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蔡英文上臺執(zhí)政后,在最為關鍵的兩岸關系與經濟民生問題上沒有任何積極努力與建樹,內政處理也一塌糊涂,反而在政治改革問題上大下功夫,高舉“轉型正義”大旗,將推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與“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作為首要政治目標,并以綠營在“立法院”的多數優(yōu)勢強勢推動,將“轉型正義”作為施政主軸。那么,什么是民進黨的“轉型正義”?蔡英文、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的真正目的何在?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是有針對性的“正義”
6月22日,臺灣“立法院”在民進黨主導下初審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民進黨當局強調,通過此條例是要還原歷史真相、促進社會和解、促成政黨公平競爭。具體做法包括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征、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及處理不當黨產等。
從中不難發(fā)現,民進黨推動的“轉型正義”,不是外界普遍理解與認識的社會正義,而是民進黨當局所規(guī)定的有特定含義的“轉型正義”,是針對過去國民黨執(zhí)政時期政治與歷史遺留問題的“轉型正義”。
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本應用統(tǒng)一的或一致的標準,正視歷史,還原歷史,客觀看待歷史。然而結果卻是,民進黨上臺執(zhí)政后第一時間就宣布終止馬英九當局推動的還原歷史真相的“課綱微調”方案,其目的就是要恢復錯誤的“臺獨史觀”與“殖民史觀”,肯定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對臺灣的“正當統(tǒng)治”。這就是民進黨的“轉型正義”?蔡英文最信任的“行政院長”林全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公然表示慰安婦“很多人可能是自愿的”。這完全是對無數慰安婦的污辱!更是對人類社會正義的最大污辱!
追求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普遍共識,有著共同的價值與標準??傻搅嗣襁M黨那里,正義就出現了變異,成為蔡英文式的“發(fā)夾彎”。民進黨高舉民主、人權與正義大旗,卻干著反人權、歧視弱勢族群、違背社會正義的勾當。臺灣老榮民是臺灣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貢獻者,如今成為臺灣社會的弱勢群體,卻不見蔡英文、民進黨為他們尋求正義?!瓣懪洹笔桥_灣人的媳婦或女婿,是同胞,可民進黨對陸配極為歧視,實施不公平的政策待遇,長期反對陸配取得公平的身份權、工作權、政治權甚至生活權。同樣,對于陸生赴臺求學,民進黨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陸生會搶占臺灣資源,不應享受健康保險,對陸生在臺求學設置了“三限六不”的政策,公然對陸生實施違背正義的歧視政策。
可見,民進黨所謂的轉型正義并不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知的社會正義,而是民進黨自己定義的“正義”,主要是針對國民黨在臺灣威權統(tǒng)治時期的,是民進黨政治斗爭算計下的“正義”。
追查黨產是在清算國民黨
2016年7月25日, 民進黨在重新執(zhí)政并取得“立法院”絕對多數議席后,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
根據該“條例”,國民黨“不當黨產”的清算時間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與國民黨接收臺灣開始?!安划旤h產”是指“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接收財產或無償或交易時顯不相當之對價取得之財產,除黨費、政治獻金、選舉補助金外”全部推定的“不當財產”。追討對象不只是國民黨本身,還有其“附隨組織”。不當財產的認定取決于“行政院”下設立的“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由綠營“立委”顧正雄擔任,成員基本上都是反國民黨的綠營人士。
根據規(guī)定,“條例”頒布一年內國民黨要申報政黨及附隨組織財產?!安划旤h產處理委員會”也可主動調查后提醒要求四個月內申報,并應經過聽證會確認。若不按時申報會進行巨額處罰,連續(xù)處罰五次則將財產推定為“不當財產”。一個有120年歷史的政黨與相關組織的財務來源、財產交易與去向是相當復雜的,要在一年內完成申報是非常困難的。
據統(tǒng)計,截至去年底,國民黨黨產凈值為166億元新臺幣。清查上百億黨產的政黨,可能是一場漫長的法律戰(zhàn)與政治戰(zhàn),因此有人稱“國民黨黨產恐變?yōu)槊襁M黨的大巨蛋”(“大巨蛋”是指臺北市棒球館,臺北市長柯文哲與建商遠雄集團圍繞這一建案展開了一場持久的法律戰(zhàn)與輿論戰(zhàn))。
在發(fā)展進程中,臺灣形成了一個“黨政一體”的政治制度,黨政不分,黨產與“國產”不分,黨職與公職人員有相同或類似的級別、工資與退休待遇。黨產的來源是否合法應該如何界定與區(qū)別?藍綠之間對這一法案本身也出現“違憲”與“合憲”之爭。對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國民黨認為是“違憲”的:它是針對性立法,即針對特定時期特定政黨,違反立法公平原則;“不當黨產”定義模糊,調查范圍廣泛,違反法律明確性與比例性原則;以“推定方式”認定黨產取得的合法性,違反“憲法”對人民財產權的保障;“黨產處理委員會”設在“行政院”下,還享受準司法調查權,違反權力分立原則。
民進黨不顧歷史事實或以切割歷史的方式追查與清算國民黨黨產,其政治目的太過明顯,就是要讓國民黨不得翻身,甚至在臺灣消失,從而為民進黨的長期或永久執(zhí)政甚至實現“臺灣獨立”掃清障礙。
不可否認,這一法案將對國民黨的未來發(fā)展是毀滅性的一擊,未來國民黨重新再起變得更加困難。
對原住民道歉是典型政治操作
8月1日是臺灣“原住民族日”。蔡英文兌現競選承諾,代表政府向原住民公開道歉。
蔡英文發(fā)表了道歉演說。其中,蔡英文援引《臺灣通史》指出,“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并批評此乃漢人史觀,反省“只會用強勢族群的角度來書寫歷史”。蔡英文特別強調,光有口頭道歉是不夠的,政府未來為原住民族所做的一切,將是島內是否真正能夠和解的關鍵。對此,蔡英文宣布“總統(tǒng)府”將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行政院”也會定期召開“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并表示會與各族代表對等協(xié)商未來政策方向。
對于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一事,無黨籍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表示,從道歉中,只看到優(yōu)美的詞藻,“轉型正義”的核心應該要還原原住民各族歷史真相與返還土地。高金素梅強調,政府不只要向原住民道歉,更要以“總統(tǒng)”的地位,要求日本政府向原住民道歉、認錯與賠償。
而就在蔡英文大肆宣講原住民“轉型正義”之時,在“總統(tǒng)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聯盟”成員以實際行動抵制蔡英文。7月30日,300名原住民向蔡英文當局提出三大訴求:拿出“政院版”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條例、要求“蔡總統(tǒng)”確立臺灣政府與原住民族“準國與國關系”、要求“蔡總統(tǒng)”提出原住民族九大主張政策的立法及推動日程表。
一位原住民代表表示,事前蔡英文當局沒有做任何溝通,沒有公開透明,就突然搞一個隆重的道歉儀式,其實就是對原住民的不尊重,是“形式大于實質”。還有原住民認為,蔡英文講的都是過去國民黨原本推動與表示要做的,因此蔡英文講的“都是空的”,沒有具體的作為,不會兌現任何承諾。原住民歌手張震岳也公開發(fā)文強烈質疑蔡英文道歉的誠意,認為是一場“鬧劇”。
蔡英文在道歉中,否定歷史上中國政府對臺灣的主權、管轄與治理,把外國侵略者與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及臺灣原住民的治理等量齊觀,都視為“外來者”,這是典型的“臺獨史觀”與錯誤的“殖民史觀”!鄭成功驅趕了荷蘭對臺灣的侵占,收復臺灣,可是蔡英文卻把鄭成功與荷蘭殖民統(tǒng)治者視為同樣的“掠奪者”,是原住民的屠殺者,這是赤裸裸的“臺獨”思維在作怪!
蔡英文在對原住民提到的十次道歉中,字字不提日本殖民者對原住民的大屠殺,反而肯定“日本統(tǒng)治時期有全面深入的理蕃政策”,頌揚日本殖民統(tǒng)治,這再次證明了蔡英文對原住民的道歉是非常不單純的,是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再次揭穿了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操作。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在采訪中對蔡英文的這一做法提出強烈批判,也充分這證明了這一點。
作為執(zhí)政者,需要還原歷史真相,讓后人吸取歷史教訓,避免歷史悲劇重演;而不是重揭歷史傷痕,有意制造矛盾。而蔡英文的所作所為,恰恰是在顛覆歷史,扭曲歷史,有意重揭歷史傷痕,制造新的族群矛盾與社會矛盾。
蔡英文對原住民道歉,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就是繼續(xù)“圍堵”國民黨。眾所周知,國民黨在臺灣執(zhí)政后,雖然在原住民政策上有失誤,曾經走偏,但后來對原住民實施了特殊的照顧政策,獲得了原住民的肯定,因此原住民一直是國民黨選舉的重要支持力量,這一點讓蔡英文與綠營人士一直不能釋懷。因此,蔡英文企圖通過政治操作道歉方式,進一步制造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外來者”對原住民的傷害,制造原住民對國民黨的不滿,讓國民黨失去最后一個強有力的支持群體。
民進黨是在搞“逆轉型正義”
觀察民進黨上臺以來的所作所為,雖然高舉“轉型正義”大旗,開始了政治改革,但其實際做法則是“有轉型、沒正義”,而且是在違背正義,不斷制造新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對立,是“反轉型正義”,是“逆轉型正義”。
民進黨重新執(zhí)政后,企圖從歷史、政治與經濟上削弱國民黨發(fā)展的正當性與競爭力,徹底打跨國民黨,讓民進黨“一黨獨大”、“一黨獨霸”,成為新的“民主獨裁黨”。在歷史與政治上,民進黨繼續(xù)以“二二八事件”、“威權政治”與“不當黨產”等“污名化”國民黨,讓國民黨負起歷史責任,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在經濟上,通過制訂“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與“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以強制性的法律手段對所謂的國民黨“不當黨產”進行徹底追繳與清算,并有意將“所繳黨產”用于推動社會福利事業(yè),以削弱國民黨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進而崩解沒有了經濟依賴的國民黨地方派系與地方勢力。如此一來,國民黨未來發(fā)展必將陷入更大危機,重新上臺執(zhí)政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民進黨不再有強有力的政治競爭對手,就為其實現“綠營長期執(zhí)政”與“一黨獨大”創(chuàng)造了條件。
民進黨以“轉型正義”為名的政治改革,實際上是旨在全面推動“去中國化”與實現“臺灣國”建構。蔡英文大力推動“轉型正義”的政治改革,表面上是要“處理威權時期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不法行為與結果、還原歷史真相”,改變所謂的過去“不正義”問題,但實際上是在“威權萬惡論”、“中國萬惡論”與“獨立正當論”的“臺獨”思維下,從歷史、文化、體制、制度等方面消除一切與“中國”相關的符號、象征與印跡,切割臺灣與大陸的臍帶,實現從“中國主體性”到“臺灣主體性”、從“外來政權”到“本土政權”的徹底轉變,以達到全面“去中國化”與“臺灣獨立建國”的政治目的。這是民進黨另類“臺灣正名”舉動。
民進黨當政后綠營“立委”先后提出“廢除孫中山遺像”、“僑委會”名稱正名、“臺僑取代華僑”、“中正勛章”改名及廢除“課綱微調方案”等諸多改革或修法提議,均是“去中國化”的“臺獨”舉動的具體表現。特別是民進黨“去中國化”的一些舉動,如蔡英文將1989年4月7日“臺獨”分子鄭南榕自焚日定為“自由言論日”,“立法院”有意修法將“臺灣國護照貼紙”合法化等,均已具有“準法理臺獨”性質。如果按照蔡英文“去中國化”與“臺灣正名”的“臺灣國”建構步驟,預計數年之后臺灣社會的“中國印跡”或海峽兩岸的“中國象征性連接”將大幅弱化,臺灣將會逐步完成雖無“臺灣國”之名、卻有“臺灣國”之實的“臺灣獨立”建構工程,這將對未來兩岸和平統(tǒng)一帶來巨大挑戰(zhàn)。
蔡英文將“轉型正義”列為上臺執(zhí)政后“五大政治改革”首要目標的目的,是民進黨企圖通過“轉型正義”口號樹立民進黨執(zhí)政的歷史正當性,掌握政治發(fā)展的話語權。除了上述兩大政治目的之外,還有意將其作為政治斗爭的手段。一方面樹立民進黨執(zhí)政的歷史正當性,塑造民進黨代表進步政治力量在進行政治改革與民主深化,從而掌握了臺灣政治改革與發(fā)展的話語權、主動權;另一方面將國民黨過去執(zhí)政視為“不正義”甚至“非法”,將現在抵制與反抗“轉型正義”的國民黨塑造為“舊勢力”與“反改革勢力”,讓國民黨在臺灣政治發(fā)展進程中長期處于被動挨打地位,進而為未來民進黨執(zhí)政政績不佳與逃避責任留下伏筆。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