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20世紀80年代有一陣子,歌壇上時興“西北風”,“信天游”加上流行元素,滿世界唱“我家住在黃土高坡”。當然,是對“鄉(xiāng)土”的一種演繹,愛恨情結(jié)似乎倒也說不上。寫歌、唱歌、聽歌的人都在城里,所以是一種代言,到黃土地旅游可能是有興致的,當真要住在黃土高坡上,恐怕沒一個愿意。
如果可以選擇,我們想住哪兒呢?地產(chǎn)開發(fā)商給新起樓盤的命名也許暗示了某種向往:“楓丹白露”“西堤國際”“瑪斯蘭德”“威尼斯水城”“摩爾特區(qū)”“萊茵東郡”“塞納麗舍”“拉德芳斯”“瑪格麗特”……這樣的命名似乎異想天開,見出開發(fā)商的趣味,不過房子是拿來賣的,所以歸根結(jié)底,還是對買房人心理的揣摩拿捏,可以看作給消費者代言。
據(jù)此判斷,不少人是想住在歐洲,因為大致的指向是那里。楓丹白露,巴黎郊區(qū)的皇家行宮;拉德芳斯,巴黎新城區(qū),在凱旋門就可以看到那邊摩登的樓群;威尼斯,當然不用說,不知有多少地方有“某某威尼斯”之號。余下的所指雖不分明,卻也不難猜測。比如“西堤國際”,因為附著Cite字樣,也就知道是“影射”巴黎圣母院所在的西岱島。萊茵河流經(jīng)好幾個國家,“東郡”不知在哪里,既然河大半在德國境內(nèi),那就是德國吧?!叭{麗舍”則顯然是仿香榭麗舍,只是這“麗舍”在塞納河邊?!艾敻覃愄亍?、“瑪斯蘭德”,不知何所取義,既是歐式別墅,就當是歐洲好了。最令人困惑的是“摩爾特區(qū)”,“摩爾人”多指中世紀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非洲西北地中海沿岸的穆斯林,開發(fā)商難道以為買房者對伊斯蘭建筑感興趣?
從前有人戲言人生理想:“娶日本的老婆,用中國的廚子,住英國的房子。”意思是讓住所和歐洲沾上邊,恐怕與“英國的房子”關(guān)系不大,雖說歐洲的確是適宜居住的地方。若不用擔心愛國與否的問題,就得承認那里的天比我們這兒的藍,環(huán)境比這兒的好,房子比這兒的舒適漂亮得多。但北美、澳洲也不孬呀,怎么就盯著歐洲說事兒呢?想來是覺得“新世界”沒底子,“歐洲”就不同,透著有文化、浪漫,關(guān)鍵是,還很“貴族”。
推敲命名的來歷實在是多余的,“所指”不明其實無關(guān)緊要,重要的是“能指”——誰會去坐實呢?不管“瑪斯蘭德”還是“塞納麗舍”,反正都暗示了洋派、高雅、尊貴,這就夠了。糟糕也就糟糕在這里:都是憑空而來,沒一個接得著地氣,與那塊地方的關(guān)系,就像黃土高坡和花園洋房一樣,風馬牛不相及。原本是要顯示來頭大的,結(jié)果沒一點來頭。
“你家住哪兒?”答曰:“我家在萊茵東郡。”不知別人聽了怎么想,我總覺得蠻不是那么回事兒,別扭。
(摘自《伸懶腰的學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