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全長6300多公里的長江,在重慶江津境內(nèi)由西向東穿流127公里。江津人習慣將這127公里的長江,按流向分為上、中、下三段,即石門以上為上游,幾江為中游,珞璜為下游。許多著名詩人對長江江津段的特殊水文都有所吟詠,比如晚唐陳子昂、北宋黃庭堅等,但他們都是單篇獨章,僅只一首。只有清代大家張船山算是大手筆、大氣派,他不僅寫了4首江津的“長江詩”,而且按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來寫,可謂對江津情有獨鐘。
張船山,四川遂寧人,乾隆進士,官至山東萊州知府。他是元、明、清三代巴蜀地區(qū)最有成就、最有影響、最有名氣的大家詩人、大書畫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太白少陵復出”“東坡之后,一人而已”。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臘月,張船山由成都返回京師,臘月十二日,他乘船經(jīng)長江上的合江縣,過松溉碼頭后進入江津境內(nèi)。這是江津長江上段,很快他就被長江北畔的石門大佛所吸引,當即寫下一首詩《石門驛》——
殘云漏出斜陽影,
飛上僧樓第七層。
松溉山濃人入畫,
石門風亂水生稜。
十年作賦嫌烏有,
千里浮家感最能。
恨少堆船三萬卷,
一冬閑煞讀書燈。
官船繼續(xù)沿長江下行,天已進入暮色,月光朦朧之際,終于到達江津長江中段。這里正是江津縣城幾江碼頭,江津知縣涂長發(fā)率幕僚在此恭候。張船山上岸后,急約朋友李岑、江海清二人“相晤于幾城”,深夜長談。酒足飯飽之后,張船山興奮極致,提筆作詩《月夜泊江津與亥白兄夜話慨然有作》——
繞縣水如幾,停橈月在船。
暮山明寺火,冬郭聚人煙。
宦味三年熟,鄉(xiāng)心五夜懸。
扁舟聊載酒,風利且隨緣。
次日,張船山一行在幾水碼頭啟航,繼續(xù)沿江下行,船過賈壩沱、青草背、中壩后,到達綦江交匯于長江的順江口,進入江津段下游。船又過苦竹磧,進冬筍壩,出銅罐驛,這些都是重要碼頭,一路灘平而水急。突然,只見長江南岸江邊數(shù)里石梁橫亙,石塊片片斜立,疊次相倚,整齊有序,宛若書卷。這就是被過往舟人和江津百姓稱為“萬卷書”的江段。過“萬卷書”后,貓兒峽又迎面而來。張船山驚奇地看著這些景象,不由得呼出“石爛文章出,橫空半壁蹲!”這里岸懸筆削,一線水路中開,不是夔門,勝似夔門。古峽荒江,人煙斷續(xù),懸崖壁立,但有吠犬聲聲。正當他在驚疑之時,奇跡突然出現(xiàn),峽內(nèi)寺僧駕一葉之扁舟,劃到他的官船旁,一老僧手持盂缽,來化緣討錢討米。這真?zhèn)€是“地貧天亦棄,山穢佛堪憐”。張船山即席吟詠兩詩——
其一
石爛文章出,橫空半壁蹲。
山容留禹鑿,峽意仿夔門。
洞雜精靈守,林荒虎豹尊。
人煙何斷續(xù),一犬吠云根。
其二
小艇沖波出,殘僧橫索錢。
地貧天亦棄,山穢佛堪憐。
石氣灰釘積,泉痕屋露懸。
祗疑幽谷底,爪發(fā)結枯禪。
吟完,張船山的官船已駛入重慶府巴縣境內(nèi)。
4首詩中,上游詩寫出長江“風亂水生稜”和石門大佛高聳的景致;中游詩描繪了江形如幾、幾城燈影以及和朋友的豪飲;下游詩則書寫了“萬卷書”和貓兒峽的險峽、幽谷以及荒疏之景。張船山的江津“長江詩”,是江津的重要文學遺產(chǎn),也是研究江津長江水文化的資料。
(責任編輯:周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