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敏
如果說課堂是生命成長的原野,那么它應該是綠色生態(tài)的,從而能激發(fā)生命的情感渴望,展示生命的勃勃生機;如果說課堂是生命成長的原野,那么課堂上應該有生命成長的聲音,它傾訴著生命成長的需要,展示著生命成長的律動;如果說課堂是生命成長的原野,那么教師應該是關注成長的園丁,他因此而能遵循生命成長的腳步,傾聽生命成長的聲音。
生命的原野是美妙的,需要用心靈去感受“睡蓮花開”的聲音。有一篇名叫《睡蓮花開的聲音》的文章,講的是耳科專家杰夫瑞醫(yī)生治療失聰病人時發(fā)生的一件事。年輕的修女露茜帶了6個十三四歲的失聰孤兒接受耳蝸移植治療。在得知只有男孩丹無法恢復聽力后,修女選擇了在美麗的茵夢湖畔告訴他這個殘酷的真相。她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要去聽一聽睡蓮花開的聲音?!?個孩子按照修女的吩咐,安靜地合上眼睛輕撫著睡蓮的花蕾,太陽升起時,那些睡蓮在陽光照耀下綻開。在靜謐的環(huán)境里,杰夫瑞醫(yī)生甚至能聽見花瓣綻開時的“叭”“叭”聲,那是一種很輕微的震動的聲音,如果不用心去“聽”,即使正常人也可能忽略。孩子們聽到了。修女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聲音,只要我們有一顆對生活永不絕望的心就一定可以聽見?!钡ひ病奥牎倍怂徎ㄩ_的聲音。自那以后,杰夫瑞醫(yī)生在診療院里開辟出一個種著睡蓮的池塘,每年夏天,他都會讓一些內(nèi)心失落茫然的病人去親身聽一聽睡蓮花開的聲音,讓那些失聰者學會用心去聆聽世界,讓他們在無聲的歲月里保持對生活永不消退的信心。唯有用心感受,才會有心靈感應;心靈一旦感應,則會讓生命產(chǎn)生“化學式”的反應,激發(fā)出極大的潛在力量。
生命的原野是蓬勃的,需要用寬容去鼓勵“非說不可”的奔放。一位老師在教《槐鄉(xiāng)五月》一課時,想檢查一下學生的讀書情況,于是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槐鄉(xiāng)是個好地方呢?同學們都在仔細地看著書,認真地找著答案。班上的一個平日學習較差的學生把手舉了起來,老師示意他把手放下,別搗亂??伤桓市?,手越舉越高,好像非要起來說不可。老師只好讓他站起來回答。他“騰”地站起來,大聲地喊:“因為我想吃槐花!”同學們哄堂大笑,那個學生的臉“刷”地一下紅了。老師制止了同學們的笑聲,對他耐心地說:“你說得好,老師認為你剛才讀書的時候,已經(jīng)體會到了槐鄉(xiāng)的槐花特別好吃,你也想去吃,是不是這樣?”他點了點頭?!澳呛?,你就把寫槐花的那一部分讀給我們大家聽聽,好不好?”鼓勵猶如甘霖,激起了他的勇氣。閃著自信光彩的孩子,端起書信心十足地大聲朗讀起來。也許課堂上的這次“非說不可”正是生命成長的撥節(jié),老師的鼓勵恰恰是對生命成長的肯定,而不經(jīng)意的否定或忽略則會成為一種對生命的遏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而可愛的,但卻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師倍加呵護。尊重、寬容、相信每一個學生,呵護、珍視、喚醒每一顆心靈,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的存在的價值,我想,這樣的課堂應該就是生命成長的原野。
生命的原野是和諧的,需要用真誠去喚起“如歌輕吟”的旋律。張潔在《我的四季》里說“生命如四季”,將生命的勞作、艱辛、期待、收獲濃縮在四季里,實際上就是把人生的閱歷濃縮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讓讀者一起共受生活的煎熬,分享生活的快樂。課堂上,師生一起賞析這篇課文后,我要同學們和我一同拿起手中的筆,用心寫下各自的散文篇章“人生如……”。教室里靜極了,他寫“人生如歌,我放聲歌唱”,她寫“人生如花,我精彩綻放”。我說:“人生如茶,有時甘甜有時苦,有時濃郁有時淡,何不留下那份滋味?既然要生活,我們就不拒絕人生的苦澀;既然要生活,那么我們就繼續(xù)浸泡著那份執(zhí)著!生活的腳步再匆忙,生命中曾經(jīng)的純真不會老。”一段段優(yōu)美的文字就這樣流淌于筆端,此時,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文字與思想間都產(chǎn)生了返璞歸真的默契與和諧,詩意與創(chuàng)意促發(fā)智慧火花。正如德國的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佛家悟禪有三個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在素質(zhì)—應試—素質(zhì)的否定之否定中,在新課程倡導更多地關注生命成長的視閾里,課堂理應歸真為生命成長的原野,而教師理應成為善于傾聽生命之音的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