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
地推是地面推廣人員的簡稱。目前主要集中在網絡游戲或者移動應用程序的推廣。通俗地講,就是那些支個攤位,讓你用手機掃描他們的二維碼或者關注微信號的人。
對于電商企業(yè)來說,如果試圖將地推落地全國,每個城市組建20人團隊,恐怕沒有幾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吃得消。于是,找第三方地推公司成了必須之選。
莽林市場
一款針對年輕群體的APP,今年9月上線,開始進行校園推廣。地推負責人鐘典一直在接觸地推渠道,發(fā)現(xiàn)水深且渾,亂象叢生。9月初,鐘典在北京一大學的推廣中遇見了學生小A,文質彬彬,說自己手下有幾個大學生,大學生手下還有兼職多人,可以幫忙地推。
按照以往公司自己地推的經驗,在校園中擺個攤位安排幾個人,一天最多可下載兩三百個??尚第一天就推出了6000個,服務器都快承受不住了。
緊急叫停。鐘典也開始追查這部分數(shù)據,開啟“反作弊”模式,發(fā)現(xiàn)作弊率高達90%。如,同一個手機IMEI串號下載了十幾次(手機的唯一識別碼,相當于手機的身份證),幾百個同時下載的數(shù)據完全沒有激活,留存率為零。當時與小A商議的結算價格,是一個5元。最終證明作弊的下載,都不能結算。
小A退場,小B上場。一位自稱地推軍的男子開始和鐘典接觸,聲稱地推渠道眾多,資源龐大。最后小B在各個刷下載量的作弊平臺去詢問,發(fā)現(xiàn)小A已經找過這些平臺,平臺一聽APP的名字就拒絕接單,“他們沒法作弊,不給結賬”。小B從此消失,再也沒和鐘典聯(lián)系。
有些團隊,接單后就開始分包,層層轉包,在執(zhí)行層面,利潤空間已經被剝奪殆盡,只能靠虛假刷下載量來掙錢。有些團隊,通過掃樓、送豐厚禮物等捷徑讓下載量迅速上來,可留存率又太低。
魚龍混雜
第三方地推公司都比較新,尚處在行業(yè)無序發(fā)展期。他們中有很多渾水摸魚者,找了一群兼職干,數(shù)據真假難辨;他們中也有人想做出品牌來,但尚未形成市場規(guī)則,在莽原叢林中舉步維艱;他們中也有野心家,試圖整合地推行業(yè),干成一個流量入口平臺。
51地推的前身,是一家線上廣告公司,來找他們的客戶開始頻繁問一個問題:“你們能做地推嗎?”創(chuàng)始人顧騰飛開始注意到,這是一個市場機會。通過市場調研,他們覺得第三方地推全面興起,只是時間問題。比起線上渠道,地推的獲客成本更低。目前,一個APP獲得一個真正使用的用戶,線上推廣成本已過100元,一些互聯(lián)網金融產品的獲客成本,已高達500元。顧騰飛通過地推中積累的數(shù)據分析,目前下載和激活一個用戶的成本大概是15元,金融類產品高點,成本50元,因為需要綁定身份證和銀行卡,用戶警惕性很高,需要贈送更多禮物來驅動。即便如此,也比線上推廣劃算得多。
久經沙場后,他也總結出一些小技巧和經驗。他發(fā)現(xiàn),年輕的女性是最能接受地推的受眾,其次是年輕男性;在選禮品上,要根據場景挑選,如果去景區(qū)地推,禮品就要選在景區(qū)可以玩的東西,風箏、充氣小錘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帶著小孩的人群,“絕對不能放過”,要拿小禮品吸引小孩,比如吹氣錘子等小玩具。地推人員也不能馬上把氣打好,故意拖延時間,制造熱鬧,讓大伙覺得這里在哄搶,攏住了人氣,地推就成功了一半。
在顧騰飛看來,要想將地推運用到極致,就需要把握住人們“湊熱鬧”和“貪小便宜”的心理。地推人員分兩個工種,一種是全職工,平均月薪3千到5千元不等;一種是兼職,每日工資40—50元,按照提成結算。顧騰飛計算過,如果一個地推工作人員,一天拉來的下載量低于30人,就得虧本,“我們做一個下載量,也就只能掙1—2元”。
郭青,原本只是一個找兼職干零活的“包工頭”,后來看地推很掙錢,半年前,就干成了專職地推。來找郭青的人,也是各懷心思。有些公司的運營經理,是為了對付老板,因此數(shù)據要求真假摻半,還同郭青要“返點”。有些給價很低,默許刷量,“只是為了對付投資人”。
郭青也核算過成本,人工費、禮物以及物料、場地費等加起來,大概15元左右。前提還是,送給用戶的禮品,成本價不能超過5塊錢的基礎上。
然而作弊的方式,渠道千奇百怪,價格就低很多。最廉價的一種,是用刷榜公司,各個應用商店均有報價,360手機助手市場,60塊錢一萬個;91手機助手,40塊錢一萬個;騰訊應用寶的最貴,200元一萬個,等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者又找到了新的辦法。他們通過純人工的方式刷下載量。地推有很多QQ群,可以在群里分派任務,一些“包工頭”領了任務,再分發(fā)給他的小弟們。下載激活后,包工頭返回截圖,就可以結算。這和當年水軍分派任務的方式如出一轍。
這種方式在技術上無懈可擊,可以根據省份、城市、地區(qū)來分派任務。甚至可以要求一周內激活一次,或一個月內激活一次,激活時間等。當然,這些增值服務也需要額外結算。因此,根據任務的復雜程度,成本2—5元不等。
客戶需求不同,但郭青總能應對自如,“首先就是察言觀色,看對方的真實意圖:要返點的,就按照最低成本操作,反正風險對方擔;騙投資人的,一般7毛的就足夠了;如果客戶要求高,那就得采取人工方式了?!?/p>
路在何方
第三方地推公司中第一個曝出融資消息的,是來自廣州的一家公司“地推吧”。一個月前,他們剛剛A輪融資一千萬元。其CEO張斌,原來做過一款鎖屏廣告APP,在地推過程中吃盡苦頭。他發(fā)現(xiàn)整個行業(yè)信息不透明,吃差價層層轉包現(xiàn)象嚴重。
他開始思考,如何肅清行業(yè)。地推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工種,每個地區(qū)都有“地頭蛇”,所以想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地推公司不太可能,且成本太大。
張斌就做了一個平臺,他把全國各地的地推渠道聚集過來,進行篩選,將優(yōu)質的、靠譜的渠道留下來。同時,他對接一些大的客戶,出一整套的地推方案。
比如前段時間合作的Uber,地推吧提供“分場景地推方案”,在洗車店、汽車4S店讓司機注冊,成本最高;在商超和商業(yè)街推廣,成本較低。在方案中,會分場景將不同的費用明細列出,最后使用統(tǒng)一的宣傳語、統(tǒng)一的服裝,打包方案后,地推吧再到渠道庫中,尋找最佳的渠道落地。對落地執(zhí)行者還要進行一定的培訓,對服務進行標準化。最終,地推吧從中收取一定的服務費。這就是地推吧的生意經。
地推吧在不久前接到一單生意,投資人讓他們地推一個“上門給寵物美容”的APP。地推人員找寵物醫(yī)院、晚上江邊遛狗的人、高檔小區(qū)養(yǎng)狗的居民等精準的用戶進行推廣,做到幫他們下載、安裝、教會他們使用為止。最后發(fā)現(xiàn)這個APP的留存率并不高,“如果找到了最精準的用戶,留存率還不高的話,就該考慮這個模式是否存在問題了”,驗證過后,投資人放棄投資該項目。
張斌認為,地推吧未來的盈利空間,可能會集中在三個地方:第一是服務費;第二是集中采購物料,成本低;第三是同一個場地,可以整合非競品的多個產品一起地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