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珺
音樂是表達情感的獨特藝術,情感又是音樂的魅力所在。兩千多年前的《樂記》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漢代《毛詩序》中指出“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梢姡魳放c情感是交織相融的。然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少教師認為兒童年紀尚幼,能夠隨著旋律唱準歌曲就可以了,至于情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必太過在意。筆者卻不以為然。小學生情感豐富,但是缺乏生活經(jīng)驗,因此,他們對歌曲的理解有限,在表現(xiàn)情感時自然無法淋漓盡致。正因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重視情感教育的滲透,通過具體的、特定的、生動形象的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彌補他們認知上的不足。通過經(jīng)歷音樂生成的過程,讓學生的歌聲更加飽滿,理解更加豐富。因此,筆者嘗試從情境創(chuàng)設出發(fā),就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展開了如下探究。
一、挖掘生活情感,讓歌聲更加飽滿
生活是情感最廣袤的發(fā)源地,它資源豐富,有陽光沐浴,有雨露滋潤,使情感的大樹得以在這里枝繁茂盛。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對事物的認知還依賴于具體的實物,若單憑教材的講解或書面的呈現(xiàn),恐怕很難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而若以生活中的具體實物、具體事例展開,則一目了然,可增加學生感同身受的體驗。因此,筆者認為,要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并非鑼鼓喧天地打著情感的旗號說事,而是善于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從生活中挖掘相關的情感素材、鮮活案例,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氣息的音樂情境,讓學生們由生活及音樂,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我有一雙萬能的手》這首童謠時,為了深化學生們對“萬能的手”的情感認識,激發(fā)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以“我的小手會說話—我的小手會表演—我的小手會做事”為主線,創(chuàng)設了三個生活情境。在“我的小手會說話”情境中,教師通過圖片展示了生活中的手勢,如交警叔叔的指揮手勢、教師豐富的課堂手勢(表示安靜、暫停、贊揚等含義的手勢)、請坐的手勢、握手的手勢,等等,讓學生看圖片猜意思。而在“我的小手會做事”情境中,教師則收集了班級里學生用小手做事的各種圖片,如學生們做眼保健操、掃地、讀書、寫字、折紙,等等。通過這條情境主線,學生們對“萬能”這個詞的認識與理解得到了深化,激發(fā)了對小手欣賞、贊嘆的感情,因此唱這首童謠時,大家手舞足蹈,情感飽滿。
二、激發(fā)情感體驗,讓音樂更加立體
生活素材選得再好,若應用得不恰當、不巧妙,也難以發(fā)揮其情感作用,無法實現(xiàn)以生活之石,蕩起課堂教學之漣漪的效果。在設計教學情境時,教師不僅要在“情”的插入與渲染上做文章,還應該在情境活動的設計上多做一些嘗試與創(chuàng)新,通過配套的情境活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美。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應以“動”為主,通過一些小組合作活動,如小組討論、任務探究、音樂游戲、小合唱等,讓學生們在小群體的活動中,真情流露。另外,在歌唱教學中,教師也應多設計一些情感活動。如在唱法的指導中,教師可以通過鮮明的對比活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在歌聲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讓學生們的歌聲更加甜美,更加立體。
例如,在欣賞四年級下冊《花之圓舞曲》這首管弦樂時,教師以第一單元的引言“舞蹈園里百花開,隨著音樂舞起來,芭蕾輕盈圓舞曲,踢踏奔騰展風采”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將花與舞巧妙地結合起來。教師先以課件展示了花園里競相開放的花兒,通過“花語知多少”的小組競賽活動,將學生們帶入花海。在這個以花語為引線的活動中,學生們表現(xiàn)得很積極,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自己熟悉的花兒,深刻地感受到花所蘊含的美好寓意。此時,教師再借機播放《花之圓舞曲》,將花美、花語美與樂曲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歌曲的導入找準了時機。在這樣的活動體驗中,學生們自然而然地親近了主題,原本抽象的欣賞活動變得更加生動立體,充滿情趣。在隨后的欣賞活動中,教師還結合繪圖,鼓勵學生們將旋律以靈動的線條或具體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讓音符在圖畫里跳舞。在繪圖活動中,學生們借助豐富的色彩,將音符以更加靈動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豐富了主體感受。
三、發(fā)散音樂思維,讓想象放飛歌聲
小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他們的世界里,音符既可以插上翅膀,盡情翱翔,也可以長出雙腿,恣意奔跑。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呵護學生對音樂的這份好奇,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并在活動過程中,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并將自己的理解與體會表現(xiàn)出來,從而讓學生的歌聲更具個性,飽含深情。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呢?筆者認為,教師充滿激勵與智慧的引導格外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既要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啟發(fā)學生從多種角度感受音樂,以多種形式體驗音樂,還要完善激勵機制。對于有獨特見解、創(chuàng)新唱法、表演有個性的學生或小組,教師要給予及時反饋及適當獎勵,以激勵的方式讓創(chuàng)新蔚然成風。
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四季歌》時,筆者在拓展訓練中創(chuàng)設了“我的創(chuàng)編”主題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聯(lián)系兒童詩《四季歌》,對這首民謠進行了創(chuàng)編,以詩歌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們帶來了全新的欣賞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創(chuàng)編的形式,設計“小組新作:我的四季歌”。教師鼓勵學生們以多元的表現(xiàn)形式對歌謠進行創(chuàng)編,既可以在內(nèi)容上進行個性創(chuàng)編,也可以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大膽嘗試,如詩歌朗誦、舞蹈配樂、打擊樂器、歌謠串燒、韻律結合等。在這個開放性的活動平臺,教師以示范激發(fā)靈感,以課件資源引導方向,并走進各個小組,傾聽組員們的意見,針對他們的個性化活動提出指導與建議,實現(xiàn)在學的過程中教,在期待中促進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
總之,情感是匯成音樂的源泉,也是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理解音樂的捷徑。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應該重視情感教學的力量,以情為主線,貫穿音樂教學的始終。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更多的體驗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地喚醒學生的音樂情感,煥發(fā)音樂作品的情感活力,從而讓音樂教學充滿生機,讓學生們的歌聲又甜又美。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