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湉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
·規(guī)劃·建筑·
江氏兄弟建筑實踐作品分析★
唐 湉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以江應麟與江一麟的建筑作品為例,探討了江氏兄弟的建筑設計風格,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了無錫近現代建筑的設計思路,以供建筑設計人員參考。
傳統建筑,本土文化,裝飾元素,平面設計
中國近代,地處東南沿海的無錫涌現出一批中國建筑史上頗具影響力的建筑師。他們迅速接受著近代科學技術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猶如璀璨的群星,以各自非凡的心血創(chuàng)意在中國建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與紀念。戴念慈、趙深、虞炳烈等20位建筑師都在其中,以江應麟、江一麟兩兄弟為首的“江家班”是無錫現代建筑領域的杰出代表,他們?yōu)闊o錫乃至蘇南的城市建設和工商業(yè)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江應麟(1900年—1988年),江蘇無錫人,1921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建筑系。與眾多第一代建筑師一樣,江應麟在從事建筑教育的同時還從事建筑設計。他于1922年隨系主任美國教授萬特克到無錫開辦“無錫實業(yè)學?!?;1926年開辦 “無錫實業(yè)建筑工程司”。建國后,他毅然關閉自己的設計事務所,投身國企。1952年應時任華東工業(yè)廳主任汪道涵先生的邀請擔任華東建筑工程局技術處長。其弟江一麟(1911年—2005年)生于江蘇無錫,1934年畢業(yè)于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繪畫系及建筑圖案專業(yè)。畢業(yè)后即在四哥(江應麟)創(chuàng)辦的無錫實業(yè)建筑事務所做學員,一邊協助四哥做業(yè)務,一邊自學建筑專業(yè)技術,開始了他的設計生涯。
據楊永生的《中國四代建筑師》以及曾堅提出的建筑師分界的范疇,江氏兄弟作為第一、二代交接點的建筑師,他們正是在這種中西碰撞、新舊交替的轉型時期,秉承著包容多元的設計原則,推進無錫乃至蘇南地區(qū)近代建筑的現代化進程。
在1929年的《首都計劃》中,國民政府對于“中國固有形式”的倡導,使得處于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師交接點的江氏兄弟在捍衛(wèi)西方折衷主義的同時,對建筑形式也進行了三種不同方式的嘗試。
該模式形式上沿用中國傳統宮殿建筑“立面三分”的基本構圖形式,內部按照現代建筑方式建造,典型的作品代表有黿頭渚澄瀾堂,它是一座仿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古式建筑,建于1931年,由江氏兄弟設計,位于無錫黿頭渚風景區(qū)西北側的山脊高處,前后兩進建筑,第一進為大殿,第二進為附屬用房,中間夾一天井。大殿面闊三間,北、西、南三面帶檐廊。其外觀為仿明官式建筑形制,整體采用屋頂、屋身、基座構成的橫向三段式構圖,屋頂為翼角高高起翹的單檐卷棚歇山頂,檐下施斗拱,正立面開18扇聯排隔扇門,飾“三交六椀菱花”窗欞,檐柱上方有木質梁枋雀替(如圖1所示)。
再如江氏兄弟設計的楊氏祠堂,位于無錫管社山東南麓,建筑空間組合方式為二進一院傳統中軸對稱格局,建筑樣式為仿清官式建筑形制。入口為一卷棚頂“一明兩暗”三開間門堂,門堂后為庭院,庭院后為單檐歇山頂祠堂。祠堂梁枋處施以彩畫,隔扇門窗采用“三交六椀菱花”形式(見圖2)。
這類建筑總平面和立面基本按照古制樣式,建筑的外觀比例關系模仿舊制,布局嚴格對稱。但是其通風和采光由于進深較大且屋檐厚重而有一定的局限。更為關鍵的是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局部仿古構件如斗拱也由混凝土完成,且成為建筑裝飾??偨Y來說是現代式的墻體加上宮殿式的屋頂,外觀采用傳統建筑樣式的尺寸和比例。
該種類型在建筑整體中采用西方近現代建筑體量組合手法,局部增加中國傳統建筑的某些元素作為“中國固有形式”的標志,這類建筑在江氏兄弟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為數不少。
如繆公館即北伐軍官繆斌故居,建筑為五開間二層樓房,清水紅磚外墻,墻身一二層分層處及門窗洞口周圍飾西式垂帶飾及水泥線腳邊框,主立面入口設中式門樓、石質欄桿等傳統建筑構件,欄桿望柱為立體石獅,形態(tài)生動。主立面二層窗臺下飾蝙蝠和團壽紋浮雕,建筑轉角處為圓形西方古典列柱。屋頂為中式廡殿頂與西式四坡頂的結合,翼角高高起翹,正脊兩端有吻飾。傳統水平縱深空間逐步向西方垂直樓宇空間發(fā)展,群體建筑格局也逐漸向單體建筑發(fā)展是這個時期建筑的特點之一(如圖3,圖4所示)。
江應麟設計工商業(yè)家胡勤生住宅,松筠小筑坐南朝北,原建筑有四面廳、西式小樓及花木扶疏的庭院等。現遺存青水磚砌西式小樓一座,該樓為硬山頂磚混結構,假三層(即二層帶閣樓),平面略呈長方形,面闊5間,建筑面積逾830 m2,見圖5。充分利用建筑頂部空間,也是建筑走向縱向維度發(fā)展的特征之一,充分利用閣樓空間開老虎窗或天窗以增加整個房間的通風、采光和使用面積,使建筑的功能性大大增強。
這類建筑外觀上局部仍然具有典型的中國建筑之樣式,立面多跟隨平面的功能布局,例如弱化立面山墻部分。在建筑中也能見到對西方裝飾元素片段式的摘取,對中西特征折衷模仿。圖4中,繆公館立面采用連續(xù)的中式固有的裝飾圖案“蝠”(諧音等同于福)。
這種模式下的建筑屋頂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除了西方古典主義建筑中常見的四坡屋頂、孟莎式屋頂外,中式的硬山、歇山式屋頂也經常出現。但是,中式屋頂大多經過改良,一般檐口平直無起翹,出檐不再深遠,屋頂各邊緣筆直而無曲折。從立面上來看,外廊式和陽臺的出現使得建筑外向性的趨勢初顯。外廊成為室外室內之間的灰空間,有利于通風防曬。而隨著西式文化、生活方式的滲透,陽臺在建筑中頻繁的出現,它又進一步加強外向性的特色(圖6為江氏兄弟設計的天香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空間體量,也豐富著建筑的層次。
該模式取中式之神而按照現代建筑方式設計,江應麟應基督教監(jiān)理公會、博習醫(yī)院之約請設計翻建,依據博習醫(yī)院住院部西式病房大樓建筑風格,取消門診樓原有的中式大屋頂的屋面設計,將門診樓重新翻建成為三層平頂西式房屋,共計45間,建筑面積為1 214 m2,三樓平頂四周砌半鏤空的女兒墻作圍護。整座建筑的平面設計與立面構圖基本采用西方現代建筑手法,但又結合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設計的目標是將“固有之建筑美”發(fā)揮至極,而又能切于實際(見圖7)。
由于西方現代建筑思潮的進一步影響,在建筑中進行大膽的現代主義嘗試。這些建筑大部分造型簡潔,平面大都根據基地和功能進行布置。由于建筑新材料和結構的出現,也為現代主義建筑的實現提供可能性。只在建筑檐口、窗檐及入口部分施以中國傳統構建裝飾,并輔之抽象的傳統裝飾紋樣。如圖8所示蘇州博習醫(yī)院立面紋樣采用了傳統建筑門板上紋樣的變形處理。平屋頂也是近代后期大量使用的屋頂形式,與過去坡屋頂不同,平屋頂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板材。
縱觀江氏兄弟的建筑實踐作品,他們始終行走在時代的前沿,推進著無錫乃至蘇南的建筑走向現代化進程。由于江氏兄弟并未經受正統西式建筑系統學習,且建筑實踐作品也都有國內匠師配合完成,所以多為西方“形”的模仿,少了一份西方“式”的細致與理性,加上無錫實業(yè)家務實致用的特點,江氏兄弟的建筑實踐作品多呈現使用美觀的形態(tài),也體現出吳文化下無錫本土建筑師身上特有的實業(yè)文化特征。
務實的無錫建筑師對傳統和西式的裝飾元素進行了簡化和融合,由于大部分建筑項目主要由民族資本家主持修建,使“務本務實、經世致用”的工商文化融入建筑設計中,而出自無錫建筑師之手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勤勉務實的價值取向,使建筑實用美觀。
江氏兄弟在尊崇前輩建筑思想的同時做出了自己對建筑實踐作品獨特的詮釋:在建筑多元化之中,如何更加合理科學的捍衛(wèi)本土文化,使傳統的建筑文化與外來的西方建筑文化以更貼切的方式融入生活。
[1] 楊 亞.無錫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造型特征[D].無錫:江南大學,2016.
[2] 吳 茵,楊艷梅.從唐璞的建筑實踐探尋中國近代建筑師的設計理念[J].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2015(5):39-41.
[3] 楊永生.中國四代建筑師[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4] 王 聽,楊 謙.創(chuàng)作中國建筑之路——以近代建筑師探索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1(1):70-72.
[5] 路中康.民國時期建筑師群體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2009:156-187.
A brief analysis of Jiangs’ architectural works practice★
Tang Tian
(CollegeofDesign,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by Jiang Yinglin and Jiang Yilin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styles of the brothers’ works, indicates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nalyzes the design ideas for the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Wuxi,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ersonnel.
traditional building, regional culture, decoration element, plane design
1009-6825(2016)18-0001-02
2016-04-17★:江蘇省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工程2015年度入選項目“無錫近代本土建筑師建筑設計實踐研究”(項目編號:KYZZ15_0305)
唐 湉(1991- ),女,在讀碩士
TU2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