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惠
完美的誤區(qū)
胡中惠
電視里看崔健與孫楠在娛樂節(jié)目中“掐架”,皆和顏悅色,但暗蓄殺機。崔健的觀點是:一看到完美的作品就煩,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有缺陷的;孫楠雖王顧左右而言他,還是認為藝術當然要追求完美。矛盾雖然在劉歡的調和下在笑聲中和解,但就中的爭論讓我沉思良久。
完美的東西在某些領域是不存在的,比如說中國書法。中國書法經典作品中的行書三帖,都是不完美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勾勾抹抹,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有言不及義之處,蘇東坡的《黃山寒食帖》字一會大一會小,顯然是跟著感覺走??墒?,恰恰是這些個不完美,構成了作品的鮮活與真實,成就了大完美。反之,《三希堂法帖》中很多作品,經過工匠們的認真修理后,雖然很完整,但給人的感覺,往好說像韓國的娛樂明星,美則美矣,總不像鄰家小妹那樣溫婉可人;往不好說像紙扎的美人,沒有血肉與神韻,不缺少什么又缺少很多。
但有些領域又是可以追求完美的,比如傳統(tǒng)詩詞寫作。這可能與生產流程有關。詩詞寫作可以在不斷地修改中完成,“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的很多作品應當說是很完美的,宋代的王安石曾經作過試驗,將其一首詩的一個字捂上讓大家重填,結果大家填畢都沒有杜甫的原作妥帖———完美的東西一旦形成不能破壞。需要提及的是,初學詩詞寫作或是寫了一段時間之后,也像杜甫那樣“新詩改罷自長吟”,也像盧延讓那樣“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可是卻達不到理想的境界,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多,走進完美的誤區(qū)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作品的反復修改是必須的,然而據我觀察,一些朋友(包括我)在不斷修改作品的時候,常常忘記寫詩填詞過程中很多根本的東西。暫且將我們都熟悉的“和氏璧”的故事作比,卞和發(fā)現(xiàn)這塊好東西,是因為發(fā)現(xiàn)它具備作為寶玉的生命特征。優(yōu)秀的東西是有生命感的,有生命感的東西才是我們追求的東西。寫詩也是有生命特征的,要表現(xiàn)情感,要表現(xiàn)思想,要對事物通過形象表達自我的感悟。如今,從事傳統(tǒng)詩詞寫作的人越來越多,可是,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卻越來越少。在我們看來,這些作品沒有毛病啊,什么平水韻,什么起承轉合,什么適當用典,什么尾句升華,都做到了,可就是不能牽動人們那根柔軟的神經。這與女人照模特買衣服有異曲同工之憾。魯迅先生說,有缺點的戰(zhàn)士終究是戰(zhàn)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梢詫⑦@句話借用來說說詩詞寫作:不要怕有毛病,就怕沒內容,還是先把東西寫出人味來,然后再求其他。不是不可以完美,但不能將完整誤認為完美。在一首詩中,哪怕有一個新鮮的句子讓人眼前一亮,在我看就算成功了,因為它是活的,因為它是你的,這樣的東西多了,距離完美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