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鋼,陳常松
(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等跨等截面橋梁頂推施工導梁參數(shù)分析
蹇鋼,陳常松
(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為減小頂推施工中梁體的內(nèi)力,選取合適的導梁參數(shù)至關重要。文中根據(jù)連續(xù)梁頂推施工通常為等跨、等截面的特點,分析頂推過程中梁體內(nèi)力的變化規(guī)律,利用結構力學力法中的三彎矩方程建立力學解析模型,計算和分析等跨等截面連續(xù)梁頂推施工過程中導梁剛度、長度和自重荷載集度對主梁內(nèi)力的影響,得出等跨等截面連續(xù)梁頂推施工中主梁受力最不利位置,并對該位置受力進行分析,得到頂推施工中選取導梁最優(yōu)設計參數(shù)的方法。
橋梁;頂推施工;導梁優(yōu)化;三彎矩方程;參數(shù)分析
使用頂推工藝施工橋梁結構時,梁體懸臂端的支點彎矩與跨徑的平方成正比,受主梁材料和截面形式等的限制,頂推跨徑有一定限值。若要加大跨徑,一方面可使用臨時墩,另一方面可通過優(yōu)化導梁來實現(xiàn)??紤]到頂推施工過程既要滿足橋梁施工安全的要求,又要滿足經(jīng)濟效應最大化的需要,設計及施工中都應使頂推過程中最大彎矩值相對較小。該文分析導梁設計剛度、長度及線荷載集度對頂推過程中主梁內(nèi)力的影響,為頂推設計和施工提供參考。
為了方便分析,作如下假定:1)導梁與鋼主梁剛接,導梁-主梁作為一個整體結合在一起;2)導梁與主梁分別具有均一的自重荷載集度和剛度,導梁的自重荷載集度和剛度分別表示為qn、In,主梁的自重荷載集度和剛度分別表示為q、I;3)不考慮梁體沿下部支撐線形的切線方向分力,梁體的重量沿跨長均勻分布;4)忽略支座變形和其他環(huán)境因素及施工誤差導致的結構次內(nèi)力。以上假定均基于理想的頂推施工情況,可反映頂推過程中導梁各參數(shù)對主梁受力的影響趨勢。
為了便于繪圖和比較分析,以下各彎矩值均用無量綱的形式表示。分析中將導梁所在跨段稱為頂推跨段,頂推跨段前進方向支撐點稱為頂推跨前端支點,頂推跨段后方支點稱為頂推跨后端支點。
將鋼梁頂推施工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從導梁開始頂推到導梁前端抵達頂推跨前端支點,該階段梁體處于單懸臂狀態(tài);第二階段為導梁上頂推跨前端支點,隨著梁體的頂推,導梁在頂推跨前端支點上滑行;第三階段為導梁前端完全滑出頂推跨前端支點,主梁前端抵達頂推跨前端支點。設頂推橋跨跨徑相等,均為l,鋼導梁長度為ln,不斷前進的主梁前端到頂推跨后端支點n的距離為x,則頂推第一階段可表示為0≤x<l-ln,頂推第二階段可表示為l-ln≤x<l,頂推第三階段可表示為x =l。圖1為頂推施工力學解析計算簡圖。
圖1 頂推施工力學解析計算簡圖
在梁體頂推過程中,結構屬于超靜定體系。超靜定體系的截面內(nèi)力須綜合平衡條件、幾何條件、物理條件,根據(jù)求解計算途徑的不同,采用力法(柔度法)和位移法(剛度法)及由此延伸出的混合法、彎矩分配法、矩陣位移法等進行求解。這里采用位移法。
2.1 頂推第一階段彎矩求解
2.1.1 頂推跨后端支點n彎矩求解
在頂推開始時x=0,支撐截面n處的負彎矩值
Mn由懸出的導梁引起,其值為:
隨著頂推的進行,Mn開始增大,其值為:
2.1.2 頂推中間跨支點彎矩求解
運用彎矩三彎矩方程和力的疊加原理對頂推中間支點進行求解。在解析計算中定義頂推進度與跨徑之比α=x/l、導梁長度與跨徑之比β=ln/l、導梁自重荷載集度與主梁自重荷載集度之比γ=qn/q、導梁剛度與主梁剛度之比η=EnIn/(EI)。根據(jù)上述基本假定及多余約束處的變形協(xié)調(diào)條件,得到連續(xù)梁三彎矩方程式為:
支點“0”處的彎矩值M0需根據(jù)頂推場地的具體情況確定,在后續(xù)計算中認為M0=0。
頂推第一階段梁體處于單懸臂狀態(tài),支點n處的彎矩值只與主梁懸出長度相關,其值為:
根據(jù)遞推法由式(3)推導得:
對于數(shù)列an{}、bn{}、cn{},根據(jù)其初值及遞推公式可得到通項公式:
令式(7)中i=n,得:
將式(8)代入式(7),得到等截面等跨連續(xù)梁各支點的彎矩值:
根據(jù)計算模型,可忽略M0的影響,即M0=0,則式(9)可簡化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導梁頂推的第一階段主梁處于單懸臂狀態(tài),等截面連續(xù)梁中間跨支點的彎矩可分解為由懸臂端力矩引起的Mn和由梁體自重引起的Mq兩部分。取連續(xù)梁跨數(shù)n為2~10,計算式(10)在不同跨數(shù)下的彎矩系數(shù)k1、k2(見表1、表2),從而得到連續(xù)梁中間支點的彎矩值與Mn、Mq的關系。
表1 等跨等截面連續(xù)梁在懸臂彎矩作用下支點彎矩系數(shù)k1
表2 等跨等截面連續(xù)梁在自重作用下支點彎矩系數(shù)k2
由表1、表2可以看出:隨著跨數(shù)n的增加,懸臂端力矩和自重荷載集度對各支點造成的彎矩趨于穩(wěn)定,當n≥3時懸臂端力矩Mn對連續(xù)梁中間支座造成的彎矩可忽略不計。
2.2 頂推第二階段彎矩求解
根據(jù)對第一階段彎矩值的分析,頂推懸臂端彎矩值對距離三跨之后的支點彎矩影響甚小。在頂推第二階段,由于頂推跨后端支點n彎矩值受導梁剛度影響,建立解析平衡方程相對復雜。為此,將解析模型再次簡化(見圖2)。
圖2 頂推第二階段簡化后力學解析計算簡圖
根據(jù)位移法可建立各節(jié)點的平衡方程,支點n +1的平衡方程為:
支點n的平衡方程為:
支點n-1的平衡方程為:
n-2點的平衡方程為:
導梁、主梁連接點A的平衡方程為:
由假定的邊界條件可知:
聯(lián)立式(11)~(17),得頂推第二階段支點n的彎矩為:
2.3 頂推第三階段彎矩求解
根據(jù)上述假設,頂推第三階段與頂推第一階段相似,只是其計算跨數(shù)由n變成了n+1。頂推跨后端支點n的彎矩計算方法可理解為:在n+1跨,等跨等截面連續(xù)梁在頂推第一階段中當α=0時中間支點n的彎矩值。根據(jù)前述分析,查表1、表2,得:
3.1 導梁和主梁長度比、自重荷載集度比分析
頂推施工中,主梁內(nèi)力最合理的狀態(tài)是頂推各階段主梁彎矩最大值接近,這樣既可保證結構安全,又能節(jié)省材料。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主梁頂推過程中的內(nèi)力與導梁設計剛度、長度、自重荷載集度均有關系。但在頂推第一和第三階段,由于導梁處于完全懸臂狀態(tài),其自身剛度對主梁彎矩在各支點上的分配不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選取導梁合理設計長度時,先以第一和第三階段作為計算根據(jù)。假設第一階段末尾和第三階段n點彎矩值相等,可得:
對式(25)進行簡化,得:
等跨等截面連續(xù)梁頂推施工中以主梁支點受力最優(yōu)為原則時,導梁、主梁長度比β和自重荷載集度比γ之間的關系見圖3。
圖3 滿足Mn最優(yōu)化時β與γ之間的關系曲線
由圖3可以看出:在滿足頂推跨后端支點彎矩Mn在頂推第一和第三階段最優(yōu)的情況下,導梁、主梁長度比β與自重荷載集度比γ正相關,γ值取得越大,相應的β值也應加大。但γ值不能超過0.169,否則式(26)將無解。這樣就將頂推過程中導梁剛度、長度和自重荷載集度分析簡化為了長度和自重荷載集度、剛度兩個參數(shù)的分析。
3.2 導梁和主梁剛度比分析
由前文分析可知,導梁剛度大小會在頂推第二階段對Mn產(chǎn)生影響,且該影響是非線性的。頂推設計和施工時應盡可能使頂推3個階段的最大Mn值接近,以通過優(yōu)化導梁設計而不是改變主梁結構的方式來控制Mn,這樣更經(jīng)濟,也更節(jié)省時間。
在工程實踐中,最為經(jīng)濟的導梁長度為頂推跨徑的2/3,中國絕大多數(shù)PC梁橋采用的導梁長度多為頂推跨度的2/3~0.7。為更為直接地分析頂推過程中Mn值變化規(guī)律與η之間的關系,取β=0.66,此時最優(yōu)的γ值應為0.096,支點n的彎矩值Mn隨頂推進行的變化見圖4。
圖4 β=0.66、γ=0.096時支點n的彎矩值Mn隨頂推進行的變化
由圖4可以看出:在導梁、主梁長度比β和自重荷載集度比γ處于最優(yōu)關系時,導梁和主梁剛度比η>0.2時,第二階段Mn的最大值明顯小于第一和第三階段Mn最大值;當η<0.2時,Mn最大值出現(xiàn)在第二階段,且明顯大于第一和第三階段Mn最大值;當η=0.2時,頂推3個階段的Mn最大值接近??梢?,導梁和主梁剛度比取值稍小于0.2比較合適。若剛度減小,頂推過程中Mn最大值將增加,且愈加偏離頂推第一和第三階段的Mn,將使梁體應力的控制成本加大;隨著剛度的增加,頂推第二階段Mn的最大值將愈加小于第一和第三階段的Mn值,將使導梁成本增加,造成浪費。
該文采用解析法分析導梁長度、剛度和自重荷載集度3個設計參數(shù)對主梁最大內(nèi)力的影響,得出計算頂推施工導梁各參數(shù)的方法。該方法計算簡捷,便于工程應用。
當導梁前端處于最大懸臂狀態(tài)時,頂推跨后端支點的彎矩值接近頂推過程中的最大值,該工況為頂推過程的最不利工況,導梁各參數(shù)以該工況為基礎進行計算即可。
[1] 鞠三.連續(xù)鋼箱梁頂推設計及結構計算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1.
[2] 許振宇.大跨度全斷面預應力混凝土頂推連續(xù)梁橋理論分析及實驗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0.
[3] 龍馭球,包世華.結構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張培炎.橋梁頂推施工過程分析及關鍵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5] 周季湘.等截面連續(xù)梁橋頂推施工的受力分析[J].公路,1994(11).
[6] 蘇魁.鋼箱梁斜拉橋頂推施工關鍵問題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7] 王衛(wèi)峰,林俊峰,馬文田.頂推施工導梁的優(yōu)化分析[J].工程力學,2007,24(2).
[8] 湯俊生.PC梁頂推施工技術的回顧與展望[J].橋梁建設,1996(1).
[9] 喬亞東.鋼箱梁頂推施工鋼板梁式鋼導梁設計[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1(3).
[10] 陳秀國.鋼箱梁斜拉橋頂推法施工控制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11] 卞永明,敬重,王麗萍,等.跨鐵路寧波東站橋梁頂推施工的導梁設計[J].中國工程機械學報,2013,11(1).
[12] 田啟軍,陳湘林.頂推施工中導梁的應用與錨固措施的優(yōu)化[J].中外公路,2003,23(6).
U445.462
A
1671-2668(2016)06-0173-04
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