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蘇 顧盈穎
“法院是法律帝國的理想,法官是帝國的王侯”。一百四十年前, 德國的首都柏林最高法院的門外,正義女神的雕像矗立著,雕像背后銘刻著一句格言:“為了正義,哪怕它天崩地裂!”
古老磨坊的傳說
波茨坦是德國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歐洲的歷史名城之一。這里有大片的湖泊和森林,有美麗的宮殿和花園。在這座小城里發(fā)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然而,要論及經(jīng)典,對于法律人而言,不論是恥辱的“波茨坦日”,還是舉世聞名的《波茨坦協(xié)定》,都不及那座古老磨坊的傳說。
1866年,當時的皇帝弗里德里?!ね皇溃╓ilhelm I)在行宮登高遠眺波茨坦市全景,正欲感慨江山如此多嬌之時,宮殿不遠處的一座磨坊擋住了他的視線。如此礙眼的“違章建筑”,讓威廉一世興致大減。于是,他下令讓身邊的大臣去問磨坊的主人愿不愿意賣出磨坊,他打算買下這座磨坊并把它拆掉。
大臣連忙找到磨坊主交涉,不料這位磨坊主態(tài)度十分堅決:“這磨坊是我祖上傳下來的產(chǎn)業(yè),乃無價之寶,我必須將它世代相傳,給多少錢我也不會賣的?!贝蟪己谜f歹說也沒有辦法,只得無奈地如實回稟。威廉一世執(zhí)意要拆這座磨坊,便開出高價來買。豈料磨坊主還是不肯賣。威廉一世龍顏大怒,命令衛(wèi)隊強行拆掉了磨坊。讓人驚訝的是,在強行拆除之時,這個釘子戶倒是很配合,展現(xiàn)了良好的紳士風度,好像一點都不擔心,仿佛心中早有盤算。果不其然,第二天,這個老漢就一紙訴狀把威廉一世告上了普魯士最高法院。這是古往今來少有的“民告國王”的案件。當時在國內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開庭審判那日,最高法院的旁聽席上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雖然蠻橫的威廉一世連代表都未派出,但法院還是按正常程序審理了此案。當時的法官心中頗為為難,一邊是正義,一邊是權貴,這兩種勢力,在法官的內心產(chǎn)生了激烈的斗爭。最終法官們在“法官只有一個上司,那就是法律”這一鏗鏘有力的格言指引下,毅然裁定:“被告威廉一世,擅用王權,侵犯了原告由憲法規(guī)定保護的財產(chǎn)權利,觸犯了《帝國憲法》第79條第6款,限令被告威廉一世在原址立即重新建立一座同樣大小的磨坊,并賠償原告所受的經(jīng)濟損失”。
威廉一世拿到判決后,雖然心中不勝惱怒,但也擔心如果藐視法律判決,將引發(fā)人們更大的怨恨。于是,只能依照法院的判決去執(zhí)行,令人又將磨坊在原地重建了起來。
老磨坊的新時代啟發(fā)
數(shù)年后,威廉一世去世了,威廉二世登基;老磨坊主也去世了,小磨坊主繼承了磨坊。后來,小磨坊主手頭拮據(jù)又急需用錢,想賣掉磨坊,正苦于尋找買主的他忽然想起了幾十年前那場關于磨坊的官司。于是他給威廉二世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委婉地陳述了那段往事,表明現(xiàn)在急需用錢想把磨坊賣給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收到信后,前思后想,考慮了很多。最后給他回了信,信中說:“親愛的鄰居,你說要把磨坊賣給我,這事關國家大事,我以為萬萬不可,因為這座磨坊已成為我國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我怎么能忍心讓你丟掉這份產(chǎn)業(yè)呢?你應當竭力保住這份產(chǎn)業(yè)并傳給子孫,使其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名下。你現(xiàn)在經(jīng)濟困難,我十分同情,派人送去3000馬克,以解燃眉之急?!毙拍┦鹈牵骸澳愕泥従油!毙∧シ恢魇盏酵赖男乓院螅浅8袆樱脟踅o的錢把磨坊進行了翻修,還教育其子孫要珍惜這份祖?zhèn)鬟z產(chǎn)。直到現(xiàn)在,這座象征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古老磨坊還屹立在波茨坦的土地上。
對于上述故事,經(jīng)考證并非完全符合史實。很可能是日積月累以后,幾個真實故事糅合加工以后的結果。但我們能從故事中清晰地感受到在法治精神影響下,人們捍衛(wèi)私有權、財產(chǎn)權的渴望和追求,體會到國家、政府對于個人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認同與制度維護。在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中,也確實有磨坊主與國王之間就磨坊的歸屬、去留等問題展開訴訟與交流。這個故事的誕生成為了西方法治追求民主與獨立的典范。這樣的故事,在西方的法治發(fā)展史上并非少數(shù)。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這一法諺的內涵了。
對于過去的“磨坊主”,我們很容易就想到了現(xiàn)在的“釘子戶”。毫無疑問,私權應該給予充分尊重和保護。在拆遷過程中,任何侵犯公民財產(chǎn)安全與人身安全的行為都應當予以嚴格禁止。因為有法可依,“磨坊主”與國王的矛盾很快得到了化解,這也是法治社會的基礎所在。但時至今日,國內國外拆遷過程中的“奇景”已層出不窮?!搬斪討簟钡拇嬖?,一方面反映了公民合法的個人意愿的自由表達,但也從一定層面反映出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執(zhí)行標準不統(tǒng)一、違法違規(guī)操作多等現(xiàn)實問題。執(zhí)法者自身執(zhí)法的公正性,才是法治社會的重要保證。然而,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各種利益矛盾層出不窮,僅僅以“磨坊主”或者國王的一方利益作為參考,可能已經(jīng)很難做到平衡?!搬斪討簟背蔀榱朔傻膭僬撸珔s很可能是一個“市場失敗”的典型。整個社會利益,社會成本將更多地進入到我們的視野中來。對于社會成本的考慮,就是要讓我們意識到,對于個人財產(chǎn)的保護并非沒有底線,沒有絕對限制。如何在保護私權的基礎上做好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與協(xié)調,這可能又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討法的價值中很重要的一塊內容,即法的效率問題了。
編輯:成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