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牡
語文是一門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學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順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關注小學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開展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發(fā)展能力,在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地提升自己。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使用最多的學習方式便是抄寫,教師在課堂上單一地講解課文,再讓學生課下抄寫生字幫助記憶。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完全沒有吸引力,除了識字與背誦以外,他們也感受不到語文學習的其他內(nèi)容。誠然,很多教師在當下課堂教學中都加入了多媒體工具輔助教學,但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模式上還是沒有改變,只是換了一種更加直觀的呈現(xiàn)方式,真正要讓學生深化學習內(nèi)容,還是需要豐富的教學方法與活動,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與思考問題。如此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小學語文教師要學會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
一、利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維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知識還有一股好奇心與求知欲,凡事都愛問個為什么。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性,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的方式獲得問題的答案,增強學生在課堂上思維的靈動,也能刺激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不會厭倦課堂教學。問題的創(chuàng)設不宜過難,還需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在課堂的開端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才能為接下來的教學打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八課《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時,教師在帶領學生簡單學習了生字,朗讀了課文之后,可以向?qū)W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對課文進行默讀。如:卡羅爾為什么要送走小貓;最后,小貓伯洛為什么沒有離開,你從哪些句子中發(fā)現(xiàn)的;你覺得卡羅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等等。學生進行默讀后再進行主動地回答,教師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為學生滲透要學習的生字、課文內(nèi)容、表達情感等等。
二、加強課堂互動,促進學生知識理解
課堂互動包括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要求教師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多與學生交流,多聆聽學生的問題與需要。生生互動則是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小組學習的機會,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小組學習需要教師為學生安排系統(tǒng)性的學習任務,讓小組成員通過自己的討論與探究完成學習任務。需要注意的是,小組成員不宜過多,教師也要隨時在小組之間進行查看與幫助,以免學生在討論中跑題、聊天,而浪費了學習時間,降低了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畫楊桃》時,教師可為學生分發(fā)導學案,其中設置多個學習任務供學習小組合作完成。如:1.通讀全文,分析父親對“我”的要求是什么;2.閱讀2~18自然段,組內(nèi)討論:“我”是怎樣畫楊桃的?“我”認為畫得怎樣?“我”為什么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同學們看到“我”畫的楊桃時,認為畫得怎樣?態(tài)度是怎樣?老師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老師和父親的相似之處在哪?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理清楚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交流中明白課文想要傳達的道理。如此比教師生硬地灌輸,效果要好很多。
三、延伸課外學習,啟發(fā)學生獨立探索
除了課堂學習以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拓展課外知識,讓學生在課下也能進行思考與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行動力等。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美麗與道理,讓學生學會學習、喜歡學習。啟發(fā)學生獨立探索自己腦中的問題,不再依賴于教師的傳授。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第六課《爬山虎》時,教師在課上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關于爬山虎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在課下觀察自己家里種植的植物或是小區(qū)內(nèi)自己喜歡的植物等等,寫一些觀察日記,不限定字數(shù),但要記錄下自己觀察的狀況與心情,以此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還需要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立足于實際,以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情況為基礎,設計出適合自己學生學習的語文課堂。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知識內(nèi)容,還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發(fā)散思維,讓學生學會思考而不是灌輸知識。教育改革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先,當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再走從前的老路,用考試壓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個性,讓學生成為有知識卻無能力的人。唯有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才能讓學生獲得屬于自己的發(fā)展。(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黃金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