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坤
使命擔當是最好的動員
■朱良坤
近日,與今夏奮戰(zhàn)在抗洪大堤上的一名基層主官聊天,他說“上了大堤,官兵根本不需要動員,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大家都拼了命了!”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讓人心靈震撼,引發(fā)幾多思考。
不需要動員,本質是我們平時教育打實的思想底子。小時候問村里一位參加過邊境反擊作戰(zhàn)的老兵:“上了戰(zhàn)場你不怕嗎?”他說:“怕,一聽說輪到我們上了腿都發(fā)抖,但當看到身邊朝夕相處的戰(zhàn)友被敵人打死了,想到上陣地前聽到的敵軍暴行,新仇舊恨一起算,熱血沸騰,端著槍就沖上去了!”思想政治教育平時的作用是潛移默化、春風化雨,關鍵時刻就能化平淡為神奇。官兵上抗洪大堤,雖然不比上戰(zhàn)場那樣隨時面臨生死考驗,但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同樣見境界、見擔當、見忠誠。我們開展的性質宗旨和群眾路線教育,在官兵頭腦中牢牢鐫刻下了一個信念——人民利益高于天;我們開展的軍人職責和使命任務教育,讓官兵深深地懂得任務面前就一個詞——勇往直前;我們開展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zhàn)斗精神培育,在官兵中叫響一個口號——人民軍隊忠于黨、隨時準備上戰(zhàn)場。有這樣的思想基礎,確實不需要在大堤動員上多做文章。
不需要動員,源自于官兵軍人價值的充分彰顯。我參加過98年抗洪搶險,到了大堤上,一邊是洶涌橫流、將決未決的堤壩,一邊是人民群眾急切的目光、期待的眼神,胸中瞬時升騰出一種無上責任:我們來了就是要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讓人民覺得解放軍來了安全就到了。這次抗洪,有的官兵幾天幾夜穿著泥濘的衣服奮戰(zhàn)在大堤上,有的官兵手腳被洪水泡得發(fā)白潰爛還不肯下堤,有的官兵家就在河的對岸都沒有回去問一下家里的受災情況,有的官兵一天不停地搬運沙袋幾千個。這股力量從哪里來?就來自于人民軍隊愛人
民的價值追求和無私大愛。他們都有一個念頭:多搜索一間房子、多搬運一個沙袋、多打下一根樁、多巡查一段大堤、多堵住一個滲漏,就給群眾多一份安全。正是靠著這個信念,不需要什么動員,他們組成的迷彩人流在洪水中完成了最雄壯、最完美的逆行。
不需要動員,啟示我們必須把形式主義的水分擠干。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到了抗洪大堤上,每個人都是那么拼,就連平時在連隊調(diào)皮搗蛋,甚至有一些思想問題的戰(zhàn)士,扛起沙袋都是嗷嗷叫,不管以前有什么問題,那都不是事!平時工作往后躲、訓練不積極的戰(zhàn)士,為什么抗洪就像變了一個人?因為他們的辛苦換來了現(xiàn)實的成效——人民的幸福安寧。換句話說,祛除了形式主義的實實在在工作,激發(fā)了每個官兵的昂揚斗志。如果我們的思想工作少一些不著邊際的空話套話,針對性實效性更強一些;如果我們的日常工作少一些無休無止的瞎折騰,工作效益更高一些;如果我們的訓練少一些“預先設置”和花架子,實戰(zhàn)化更濃一些——我想,不需要更多的動員,像抗洪大堤上那種萬眾一心、熱火朝天的局面一定不難看到。但也要明確界定有效的形式與有害無益的形式主義。在今年夏天的抗洪大堤上,一面“二野勁旅”的大旗、一幅“臨汾旅與災區(qū)人民在一起”的標語,讓抗洪的軍人看到的是無形的力量,讓災區(qū)的人民群眾看到的是救生的希望,“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是人民群眾給予子弟兵的最高贊許。
【作者系73061部隊組織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