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星術:最接近神靈的古科學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天文學,包括中國、印度、阿拉伯、日本等等,其間并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但中國古天文走的是與西方科學不同的路徑,有學者甚至因其特殊性和系統(tǒng)性將之比作中醫(yī),十分神奇。
古代先人觀星的絕密手段
古希臘星圖與中國古代星圖是人類歷史上較完整的兩大星圖體系。古希臘星圖逐漸演變?yōu)槟壳皣H通用的88個星座,而在古代中國,星座被稱為“星官”,東漢張衡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備矣。”
中國古代的星官,從玉皇大帝到農丈人、從戰(zhàn)場到市場,其名稱從山川百物到人間百業(yè)都搬上了天際,涵蓋了古代神話、歷史典故、社會制度和人文習俗等,幾乎在天上復制了一個人間世界。
約公元前270年前后,三國時期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統(tǒng)一了全天星官,編成一個具有283個星官、1464顆恒星的星表,史稱“陳卓定紀”,成為我國觀測星象的基礎。
神奇的日晷
遺憾的是,三國時代陳卓關于星官的著作和原圖早已散失,未能傳世。雖然最早的星官圖未能傳世,但后人能通過相關史籍來觀其原貌,這些史籍主要是隋代丹元子的《步天歌》。公元600年前后的隋代,法號為丹元子的隱居者,按照陳卓所定全天星官的布局,將此前流傳的星官知識重新整理,作了一首認星歌謠《步天歌》,至今流傳。
中國古代觀星術成就頗豐,其中少不了天文儀器的輔助。天文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云、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制,是天文氣象學發(fā)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假天等等。這里先說說圭表。
很早以前,先民發(fā)現(xiàn)影子的變化有一定規(guī)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來觀察影子的變化,逐漸形成圭與表,用來度量太陽照射表時所投影子長短。周朝時先民已能立表定向,而以表影長度確定節(jié)氣,是圭表在歷法制定中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圭表逐漸發(fā)展成日晷,又稱“日規(guī)”,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就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今人是如何看待古代占星術的呢?北京古觀象臺曾經(jīng)使用了487年,是世界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其建立比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早兩百多年。
“中國古代天文學基本都是由皇家把持,一個功能是制定歷法,另一個功能是預測國家大事。而西方天文學不是國家行為,主要目的是探索宇宙奧秘?!北本┕庞^象臺王玉民博士解釋稱。由于這個原因,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古天文的獨特性可比中醫(yī),自成一體,與西方科學區(qū)別明顯。
往細了說,古代中國的占星術就是軍國占星術,皇家天文機構“司天監(jiān)”(或叫“欽天監(jiān)”),除了肩負確定時間、頒布歷法、計算日月食等天文學使命之外,另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皇家挑選黃道吉日,就天象所預示的吉兇向皇家報告,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順應天命。天命玄奧,可謂是“最接近神靈的古科學”了。
(《北京晚報》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