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然
在隆冬,我終于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zhàn)勝的夏天。
古代的山水畫中時常有這樣的意境:青山隱隱,碧水迢迢,月出東山,白露橫江,漁人在蘆葦中泛舟閑飲,樵夫在曲徑上砍柴緩行。他們在喧囂名利之外,盡情地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最真實的快樂與安詳。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士大夫階層共同的行為準則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報國無門的情況下,為了尋求自我解脫而寄情山水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因為這種豁達的背后往往是深沉的無奈與悲哀,如李白、陶潛、唐寅等等。
可是,這種超塵脫俗、偃仰嘯歌的態(tài)度,是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應該效仿的嗎?
馮驥才說:“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边@里的路程喻指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什么?就在于對這個社會的責任與貢獻!淡泊名利、無所事事的人固然可以舒適安逸,甚至可以尋求心靈的一分寧靜,可他們對這個社會到底又有何貢獻呢?若人人都持這種隱逸深山的觀念,這個社會還靠誰去推動進步與發(fā)展呢?
每當有新發(fā)明出現(xiàn)時,不少人就會說:“當年我也曾這樣想過的。”但你放棄了,而發(fā)明家抓住了。為什么如今網(wǎng)絡上所謂“作死”的視頻廣為流傳呢?因為人們總是在幸災樂禍于那些嘗試挑戰(zhàn)的者最后落得一個困窘的處境。你也許會欣慰:幸虧我沒有嘗試。可這欣慰背后隱藏著的是怎樣的心理呢?嘗試了不一定成功,而不嘗試一定很輕松。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逐漸變得懶惰平庸,逐漸變得消極、無精打采,所以當靈光一閃時,你抓不住它也就理所當然了。但科學家則不同,他們敢于去“作”,即使失敗了,也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每一次“作”都是對自我認知的一次挑戰(zhàn),都是表現(xiàn)自我、展示個性的一次機會。人生似蟬,蟄伏數(shù)年只為一個夏天,你只是想在這個夏天里做著單調的循環(huán),靜待時光流逝嗎?的確,嘗試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嘗試一定平庸。
那么該如何“作”呢?黑格爾說:“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限制自己?!边@里的“限制”,就是要限制自己毫無目標的興趣和愛好?!白鳌币彩怯心繕恕⒂蟹椒ǖ?。既要敢于突破保守的常規(guī),也要專注于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俗話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庇兴鳛榈娜吮囟ㄓ兄鴪砸銊倧?、奮發(fā)向上的性格。貝多芬以其一生的創(chuàng)作扼住命運的咽喉,愛迪生癡迷于科學創(chuàng)造終于成為發(fā)明大王。其實,“作”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每一滴汗水,每一次突破,每一絲靈感,都是你獨一無二的光點。
莎士比亞說:“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yè)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爆F(xiàn)在,請甩掉多余的顧慮,勇敢地、有目標地去“作”,去成為你自己吧!
指導教師 姜有榮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