翱蒲杏锌赡苄枰О俅螌嶒?,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你離成功總是會越來越近的”。面對未來挑戰(zhàn),陳洪俊的規(guī)劃非常清晰,將會在進一步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提高團隊成員業(yè)務能力、解決進出口企業(yè)實際問題、成果量化生產和應用等方面做深入探索,成為推動中國外貿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