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浩劫》并非發(fā)生在深海,而是在美國墨西哥灣的淺海區(qū)域,只因那個鉆井平臺的名字叫做“深海地平線”,才給人以遙遠的神秘感。還記得2010年各國媒體輪番報道,原油泄漏給當?shù)卦斐闪司薮蟮纳鷳B(tài)災難,奧巴馬政府也束手無策,各種法子都試了好幾個月才堵住漏油口,最后英國石油公司和美國當?shù)剡_成了187億的天價賠款。但這部影片電影壓根就沒拍這些堵漏搶修和各方扯皮,只是用字幕的形式交代了下后續(xù)處理,100多分鐘的劇情,僅僅聚焦于事故發(fā)生的那幾個鐘頭。導演彼得·博格因循的是典型的災難片套路,展現(xiàn)的是油井泄露,平臺坍塌,人員逃生的經(jīng)過,憑借緊張的節(jié)奏和逼真的特效,是把觀眾帶回到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刻,整部影片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專業(yè)”。
或許是現(xiàn)實中的逃難過程雖然驚險,但并不復雜,也沒有什么大反轉,本著尊重當事人的改編也不好太虛構,影片的編導只能在前戲上做足了鋪墊?!渡詈:平佟返那鞍雮€多小時都是對話,從室內(nèi)場景到外景航拍,大量的專業(yè)術語,什么水泥固井,正負壓測試,泥漿抽泄等等,各種參數(shù),各種崗位都露了把臉,簡直是一堂石油開采科普課。編導生怕觀眾還是不懂,連主角女兒都拉來作實驗,是用一罐可樂來說明:石油開采有風險,安全生產(chǎn)得保證。有的人覺得鋪墊太冗長,太沉悶,拖累了整體節(jié)奏,你也可以說這是暗流涌動,“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把深海事件搬上銀幕,就是為了告誡世人這個道理,切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僥幸(遺憾的是,影片在更高的層面淺嘗輒止,未能深挖)。
總算,這些翻來覆去的對話把人物形象立了起來,平臺主管認真講原則,總工程師干練負責,手下的工人和技術員們也任勞任怨,壞的都是老板資本家。老戲骨約翰·馬爾科維奇又當了一回反派,瀆職的公司代表,怯懦的小人,最后還像《泰坦尼克號》里的男人一樣,灰溜溜擠上了救生筏。為了趕工期,沒按程序操作,果然就埋下了安全隱患,鏡頭多次給出油管的內(nèi)景,像一只沉睡海底的怪獸,一步步?jīng)_向人類。等油井真的漏了,平臺炸了,大家只有干瞪眼的份兒,所有的堵救方案都沒用,切斷油口還是漏。逃命要緊,在沖天大火面前,劇情上的小高潮只在于救人。馬克·沃爾伯格飾演工人老大哥很專業(yè),之前那段“貫口”說得賊溜,整個一“大國工匠”的自信。既然籠罩著“主角光環(huán)”,那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就是必須的,他努力救了倆同事,開啟了備用電源,最后還是得撤,這倒符合真實的世界,勇敢而無奈。犧牲也在所難免,操控塔吊的師傅很偉大,真正的奮不顧身,再怎么致敬都不過分。當主管在獲救后一個個念花名冊時,我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脆弱。不禁聯(lián)想到那部表現(xiàn)礦難的影片《地心救援》,秘魯?shù)V工最后全都脫險了,他們也依然從事著井下工作;死里逃生的美國工人則大多離開了鉆井崗位,這就是不同生活的承受力,無以評判。
最后來說場面,為了追求逼真,劇組愣就是造了一個與原鉆井平臺1:1大小的現(xiàn)實布景。開場直升機繞著平臺航拍時,就能感受到這個海上建筑的龐大,資料顯示“深海地平線”的設備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總體成本高達4.5億美元。真把電視新聞里的畫面換成了近景,平臺被漏油噴垮,沖天大火如煉獄一般,效果還是相當宏偉震撼的。巨大的鋼架劈頭蓋臉砸下來,火焰碎片橫飛,大量手持跟拍,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這一段高潮完全值得做成3D效果。影片的特效部分由《變形金剛》的團隊完成,但其實真正需要CG的地方并不多,影片的總預算1.1億美元,好鋼用在刀刃上,能把災難中最驚險的過程展現(xiàn)在場景上,告慰逝者,警惕高層,喚起人們對安全生產(chǎn)的重視,也算是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