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木
淺談以大白菊陶瓷擺件為例的潮州陶瓷
吳維木
潮州陶瓷,是潮州著名的工藝之一,也是廣東省著名的傳統(tǒng)制瓷工藝。追溯歷史,至少在唐高宗儀鳳——調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較大的陶瓷生產規(guī)模,潮州作為宋代的廣東瓷都,其中心產區(qū)就在潮州城四圍,即今湘橋區(qū)轄區(qū)。
潮州陶瓷分美術陳設瓷、日用瓷、建筑衛(wèi)生瓷和特種陶瓷等幾大類,美術陳設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動物瓷和花瓶(盤)彩繪等。近期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盆大白菊陶瓷擺件,就是通花瓷花和花瓶的綜合作品。
通花瓷花,是以雕鏤精細的鏤空技藝、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創(chuàng)作出來的。通花瓶是在瓷坯體上雕通各種花卉、人物、動物等圖案,經高溫燒成后,由人工彩繪裝飾花紋,再經烤花窯燒制而成。其裝飾多以鏤空幾何紋樣為底紋,底紋多為四方連續(xù)圖案,便于雕刻,適于燒制,易于表現(xiàn)出精工細致的藝術效果。大體上有通花與釉上彩繪結合、通花與浮雕結合、通花與瓷花結合、綜合性裝飾等類型。雕刻技法上有單層雕刻、雙層雕刻、多層雕刻且可轉動?!巴ɑā敝麃碜猿榧?,通花瓷器,受到抽紗中一種鉤織的縷空產品“通花”的啟發(fā),得其效果,而取名“通花”瓷。這是潮州人追求精巧的審美觀念在陶瓷制作上的體現(xiàn)。瓷花在工藝制作上,用手工把精細的瓷土一瓣一瓣地捏制成各種瓷花,再把千姿百態(tài)的瓷花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寄貼于掛盤、掛屏、通花瓶上,達到亂真地步。
這盆大白菊陶瓷擺件,菊花的每一片花瓣,都是用陶瓷做成的,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這些花瓣通過雕琢、拿捏,體現(xiàn)出明顯的立體感。潔白的色澤,讓菊花花瓣顯得更加逼真。菊花的枝干和葉子,也是應用陶瓷制作出來的,枝干的制作講究該粗則粗、該細則細,綠葉的制作講究脈絡清晰、左右相對對稱。大白菊陶瓷擺件的花瓶,使用橙色,呈現(xiàn)出土的特色,寓意“土生土長”,具有深刻的內涵。
一件陶瓷工藝品的制造,講究的是創(chuàng)意、心意、誠意。創(chuàng)意,決定了作品的高度。大白菊陶瓷擺件,其創(chuàng)意就是,應用陶瓷的創(chuàng)新制作,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植物以陶瓷的形式精制出來,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這種創(chuàng)意不需要高明,只需要能體現(xiàn)真實即可。心意,則是對陶瓷作品的用心程度,每一件陶瓷作用,都需要手工藝人用心地制作。制作大白菊陶瓷擺件這種以假亂真的陶瓷仿真作品,則更需要用心十足。誠意,也就是做一件作品的真誠程度,也就是對作品的耐心,這種誠意,決定著陶瓷作品能否最終成型,簡而言之,就是作品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創(chuàng)作這盆大白菊陶瓷擺件,是需要投入十足的誠意的。
近幾年來,潮州陶瓷開始進入收藏市場。以前潮州陶瓷之所以沒有被收藏家看上,主要是因為潮州陶瓷以出口日用、陳設瓷為主,在市場中形成固有概念,大多數(shù)人認為潮州陶瓷使用模器制成,藝術價值不高。然而,實際上,由于潮州陶瓷泥料與其他泥料不同,黏性不足,因此要配合一定的模器才能成形,但其最大特點在于泥料潔白無瑕,器物具有簡潔典雅之美,在中國瓷塑領域有重要地位;再加上工藝師們善于創(chuàng)新,每個階段都能出現(xiàn)創(chuàng)新,令其作品能慢慢貼合時代審美趨勢。這盆大白菊陶瓷擺件,就是收藏的精品。將這擺件擺放出來,既端莊大方,又具有藝術價值,同時,還具有永恒的觀賞價值。正所謂,真菊花凋謝太快,何不用一盆陶瓷菊花以代之呢?既不用澆水打理,又不用擔心花瓣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