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存利
大人們認為孩子就算進入青春期了,可還是個孩子,孩子們卻覺得進入青春期,自己已經是成人了。青春期的孩子愛扮“小大人”,喜歡模仿成人的舉止,凡事喜歡自己做主。當孩子出現(xiàn)大人不能接受的成人行為時,如何應對?筆者在這里將從心理學角度對此進行探討。
張小毛(化名)今年17歲,是一個活潑陽光的少年,在某職業(yè)高中就讀二年級,學習成績一般。父母對其很是失望,近日因為抽煙及常和“社會小青年”(父母的描述)在一起,父母多次勸阻無效而一起進入診室尋求心理幫助。小毛出身于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公交車司機,小毛平常的生活由爺爺奶奶照顧,家庭教育比較傳統(tǒng),全家人都不抽煙,對于孩子的抽煙問題家長們很是生氣,覺得孩子學壞了,這是全家人都不能接受的。
其實張小毛的上述問題在青春期孩子身上非常普遍,是青春期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一種體現(xiàn)。大家都知道,青春期孩子在自我意識形成后,會表現(xiàn)出逆反,逆反是對自我意見的一種堅持,也是對家庭既往教育模式的一種挑戰(zhàn)。
在交談中發(fā)現(xiàn)明顯的爭議點為:
抽煙意味著什么
抽煙對于個人來說,意味著一種愛好或者喜好。但對于人際活動意味著什么,這需要我們討論。我觀察過成年人的吸煙,在兩個人不熟悉或者已經產生不愉快時,向對方遞一支煙可能就會很快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產生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使得兩人之間的社交氛圍明顯改善。所以說,吸煙是成年人的一種社交行為,是在社交過程中形成的行為習慣。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模仿,他們在模仿我們吃飯、穿衣、說話等行為模式中成長。對于一個感覺自己已經在生理上與成年人完全等同的孩子來說,行為習慣也需要模仿成人來完成這個階段的蛻變。吸煙是男性交往的一種社交手段,孩子耳濡目染,也就自然而然要模仿和學習了。并在社交中初試成功后固化下來,作為自己成年后社交的一部分。
何為成年人
在成年人心中的成年人是什么樣的?筆者做了一些調查,回答多是自我經濟獨立、對事物有獨立判斷、能獨立處理與自己相關事務并能承擔相應責任。孩子眼中的成年人又是怎樣的呢?答案多為脫離父母管教、自己有工作、不用父母發(fā)零花錢等等。這些答案中,成年人與兒童的共同點都是合理地獨立處理各種事務,背景條件都是經濟的獨立。
如何對待青春期的“小大人”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高度發(fā)展,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要求獨立自主,而有些家長在這個階段對于孩子的獨立意愿沒有任何意識,一味地堅持按照兒童期自我意識較低時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相處,問題就出現(xiàn)了,有可能連同青春期前的所有問題在這個階段出現(xiàn)井噴式爆發(fā),也就表現(xiàn)出逆反或者叛逆,最后兩敗俱傷。常常聽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孩子委屈的認為爸媽管的太多了。其實父母表達的是對于失控的煩惱,孩子表達的是想脫離控制的煩惱。
心理學家將人的發(fā)展分為七個時期:嬰兒(口欲期)、幼兒(肛欲期)、性蕾期、青春前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最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時期為青春期和老年期。因為這兩個時期均有過渡性焦慮的出現(xiàn),也就是身體發(fā)生變化,不能及時適應,感到內心不安、煩躁。
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的不斷成長,如出現(xiàn)喉結、聲音改變、第二性征出現(xiàn)、身高增加明顯,使孩子以超出心理預期的速度成長,生理與心理的落差明顯增加,生理上已經是成年人,而心理還沒有成熟。青春期孩子常用的心理防御一種是掩飾或者忽略身體的成熟,一種是盡快達到心理的成熟。對于孩子來說,要想盡快從心理上變?yōu)槌赡耆?,必須從模仿開始,大人抽煙孩子也就學會了,這也是張小毛上述行為的心理原因。
作為家長應該在發(fā)現(xiàn)孩子抽煙后,應做到以下幾點:
調整自己,接受肯定孩子的成長
這一點,對于家長來說是最難的,因為這需要家長改變固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家長要有意識地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和獨立思考的氛圍,讓孩子獨立度過青春期的孤獨思考和成長的煩惱,學會用正確的社交方法進行社交活動。包括成年人對交友的選擇、與朋友的界限意識、對周圍人的禮貌等等。在現(xiàn)代社會中,抽煙這一行為不被推崇,因為對健康有害,這一點,孩子并非十分清楚,只是模仿過程中習得了這種行為。家長要接受青春期的各種行為都是成長的表現(xiàn),盡管心里極不認同,也要無條件的暫時接受。
在一個輕松平等的環(huán)境中與孩子坦誠交流
青春期孩子常常會出現(xiàn)對父母的抵觸情緒,如果談話沒有合適的場所,說出來后可能適得其反。青春期孩子多有著非常脆弱的自尊心,不堪一擊,需要家長細心呵護。所以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美味佳肴面前,和孩子一邊聊互相感興趣的話題,如球賽、服裝等,一邊不經意間談論某種成年行為,如吸煙的優(yōu)缺點是什么,讓孩子學會分析判斷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在咨詢中家長常常會說,有時候我會和孩子說:咱們談談心吧?其實這樣的一種表述,只會讓很多孩子在將自己的內心包裹嚴實的情況下,進行禮節(jié)性的交流,不會真正敞開心扉。
如果孩子堅持,非原則性問題可以讓步,讓孩子獨立思考
有些逆反心理很強的孩子,對于父母的建議經常采取這樣一種態(tài)度:你說向東我就偏向西,雖然他也知道東是對的,但就是不向東。這在考驗父母的耐力,看誰能堅持到底,這是孩子在進行一種消極的抵抗。如果你堅持不下去,那他勝利了,也證明了他的逆反成功。如文章中的張小毛,如果父親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對于吸煙問題進行冷處理,并預見性的提出自己的觀點,那么就不會促使沖突升級,也就給張小毛留下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自己做出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決定。
因此,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一定要從心理上放下自己權威,尊重孩子成長的需求,接納孩子探索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和孩子平等地協(xié)商,這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