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世才
評析類試題是指依據(jù)一定的背景材料或時政材料,要求考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加以分析,并發(fā)表自己看法的試題。此類試題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評析類試題在命題的設問中,多采用“對……進行簡要評析”或“你對……是怎樣的態(tài)度”等設問形式。這類設問側重于考查考生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
【中考試題回顧】
例.(2016·江西)為了解同學們的法律意識,某校九年級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以下是一位同學答卷中的部分內容。
法律意識調查表
1.遇到比正版便宜的盜版書籍時,你會(B)
A.購買盜版書籍 B.購買正版書籍
2.遭到校園暴力時,你會(A)
A.告訴老師或報警 B.以暴制暴 C.忍氣吞聲
3.在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guī)定的不良行為中,你的情況是(C)
A.有過一般性的不良行為 B.有過嚴重不良行為
C.沒有不良行為
請你運用法律知識,對該同學調查表中的選擇逐一進行分析。
剖析: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每小題涉及的知識和判斷該同學的選擇是否正確、恰當,然后再闡述理由。第1小題從“正版書籍”等關鍵詞可判斷與“智力成果權或知識產權”的知識有關,查找有關于智力成果權的知識,或者熟記有關知識并結合課本作答即可;第2小題從“校園暴力”等關鍵詞可知與“權利與義務”的知識有關,考查了如何用正當?shù)氖侄尉S護自身合法權益;第3小題涉及不良行為與嚴重不良行為的判定,解答的角度是預防違法犯罪應怎樣做。
參考答案:
(1)該同學能自覺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權。
(2)該同學自我保護意識較強,能用正當?shù)氖侄尉S護自身合法權益。
(3)該同學能夠遵紀守法,防微杜漸,避免沾染不良習氣,防患于未然。
【解題策略】
解答評析類題目,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辨”字為先,判斷正誤。
解答評析類試題首先要對題目要求評析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或不正確(錯誤)、合法或不合法(違法),然后才能做好后面的分析。如上面例題的第1小題,我們只有判斷出這位同學選擇的行為是正確的,才能正確分析他做出正確選擇的依據(jù):公民的智力成果權受法律保護;我們要積極參與社會對他人智力成果的保護,尊重他人的腦力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權的事情。
二、“審”清題意,尋找方向。
審清題意,找出材料的中心是正確答題的前提與基礎。在解答評析題時要認真閱讀材料,注意關鍵詞句,審清題意,理解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言行。如例題是要求對調查表中某同學的選擇逐一進行分析。由于此同學的選擇都是正確的,我們只要答出他做出正確選擇依據(jù)的相關知識即可。如第2小題,他選擇“告訴老師或報警”是正確的。因為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以暴制暴”,采用非法報復,會導致新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忍氣吞聲”會助長違法分子的囂張氣焰。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尋求幫助、保護或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析”字有理,擺明觀點。
通過閱讀材料我們把握了答題的方向,然后就應該回歸教材,找出相關的知識點,理清答題思路。根據(jù)試題所涉及的知識,回歸教材,尋找分析問題的理論依據(jù),再運用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在回歸教材、提煉觀點時,要結合題目所給出的分值,分層次答題,這樣能使答案簡明扼要,邏輯清楚。在辨析過程中,要強調正確的觀點或正確的做法是什么,語言要高度精煉概括,能做到自圓其說。
總之,按照“一辨”、“二審”、“三析”的思路,可將評析類試題做得更加得心應手。廣大考生可結合具體題目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鞏固訓練】
1.不知何時,畢業(yè)被悄悄賦予越來越多的“儀式”。畢業(yè)旅行、畢業(yè)聚餐、拍不同著裝的畢業(yè)照……活動越來越豐富,畢業(yè)賬單也越來越大。據(jù)調查顯示,有68%的大學生在畢業(yè)季花費超過4000元,甚至有2%的人畢業(yè)消費超過1萬元,僅有10%的大學生畢業(yè)消費在2000元以內。
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下面兩種觀點代表不同的聲音。
觀點一:同學情誼是無價的,況且很多人的大學畢業(yè)就有一次,奢侈也僅為一次,畢業(yè)消費理所當然,奢華的畢業(yè)消費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觀點二:大學生仍是消費者。奢華的畢業(yè)消費不應該成為畢業(yè)“儀式”。
你贊同哪方觀點,你對“畢業(yè)消費”是持怎樣的態(tài)度?
2.誠信是和諧社會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下,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失信毀約、制假販假、坑蒙拐騙、欺上瞞下等誠信缺失現(xiàn)象,少數(shù)國人甚至把一些丑陋行為帶到境外,致使我國幾千年禮儀之邦的文明美譽遭到質疑和嘲諷?!皣裰拧?,化解誠信危機,重塑誠信風尚,已經成為13億中國人共同的責任和愿望。
針對材料中的現(xiàn)象,有人認為只需依法打擊“失信”行為便可重塑誠信風尚。請你評析這一觀點。
3.網絡豐富了青少年學生的生活,但也帶來了一些困擾與問題。一些網友就此展開了討論,現(xiàn)請你跟帖發(fā)言,參與其中。
網友“薇薇” 我國法律法規(guī)對網絡發(fā)言有很多規(guī)定,如:不能泄露國家秘密、散布謠言以及違法信息等。這不是限制了我們自由發(fā)言的權利嗎?
網友“星星” 你有權在網上發(fā)言,想說什么他人無權干涉,因為我們未成年人享有特權。
我要發(fā)言:
請你運用法律的有關知識,對網友“星星”的觀點加以評析。
參考答案
1.我比較贊同觀點二。理由是:①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②我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少,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③奢華的畢業(yè)消費容易讓人形成攀比心理與虛榮心,對個人的發(fā)展必將產生不良影響。
2.①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guī)范人們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②重塑誠信風尚,不僅要依靠法律打擊“失信”行為、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且還需要道德來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凈化社會風氣。③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要重塑誠信風尚,應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④題中觀點只強調“法”的強制性作用,忽視了“德”的感召力量,因此是片面的。
3.公民有權在網上發(fā)言,因為我國公民依法享有言論自由權。但認為“想說什么他人無權干涉”是不正確的,因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言論自由權時,也有履行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等義務;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認為“我們未成年人享有特權”也是不正確的,法律是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