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澤,黃慶國,楊蘭,黃業(yè)斐,何榮
(1.岑溪市氣象局,廣西岑溪 543200;2.梧州市氣象局,廣西梧州 543002)
梧州前汛期強對流天氣氣候統(tǒng)計特征分析
羅思澤1,黃慶國1,楊蘭2,黃業(yè)斐1,何榮1
(1.岑溪市氣象局,廣西岑溪 543200;2.梧州市氣象局,廣西梧州 543002)
對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南部明顯多于北部,強對流天氣呈逐月增加的趨勢。
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天氣形勢;氣候特征
梧州地處我國華南地區(qū)中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強對流天氣主要發(fā)生在每年的汛期,而前汛期(4-6月)由于冷暖氣團作用頻繁,對流系統(tǒng)的發(fā)生、發(fā)展十分旺盛,同時在每年汛前的3月份,強對流天氣也已經開始發(fā)展。由于梧州地處西江上游,本區(qū)域的強對流天氣對于西江下游的影響十分重大,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現實操作的層面,本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1 研究資料與標準
2.1.1 研究資料
本文使用的資料有:
(1)梧州地區(qū)5個國家級氣象站2010-2015年4-6月(個別年份包含3月)的實測逐分鐘降水、風向、風速資料;
(2)梧州地區(qū)154個區(qū)域自動氣象站2010-2015年4-6月(個別年份包含3月)的實測逐分鐘降水、風向、風速資料;
(3)Micaps系統(tǒng)中1OOOhPa、925hPa、850hPa、700hPa、600hPa、500hPa、400hPa、300hPa等層面的風場(u、v)、溫度(t)、氣壓(P)、及海平面氣壓(P0)資料。
2.1.2 研究標準
本研究中提到的概念,進行如下定義:
(1)本所提到的前汛期為每年的4-6月,也包
含發(fā)生強對流天氣的3月;
(2)所有時間均使用北京時;
(3)各類強對流天氣的定義為:根據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SWPC)的強對流天氣業(yè)務暫行規(guī)定,短時強降雨是指單站出現≥20mm·h-1降雨量的降水事件,小時雨量是指相鄰兩個正點之間的降水量;雷雨大風是指平均風力大于等于6級、陣風大于等于7級且伴有雷雨的天氣,本文定義為因對流天氣單站24小時內出現≥17.2m·s-1的大風天氣;而冰雹天氣主要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徑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體降水過程,本文定義為國家級臺站直接觀測到或經事后勘查確認轄區(qū)內發(fā)生降雹現象。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2010-2015年梧州前汛期(4-6月,個別年份包含3月)實時降水資料、多普勒雷達資料、Micaps天氣分析資料,對前汛期短時強降雨、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進行時空統(tǒng)計分析。
圖1 梧州地區(qū)2010-2015年前汛期平均降雨量分縣距平情況
3.1 前汛期降水特征
根據1981-2010年整編資料統(tǒng)計,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平均降雨量671.8mm,分縣2010-2015年平均雨量與1981-2010年平均雨量距平情況(圖3-1),蒙山165.2mm、梧州市區(qū)-48.1mm、蒼梧-66.5mm、藤縣89.4mm、岑溪118.1mm??梢?,呈現出南北偏多、中部偏少的“啞鈴狀”特征。
3.2 前汛期強對流天氣時間分布特征
根據SWPC對各類強對流天氣作出的定義,梧州地區(qū)在2010-2015年前汛期(含汛前3月份),發(fā)生各類強對流天氣76次。具體逐年按月統(tǒng)計情況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隨著時間的變化,無論是隨年份還是隨月份,強對流天氣發(fā)生的次數都呈現出增加的趨勢。而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強對流天氣活動也隨之旺盛,6月強對流天氣個例最多,為29次,而6年之中又以2015年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最多。
3.3 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空間分布特征
如圖2,通過對梧州地區(qū)2010-2015年前汛期分縣強對流天氣個例數進行分析,可以看出,6年中有三個國家級站點總頻數在30次以上,分別為、岑溪等地,頻數最高的為梧州市區(qū)和藤縣,均為34次。而與此反差明顯的是,地處梧州地區(qū)北部的蒙山和蒼梧頻數偏少,分別為27次和19次。由此可見,強對流天氣的空間分布上,南部明顯多于北部。
表1 梧州地區(qū)2010-2015年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統(tǒng)計
3.4 強對流天氣分類特征
如圖3-3,對2010-2015年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的各個類別進行統(tǒng)計分析,單純的短時強降雨個例42個,超過全部個例數的一半,占55%;而單純的大風個例17個,占22%;短時強降雨、雷雨大風混合型(即混合Ⅰ型)個例12個,占17%;短時強降雨、雷雨大風、冰雹混合型(即混合Ⅲ型)個例4個,占5%;短時強降雨、冰雹混合型(即混合Ⅱ型)個例1個,占1%。由此可見,強對流天氣個例中單
純出現短時強降雨和雷雨大風的頻數占絕大多數。但從歷年資料統(tǒng)計來看,以單純的短時強降雨為例,其個例數2010年12個、2011年5個、2012年11個、2013年6個、2014年5個、2015年3個??梢姡瑔渭兊膹娊邓鞖庹谥鹉隃p少,而與此同時伴隨有雷雨大風的天氣個例卻在逐年增多。
圖2 2010-2015年前汛期梧州地區(qū)強對流天氣頻數空間分布
由表1可見,梧州前汛期強對流天氣隨月份逐漸趨于活躍,3、4月份,強對流天氣出現的個例偏少,表明3-4月份影響梧州的主要是西風帶天氣系統(tǒng),而5-6月份對流活動明顯增強,表明西風帶天氣系統(tǒng)明顯減弱,熱帶系統(tǒng)趨于活躍,兩者共同作用使強對流天氣逐漸進入盛行期。
圖3 2010-2015年前汛期梧州地區(qū)各類強對流天氣個例數及其比例
4.1 造成強對流天氣的西風帶系統(tǒng)
前汛期造成梧州強對流天氣的西風帶系統(tǒng)主要是高空槽、切變線、地面鋒面、西南風低空急流、西南低渦等系統(tǒng)。其中,高空槽主要有三種系統(tǒng):華北槽、高原槽和南支槽,在高空槽系統(tǒng)影響時,一般在中低層會配合有切變線和鋒面,通過共同作用造成梧州地區(qū)發(fā)生強對流天氣。統(tǒng)計表明,因華北槽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數量并不多見,僅出現4次占總個例數的5%;由于系統(tǒng)配置復雜,因高原槽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并不多見,僅出現5次占總個例數的7%;而南支槽單獨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數量較少,僅出現9次占總個例數的12%。而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的高空槽通常是由華北槽+高原槽(或南支槽)共同配置,此類情況共出現8次占總個例數的11%。
與高空槽系統(tǒng)相配合,梧州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發(fā)生的的中低層系統(tǒng)主要有切變線(在850hPa或700hPa高度上)、靜止鋒或冷鋒(在地面上)。統(tǒng)計表明,高空有槽、中低層有切變線、地面鋒面配合的強對流天氣個例較多,出現31次占總個例數的41%。西南風低空急流的個例較少,統(tǒng)計表明,在2010-2015年6年梧州地區(qū)前汛期所出現的76個強對流天氣個例中,西南風低空急流配合的有7次,占總個例數的9%。而西南低渦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的情況不多,僅出現6次占總個例數的10%。
4.2 造成強對流天氣的熱帶系統(tǒng)
統(tǒng)計表明,5、6月份逐漸進入主汛期后,熱帶系統(tǒng)就開始成為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之一。進入前汛期,熱帶氣旋一般不會直接造成梧州地區(qū)強對流天氣,而是熱帶氣旋外圍云系與其他系統(tǒng)共同影響,主要表現為低壓擾動進入廣西的東部,造成梧州地區(qū)發(fā)生強對流天氣。在前汛期,由于西風帶系統(tǒng)還比較強盛,熱帶氣旋活動還不旺盛,其與熱帶輻合帶所引起的對流活動尚比較少見。統(tǒng)計表明,其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僅10個,總個例數的13%。
東風波是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的另一種熱帶系統(tǒng)。位于副熱帶高壓南側的東來氣流產生天氣尺度的擾動波,它自東向西移動,稱為東風波,其高度一般只在對流層的中、下部,比較強盛的東風波也可以伸展到對流層的中、上部。在低壓槽區(qū)表現為倒“V”的形狀,其槽線常呈現南北走向,偏南風出現在東側,而西側則是偏北風。東風波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僅出現在6月份,而且次數也不多,僅出現5次占總個例數的7%。
表2 2010-2015年逐月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各類型強對流天氣系統(tǒng)
4.3 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環(huán)流統(tǒng)計特征
梧州2010-2015年逐月前汛期各類系統(tǒng)造成強對流天氣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3~4月份前主要由西風帶天氣系統(tǒng)造成梧州強對流天氣,而到了5~6月份,熱帶系統(tǒng)的活動開始旺盛,但此時段內熱帶系統(tǒng)造成梧州強對流天氣的個例并不多。統(tǒng)觀整個前汛期,仍然是西風帶系統(tǒng)唱主角,為整個總數的80%,熱帶系統(tǒng)僅為總數20%。
(1)梧州地區(qū)前汛期降雨量呈南北偏多、中部偏少的“啞鈴狀”特征,6月強對流天氣個例最多為29個,而6年中又以2015年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最多。強對流天氣個例隨時間呈現增加趨勢。而空間分布上則表現為,南部前汛期強對流天氣個例明顯多于北部。
(2)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按照天氣類別可分為短時強降雨、雷雨大風、冰雹等三種類型,但單純現象的強對流天氣正在逐年減少,而與此同時兩種或兩種以上伴隨出現的天氣個例卻在逐年增多。
(3)導致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主要是西風帶和熱帶系統(tǒng)。通常造成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是由華北槽+高原槽(或南支槽)共同配置;高空有槽、中低層有切變線、地面鋒面配合的強對流天氣個例較多。
(4)統(tǒng)計表明5月份以前梧州地區(qū)強對流天氣基本上都是由西風帶天氣系統(tǒng)所造成,占主導地位,占個例總數的80%;進入5月份以后,開始出現熱帶系統(tǒng),但比例不算大,占個例總數的20%,與西風帶系統(tǒng)共同作用使梧州的強對流活動進入了一個高峰。
[1]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氣雷達原理與業(yè)務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l~49.
[2]盧兆民,姜冬梅,臧傳花,等.淄博市5~8月強對流天氣分片指導預報系統(tǒng)[J].山東氣象,2001,2:18~20.
[3]劉子英,陸海席,趙秀英,等.逐步消空法在雹云識別中的應用[J].氣象,2000,10:41~44.
[4]李耀東,高守亭,劉健文.對流能量計算及強對流天氣落區(qū)預報技術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04,1:10~20.
[22]張沛源,陳榮林.多普勒速度圖上的暴雨判據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1995,6(3):373~377.
[5]劉洪恩.單多普勒天氣雷達在暴雨臨近預報中的應用[J].氣象,2002,27(12):17~22.
[6]夏文梅,張亞萍,湯達章等.暴雨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的分析[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2,25(6):787~794.
[7]趙杰.“2005-05-3l”暴雨天氣過程多普勒雷達回波分析[J].貴州氣象,2005,25:28~30.
[8]中央氣象臺強天氣中心.全國短時、臨近預報業(yè)務規(guī)定.氣科函〔2010〕21號.
Cliamtic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n severe sonvection weather in the annually first raining season of Wuzhou
Luo Si-ze,Huang Qing-guo,Yang Lan,Huang Ye-fei,He Rong
(1.Cenxi Municiapl Meteorological Service,Cenxi Guangxi 5432000;2.Wuzhou Municip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Wuzhou Guangxi 543002)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convection weather in the annually first raining season of Wuzhou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space distribution, there is more severe convection weather in the annually first raining season of south of Wuzhou than north,and the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show the increasing trend by months.
annually first raining season;convection weather;synoptic situation;climatic characteristic
P46
A
1673-8411(2016)03-0020-04
2016-05-25
梧州市氣象局科研課題《西江流域梧州地區(qū)前汛期強對流天氣雷達回波特征識別研究》(編號:2014005)。
羅思澤(1981-),貴州省黎平縣人,工程師,主要從事短時臨近氣象預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