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ir+Zheng
導語:
習慣了新媒體上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熱點,習慣了移動設備上包羅萬象的閱讀App,電子時代的人們總會懷念在某個初冬午后,趁著陽光正好,仔細觸摸一本書、一幅畫,捕獲指尖可及的一抹溫暖。
正文:
城市的書房
“一個書店就是一座城市,我們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p>
——劉易斯·布茲《書店的燈光》。
如今正值電子設備大行其道。在一些人眼中,實體書店和實體服裝店別無二致。他們慣于到實體書店翻閱挑選中意的書,再到價格更為低廉的網(wǎng)絡書城選購——很多書店淪入成為閱覽室的尷尬境地。
書店應當如何留住顧客?這是書店的經(jīng)營者們始終在思考的問題。所幸,不管處于什么時代,這世上仍有許多人癡情于閱讀,有許多對閱讀愛得深沉而開始親手經(jīng)營書店的人,讓一批隱隱暗示著新時代中國風格的書店陸續(xù)出現(xiàn)在國人眼前。它們藏在城市的某一處,安靜低調地堅持著。在不離書店本質的前提下,書店經(jīng)營者竭力讓書店迎合這個時代的需求與審美,讓讀書、逛書店成為當代人的生活習慣。
經(jīng)過他們的精心布置,書店已經(jīng)不只是一個供人覓書的地方。以希臘神話命名的西西弗書店憑借自身獨特藝術風格吸引每個路過的人駐足:書店空間帶著LOFT的粗獷,而頗具英倫風韻的書架給人以溫馨懷舊之感,像是走進了某人的書房。同時,西西弗又尊重不同城市、不同地域各自的文化底蘊,每家書店都設有一間反映本地文化的櫥窗。大悅城中的西西弗書店櫥窗內滿是老上海風格的懷舊物件:熊貓牌縫紉機、畫著穿旗袍的摩登佳麗的海報、在民國影視劇中常常能看到的臺燈……僅僅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櫥窗,就讓人仿佛被舊時上海留聲機放出的歌聲與精裝書頁散發(fā)的墨香環(huán)繞,置身上海舊時光。
一種生活概念
喧囂繁華的徐家匯商圈邊上是大隱于市的衡山坊,毗鄰余音繞梁的傳奇小紅樓、“花園影院”衡山電影院,承載著上海音樂與光影中的一代集體回憶。舊夢已醒,聲光傳奇漸盡的徐家匯一派現(xiàn)代喧囂繁華,唯留衡山坊成了往昔猶存的隱秘后花園。舊時別墅一經(jīng)翻新,這里瞬時化身探索當代生活方式的混合實驗空間。
The Red Couture, Dr. White, Mr. Blue, My Black Attitude——四間不同性質的店鋪構筑而成的衡山·和集新潮又文藝,給人一種溫暖而時髦的感覺。生活方式書店Dr. White同時也是一家影像主題專業(yè)書店及一家進口雜志書店。在并不算大的三層空間里,Dr. White設立了三重主題。一層結合電影文學書店與咖啡文化——書店與咖啡館為鄰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咖啡館足以令作家、編輯和出版商坐上一天,在馥郁的咖啡香氣里談論文學。二層囊括建筑、攝影、繪畫、藝術、時尚等書籍,兼具創(chuàng)意市集與展覽空間的功能;三層陳列了500余種國內外雜志。這里的雜志甚至包括停刊與過刊珍品。獨特的選書、富有設計感的產品、與創(chuàng)意界大師近距離接觸與學習的機會,令這里成為文藝工作者與愛好者最愛的集會場所。
共同視野
作為一家獨立版畫印制發(fā)行機構,印物所主要的工作是與設計師、插畫家與獨立藝術家合作,探索版畫創(chuàng)作、印刷、發(fā)行的模式。對于年輕人來說,印物所和他們的版畫極具吸引力。不少插畫家的作品也通過版畫這個藝術載體而變得更富生命力。
這樣的獨立版畫工作室注定會有許多不尋常的故事。印物所的工作間有一塊從荷蘭漂洋過海而來的石板——松爾霍芬石,傳統(tǒng)石版印刷的必備工具之一。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沖擊和對傳統(tǒng)印制技術的疏于保護,國內能夠進行石版畫印制的機構已寥寥無幾,曾經(jīng)遍布上海馬路的松爾霍芬石如今已是蹤跡難覓。最后的成品很簡單,卻又能吸引每一個人。
印物所又不僅僅是一個版畫工作室。除了在版畫印刷方面頗有研究,他們也負責舉辦插畫師版畫作品展覽,定期開辦版畫研習社,讓沒有接受繪畫及版畫訓練的人都能夠體驗橡皮章和平板畫制作。他們希望讓平時沒有機會接觸版畫的人了解到,即便沒有專業(yè)工具,也可以用普通的材料制作版畫。
隨著時代的推進,版畫也開始融合新的形式,種種不同的項目并不會分散印物所對版畫的注意力,這些不同層面的經(jīng)營實際上都是為推廣版畫這一最終目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