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側
In recent years, the term of “performance art”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the public and has been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the social field. However, the artistic form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n the public eyes that the behavior differing from others is so-called“performance art”. The true performance art is presented to audience within a fine art context, and often aims to convey artistic concepts rather than being simple performance.
近來,“行為藝術”好像成了一個熱門詞匯,在社會領域時常被提及。原本與普通人的生活相距甚遠的行為藝術,仿佛正在逐漸靠近普羅大眾。然而,公眾口中的所謂“行為藝術”,似乎與行為藝術本身是兩碼事。
近日,北京等地霧霾再度肆虐,荷蘭設計師羅斯加德便十分“應景兒”地攜世界上最大的運用離子專利技術的空氣凈化機器——“吸霾塔”,前來中國進行展示,被中國專家稱為“行為藝術”。在日前中國科技大學百度校招主題演講會場內,幾位空鼻癥患者及家屬闖進會場,要求百度捐款1500萬美元,資助美國某生物實驗室關于鼻甲再生技術的研究,這一逼捐事件也被新聞界稱為“行為藝術”。就連美國民謠詩人鮑勃·迪倫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被評論人士調侃為“是評委們的行為藝術”。
行為稍微不同于一般人的理解就能被定義為“行為藝術”?真正的行為藝術又是什么樣的?似乎很少人追究這個詞匯的適用語境,詞匯本身的含義更加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為藝術”四個字已經代表了一種噱頭,自帶引人關注的特效。
小眾的狂歡
日前,北京迎來了一場行為藝術的盛宴,第一屆“北京·現場”國際行為藝術節(jié)在位于798藝術區(qū)的丹麥文化中心舉行,來自中國、匈牙利、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印度、伊拉克、愛爾蘭、荷蘭、挪威、波蘭、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等17個國家的32位藝術家?guī)砹怂麄兊男袨樽髌贰_@是一個新生的國際行為藝術節(jié),更是中國首次迎來這么多國際化的行為藝術家,這些作品以其獨一無二的姿態(tài)代表了當代行為藝術不同年代的不同表達方式與傾向性。
凡是到現場的人,無一不被這些作品的先鋒性所震撼。正如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所言:“好的行為藝術應當是一種整體的藝術,這種整體性甚至原本就是植根于藝術之內的,忠實于它內在的特質以及我們作為人類的獨特身份,不僅僅是我們理解自己,理解別人,也是理解整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在理智和情感上,它與人類的疏離感對立。作為一種有關存在、希望、新生,有關身心合一,有關當下與同在的不置可否的表達,它實際上也是有關生活的傾心的藝術詮釋?!?/p>
事實上,行為藝術雖然常被置于社會化的場景之中,但卻從未成為場景的一部分。能被更多人看到和理解的所謂“行為藝術”,不過是用以引起關注的工具,行為藝術本身從來只是小眾的狂歡。
天然的爭議
行為藝術興起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洲,脫離了傳統藝術的物質載體,轉而關注人的身體和行為本身,以自身或群體的行為表達藝術理念。在行為藝術理論中,行為藝術必須包含4項基本元素: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與觀眾的交流,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
行為藝術打破了藝術的一切限制,擁有了體驗與交流的一切可能。它可以是有趣的,也可以是無聊的,可以是溫馨的,也可以是血腥的,可以是孤獨的,也可以是熱鬧的……只需要一個想法,并將其實施,它便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正因為行為藝術無拘無束的特性,也使其帶有天然的爭議性,什么是行為藝術、什么不是行為藝術?是否一切特立獨行都能自詡為行為藝術?行為藝術是否需要必要的限制和約束?一系列問號從行為藝術誕生伊始便伴隨其左右,至今仍沒有確切的定義?;蛟S可以說,藝術發(fā)展到今天,本已打破了一切界限,藝術的思想性、觀點性早已勝過傳統的技術與概念。
然而,既然屬于名詞,便應該有其概念,“行為藝術”也不例外。當每個人都試圖以“行為藝術”的名義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時,真正優(yōu)秀的行為藝術顯得尤為珍貴。事實上,只要對當代藝術史稍微有些了解,便能看出那些所謂的“行為藝術”,與真正意義上的行為藝術之間在直觀感受上的巨大差異。在當代藝術史上,曾經出現過雖然為數不多卻令人記憶深刻的行為藝術作品,譬如伊夫·克萊因、約瑟夫·博伊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這些大師級的作品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仍不過時,甚至比今天的藝術還要前衛(wèi),這才是行為藝術魅力。
在“行為藝術”這個詞匯被濫用、被曲解的今天,每個人都多了一份了解行為藝術的“義務”。雖然不能夠人人都做到完全理解,但至少,應該可以分辨哪些是炒作的噱頭、哪些是真正的行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