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 涵
在材料的沃土上勤耕不輟——記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朱宏偉
本刊記者王涵
作為碳元素家族的新貴,石墨烯自2004年誕生以來就成為了“神奇材料”的代名詞。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強度最高的材料,斷裂強度比最好的鋼材還要高200倍。同時它又有很好的彈性,拉伸幅度能達到自身尺寸的20%,被稱為“新材料之王”。
隨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石墨烯的發(fā)明者——兩位英國物理學家安德烈和康斯坦丁,一時間科研圈掀起了一股石墨烯的研究熱潮。石墨烯也成為了越來越多科學家選擇的研究材料。
2015年12月1日,教育部科技發(fā)展中心公布了2015年度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獲獎名單,由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宏偉主持完成的項目“石墨烯材料的結構設計與應用技術研究”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石墨烯材料不能直接拿來用,所以它的結構設計就很重要,這個是跟應用相關的,需要面向不同的應用進行研究?!敝旌陚フf。從2008年回國之后,朱宏偉團隊便專注于石墨烯材料的可控制備與性能研究,學術問題涵蓋結構設計、光電轉換、柔性器件、吸附過濾等方面。通過調控石墨烯與其它材料的表/界面相互作用,團隊探索了石墨烯在納米能源、納米探測和納米環(huán)境應用中的性能。
作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石墨烯被稱為“黑金”。盡管科學家預言石墨烯將“徹底改變21世紀”,但在朱宏偉看來,“盡管石墨烯材料基礎性能非常好,很多實驗和理論也驗證了這一點,但從應用層面來講還是有瓶頸的,首先就是它的制備。一個新材料不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它的制備技術是很難完善的?!彼榻B說,“我們現(xiàn)在做的就是:第一,尋找石墨烯材料的制備新方法;第二,面向不同應用對結構進行再設計?!?/p>
此次朱宏偉團隊的獲獎項目“石墨烯材料的結構設計與應用技術研究”,便是圍繞石墨烯結構設計及光電材料、傳感材料和膜材料領域從事基礎研究工作,從材料“結構-性能-應用”的基本關系出發(fā),通過調控石墨烯及其與其他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分別設計了“石墨烯/半導體”“石墨烯/高分子”“氧化石墨烯滲透膜”等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石墨烯在納米能源、納米探測和納米環(huán)境應用中的使用性能。
項目揭示了石墨烯“多功能”光電作用機理,提出了基于“石墨烯/半導體”異質結模型的光電材料與結構。在此基礎上設計并實現(xiàn)了石墨烯-硅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模型,闡明了該異質結的基本原理,開辟了石墨烯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新方向,并已發(fā)展為基于石墨烯的太陽能電池基礎模型之一?!笆?半導體”異質結模型自提出后已被國際上26個小組借鑒并進行拓展研究,被列為石墨烯光電器件的6大代表性結構之一,在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60余位科學家撰寫的年度報告中被作為重點結構進行評述。
同時,朱宏偉團隊還提出了“滑動+裂化+回復”應變傳感新機制,設計了基于“石墨烯/高分子”彈性體模型的傳感材料與結構。制備了基于編織結構石墨烯的應變傳感器,通過宏觀編織結構和微觀多晶形貌的合理設計,顯著提升了薄膜石墨烯的應變響應,實現(xiàn)了超高靈敏,系統(tǒng)闡明了該類應變傳感的作用機制,推動了新型應變傳感材料的發(fā)展。
此外,他們還提出了氧化石墨烯滲透膜孔隙的精確控制方法,開發(fā)了基于“氧化石墨烯層片孔”自組裝模型的膜材料,將氧化石墨烯層狀結構引入膜傳質過程,系統(tǒng)研究了離子選擇性跨膜傳輸過程,深入探究了不同離子的選擇性滲透機制,推動了氧化石墨烯薄膜在污水處理及循環(huán)利用、海水淡化、過濾分離、能量轉化及儲存等領域的應用。被膜材料領域專家評價為水處理“膜材料領域的突破”,在海水淡化領域專業(yè)期刊Desalination的3篇綜述中大篇幅引用評述。
“我們研究的出發(fā)點就是,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第二是要有自己的結構設計方法;第三是要面向未來的智能應用。石墨烯材料本身柔、輕、薄的特點,就是未來應用的發(fā)展趨勢?!敝旌陚ソ榻B,考慮應用不僅要從整個領域關心的問題開始,同時還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問題,比如能源以及環(huán)境問題。
2015年10月28日,由青島國家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中國石墨烯產(chǎn)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2015中國國際石墨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總決賽在青島落幕,由朱宏偉課題組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Dusan Losic教授聯(lián)合開發(fā)的Functional graphene membranes for water purification項目獲得年度總冠軍。該項目開拓了石墨烯薄膜在水凈化領域的應用先河,在水體污染日益嚴重、人類面臨水源危機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他是清華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發(fā)表論文的研究生,他的博士論文獲清華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并且入選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參與主持的項目還曾獲得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如今,在碳納米管以及石墨烯領域取得不菲成就的朱宏偉,在最初接觸碳納米管的日子里,對此其實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有任何興趣。當導師問他知道什么叫“巴基管”時,他還誤以為是晶體管。
可就是在最初缺乏興趣、實驗室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朱宏偉仍然堅持了下來,并漸漸地從中找到了樂趣所在,“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培養(yǎng)的”。
為了看清碳納米管的形態(tài),他在悶熱狹小的暗室中不分晝夜地沖洗照片;為了得到準確的力學性能數(shù)據(jù),他跑遍了北京市幾乎所有的材料分析中心……隨著科研的深入,朱宏偉的興趣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起來了。正是憑借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朱宏偉漸漸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2001年5月,在一次實驗中,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一些長達20厘米的碳納米管,這是當時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長的碳納米管。一年后,朱宏偉以第一作者身份將這一成果發(fā)表在《科學》雜志,這是首位清華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這份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同年,他獲得了清華研究生的最高榮譽——特等獎學金。同時,僅在博士期間,他就發(fā)表論文32篇,其中SCI收錄28篇,EI收錄2篇,會議論文2篇,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美國專利1項。
“在科學研究中,當你處于絕望的邊緣的時候,離成功就不遠了”,在朱宏偉看來,做科研90%都是失敗的,這是一個常態(tài),而成功就源自于在一次次失敗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和知識,最重要的便是對科研矢志不渝的執(zhí)著精神。
在交叉學科迅猛發(fā)展的21世紀,不同學科、不同團隊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重要。尤其是要將一個技術、產(chǎn)品推向應用,產(chǎn)學研用之間的合作就更不可小覷。
近日,由清華大學朱宏偉團隊和北京華大智寶電子系統(tǒng)有限公司聯(lián)合承擔的北京市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石墨烯溫度流量一體化傳感器件研制”歷時兩年研發(fā),取得重要進展。
該項目針對熱力系統(tǒng)檢測用流量、溫度傳感器的應用需求,通過對石墨烯傳感的作用與規(guī)律研究,突破了石墨烯材料在熱量表流量計應用的關鍵技術,通過石墨烯晶片形狀、尺寸、表/界面狀態(tài)對傳感性能調控,基于石墨稀材料的傳感工藝結構設計,研制了大量程、高精度的流量、溫度傳感器,解決了現(xiàn)有傳感器表面結垢、功耗高、精度低等問題,形成了批量制備能力,有望在熱力系統(tǒng)進行規(guī)模應用。
“我們這個項目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合作方式,不僅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還有用戶參與,我覺得是很有代表性的?!敝旌陚ソ榻B道。
2015年12月,孫鵬斬獲2015美國MRS秋季會議研究生獎銀獎;2014年10月,李虓博士論文入選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 Theses叢書;2013年6月,李昕明榮獲“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新秀”……打開朱宏偉牽頭的納米實驗室主頁,大量關于學生獲獎、論文發(fā)表的信息撲面而來,這是一支年輕且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團隊。
“我對我們實驗室的發(fā)展還是很有信心的”,采訪中朱宏偉曾多次提到。面對現(xiàn)在鼓勵高校教師創(chuàng)業(yè)的時代趨勢,朱宏偉仍然保持自己的初衷。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過于分散的話在某一個方面必定會有所欠缺。尤其是教師,不管你做什么,都應該以教育為本,這才是第一位。不過這也跟性格有關,有些老師喜歡挑戰(zhàn),喜歡創(chuàng)業(yè),就沒那么多時間跟學生在一起,但我還是喜歡在學校當一個老師,平時教教課、寫寫文章,和學生待在一塊?!敝旌陚フf道。
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朱宏偉采取的也是“放羊式”管理,不會天天監(jiān)督、讓學生匯報工作或者規(guī)定指標等。“從科研到管理,我們一般都是自由的,包括選題都是以他們?yōu)橹?。如果實在無法選擇,最后再由大家開會討論的時候一起確定?!敝旌陚フf道,“管理上雖然很自由,但學生們也都非常自覺。”
“當然,這種‘放羊式’管理也是有前提的,事先的任務必須分配好。而且材料學院本身對學生的要求就比較高,我對他們的要求會更高,底線不能丟?!敝旌陚娬{,對于學生的要求首先老師就得做到以身作則,不管是生活規(guī)律還是科研習慣都是如此。他每周都會和課題組學生交流實驗的進展,指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做實驗和分析實驗,這種言傳身教讓課題組的成員迅速成長。雖然肩負著科研工作和家庭的壓力,但是他還是投入大量時間完善實驗室的管理。為了保障實驗室的安全,他根據(jù)自己多年實驗積累的經(jīng)驗,親自起草了實驗室各種設備的操作規(guī)范,對每一種設備都給出了詳細的操作步驟。這一整套操作規(guī)范有效地保證了實驗的正常進行,降低了安全隱患,實驗室里研究生們對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更放心了。這套操作規(guī)范還得到了其他實驗室的認可,同學們紛紛前來學習交流。
“2008年起我們實驗室就在做石墨烯研究,去年開始轉向了更多的二維材料。因為石墨烯非常熱門,一個東西太熱的話就會開始走下坡路,所以我們既要跟蹤熱點,也要回避它。”朱宏偉介紹。
科技的最高成就在于應用,對于朱宏偉而言,這亦是他最大的目標?!耙氚岩粋€技術真正推廣確實很難,一定要和外面合作,要有一個非常大的團隊。做科研本身并不是特別難,關鍵就是怎么將它轉化成對人們真正有用的東西。很多博士研究生做的成果等他畢業(yè)后就沒人管了,如果老師不去推動的話,這個成果就沒用了。所以,如何將成果推向應用就是我們現(xiàn)在必須解決的問題?!敝旌陚フf道。盡管轉化之路異常艱辛,但對這支朝氣蓬勃的團隊,朱宏偉依然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