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余海峰
一切為了自行車制造的自動化——訪深圳市新滄海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鞠為平
文 圖:余海峰
編者按:工業(yè)機器人在發(fā)達國家已經普遍運用在制造領域,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自行車制造業(yè),近年來通過引進大量的自動化生產線,面貌今非昔比。深圳市新滄海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自行車、摩托車和客車等制造行業(yè)高端自動化制造裝備的技術型企業(yè)。中秋節(jié)前,我?guī)е矫刈詣踊O備的愿望來到了深圳市新滄海機械有限公司。公司創(chuàng)始人之一鞠為平先生原是一位大學教師。在深圳,我聆聽了鞠先生對自己、對新滄海公司的介紹。
記者:很高興能在深圳采訪您,您剛從德國出差回來,一定很辛苦。我想我們的交流能否從您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開始?
鞠為平:好的。我是在吉林出生的。1975年中學畢業(yè)后到長春一家工廠做了3年電工,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后,我于1978年參加高考,以第一志愿被吉林工業(yè)大學錄取,在校學的是金屬材料專業(yè)。畢業(yè)后留校,加入了教師隊伍。這期間除了教書還承擔一些科研項目,并與校外單位有過合作,為這些企業(yè)解決技術難題。
我這個人有點不太安分,喜歡搞新的東西,當時課題組里有一位老師曾在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工作過,科研能力很強。在他的影響、指導下,我學到并掌握了一些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期間在國家級焊接專業(yè)雜志上發(fā)表過學術論文。1988年為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研制出新型汽車水箱低錫焊料,第2年就為該廠降低焊接成本近200萬元。因為這一項目,我們課題組為學校創(chuàng)收了15萬元。
1987年之后,我們學校有些同學、同事調到了深圳工作。當時深圳發(fā)展速度令人仰慕,深圳的創(chuàng)新活力和工作效率強烈地吸引著我,我想這不正是我一直向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嗎?何況教了幾年書感到有點膩了,于是心里萌生了一種去深圳闖一闖、拼一拼的沖動,否則就對不起時代賜予我們的良機。即便不能成功,我也無怨無悔。1990年3月我辭去了大學教師的工作,到深圳開始了新的生活。
記者:這可是要下很大決心的,畢竟大學老師也是一份不錯的工作??!
鞠為平:是啊,教師職業(yè)穩(wěn)定,還有一年2次假期。我走的時候,學校有些老師也勸我不要走,但那時我只有33歲,有點不安于現(xiàn)狀。
剛來深圳是很辛苦的,我先在一家外資企業(yè)打工。我從小喜歡動手擺弄東西,中學時喜歡騎自行車,車子有毛病了都是自己修。
我們廠生產電器接插件,產品出口到美國,剛進廠時我擔任督導員一職,負責技術、生產管理,我在廠里能拿1 200港幣的工資(當時的人均工資大約只有人民幣200元左右)。來了不到2個月,我對廠里解決不了、一些客戶投訴的產品質量問題做了一些小的整改,這樣一來投訴沒有了。老板一高興,給我升職當了生產主管,工資也加到1 500港幣。當時工作很辛苦,工人都是一些廣東、四川等地的農民工,文化、技術素質比較低,我要負責把他們教會,幫他們實現(xiàn)從農民到制造業(yè)工人的轉變。同時還有些生產、管理、技術方面的問題需要我來處理。我在學校學材料專業(yè),后來又在大學里教過焊接,所以就利用這些知識,把壓力焊工藝中長期解決不了的質量問題給解決了。這使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發(fā)揮,并在員工中間贏得了口碑。
由于這家外資企業(yè)不能解決我的戶口問題,所以不久我又投奔了一家國有企業(yè),第2年落實了戶口,第3年又解決了住房問題,這樣我就把家人接來,生活穩(wěn)定一些。等房子、戶口都解決了,我就開始琢磨如何干自己的事業(yè)了。
我到深圳不久就認識了張海勇總經理,當時他在深圳中華自行車公司工程部,工作非常出色,同事們都稱呼他教授。張總原來在學校也是青年骨干教師、拔尖人才,曾經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當時中華自行車公司在全國也是比較知名的企業(yè),我們是吉林工業(yè)大學的校友,所以平時接觸來往比較多。
在與張總的交流中,我們開始探索創(chuàng)業(yè)的事,發(fā)現(xiàn)當時在國內沒有制造自行車生產專用設備的廠家,而進口設備不但價格昂貴,也并非十分完美,很多設備由于滿足不了生產需要和產品質量要求,使用時經常要進行重新改造。而張總和戴總監(jiān)、李廠長在廠里都是負責工藝改善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這樣我們就萌生了自己制造設備的念頭。
1992年,市場上自行車正在由傳統(tǒng)車向山地車轉型,我們估計自行車加工設備一定會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機會在向我們招手。經商量,我們幾個決定成立一個專業(yè)的自行車設備制造公司,讓國內的自行車生產企業(yè)用上我們自己研制的生產設備,打破進口設備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
1993年3月,由張總、我、戴總監(jiān)等牽頭正式成立了滄海公司。開始是由多方投資,2003年經過改制,我們幾個骨干買下了公司的全部股份,正式成為公司的股東,公司由合資企業(yè)轉為民營企業(yè),大家推選張總為公司的總經理,我擔任副總經理。
記者:萬事開頭難,在原有市場的格局下,新企業(yè)要打開市場是很不容易的,請問你們是如何做的?
鞠為平:我們從零開始,確實很艱難。公司剛成立時只有七八個人,設計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張總和戴總監(jiān)負責,我負責后勤和生產管理。剛開始起步階段遇到過很多困難,有些事原來都沒有預料到過。
由于設備的銷售是顧問式銷售,與客戶溝通時面對的都是廠里負責生產和設備方面的專家,而我是從公司成立的那一天才開始步入自行車行業(yè)的,對自行車的生產一竅不通,要想做好銷售工作,也必須要成為這方面的專家。自己從曾經的大學教師又變成了自行車專業(yè)的小學生,從自行車生產全過程的ABC開始學習。經過這些年在工作中的學習和與行業(yè)內的專家不斷交流,讓我在自行車設備的研發(fā)、銷售和工藝改善方面也積累了很多經驗。
真正的市場競爭還是要看產品質量是否過硬,技術上是否有優(yōu)勢。頭幾年公司的銷售也是很可憐的,第一年銷售額才80多萬元,勉強能夠維持公司運轉。1994年公司曾遇到發(fā)不出工資的窘境:當時接到了一批訂單,但周轉資金沒有了,后來通過貸款才渡過難關。
第2年我們的銷售額達到150萬元,以后幾年基本上是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我們將主要精力投入在產品開發(fā)上,經過幾年積累,使公司的產品越來越齊全。
記者:當時除了張總負責技術以外,是否還引進過其他技術骨干來增強企業(yè)的技術實力呢?
鞠為平:沒有,張總對自行車生產了解得比較透徹,而且他自己開發(fā)了很多新的機器,這也成為我們公司創(chuàng)業(yè)的一個基礎。戴總監(jiān)原來在韶關一家機械廠搞設計,李廠長原來是梅州一家汽車配件廠的技術負責人,所以原來我們設計的實力還是很強的。當時正遇到好孩子公司2期工程將要建設,需要比較多的生產設備。我們知道這一情況后,主動請好孩子公司的相關人員來公司實地察看。他們對我們的產品很感興趣,買了我們一大批設備,這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訂單,總值達320萬元,相當于公司上一年全年的訂單。
自己從曾經的大學教師又變成了自行車專業(yè)的小學生,從自行車生產全過程的ABC開始學習。經過這些年在工作中的學習和與行業(yè)內的專家不斷交流,讓我在自行車設備的研發(fā)、銷售和工藝改善方面也積累了很多經驗。
記者:專用設備一般應該是接訂單以后再組織生產,那交貨期是多久?
鞠為平:一般是3個月。為了完成好孩子的訂單,我們馬上擴大生產。訂單中還包括很多新產品。那時我們廠房面積很小,才400 m2,所以我們采用分批交貨的方法,盡量不占用場地,同時又及時擴大了場地和生產能力。
1999年底,中國自行車產業(yè)的發(fā)展進入了快車道,天津富士達公司正在上規(guī)模,原來他們已經買了另一家企業(yè)的同類機械,感覺不太滿意,提出想試用我們生產的輪圈鎖緊機,訂了2臺。收到設備后,富士達公司就用我們的機器與原來使用的機器進行比較,老機器完成一個輪圈的鎖緊時間是25 s,而我們的機器則需要超過30 s才能完成。于是富士達公司相關領導提出,能否再提高速度?根據(jù)客戶的要求,我們公司僅用不到20天的時間,就把一幅輪圈的鎖緊時間壓縮到15 s。
效率提高了,質量又好,生產出來的輪圈的偏擺和跳動比原來那家的還小,平均生產速度快了不少,客戶非常滿意。從這以后,天津的自行車輪圈鎖緊機市場就被我們打開了。另外我們的價格也占有優(yōu)勢,市場上其他產品售價24萬元,我們產品的售價還不到20萬元。效率高,質量好,調整簡便快捷,所以天津當?shù)睾芏嗥髽I(yè)都用了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很快處于領先地位。
記者:企業(yè)的成長往往是被逼出來的。不斷改進,讓你們的產品越來越完美。
鞠為平:我們的機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粗糧細糧都能吃”!別的機器對產品的精度要求比較高,只能“吃細糧”,尤其是車圈。前些年國內市場自行車精度比較低,孔距誤差一般都在3 mm以上,那些“吃細糧”的機器孔距允許誤差是1.5~2 mm,大于這個距離就會發(fā)生“找不到條帽”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對機床進行了“隨動”改進,通過伸出機械手提前抓到條帽,當車圈孔距不準時,也可以一個不漏地把條帽準確地抓住,允許的孔距誤差達4 mm,這也是我們機器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很受國內各個廠家的歡迎。
記者:那現(xiàn)在產品的精度都比原來有大大改進,這項功能還需要嗎?
鞠為平:產品精度確實上去了,但這項功能依舊保留著,因為市場上還有一部分低價車、童車,車圈精度相對較低。
記者:自動化生產以后,一般可以節(jié)省多少人力,有沒有這方面的統(tǒng)計?
鞠為平:使用車圈機,現(xiàn)在3個人可以代替原來的8個人,省下5個勞動力。
還有下料機機器人,車架制造從下料開始,下料機可以根據(jù)要求將6 m長的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尺寸,然后再自動送到拋光機里面,最后由機械手把管料整齊地擺放到料車里面。
我們的后叉六功能加工機可把原來的切管、縮錐度、打圓頭、壓扁、沖孔、銑槽等多道工序用一套機器自動完成。過去這些工序至少要4臺機器,4個人完成,現(xiàn)在只要一套機器就能完成了。而且1人可以操作4套機器,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1個人取代了原來的十多個人的工作量,大大解放了勞動力。
記者:像富士達這樣規(guī)模的企業(yè),員工達上萬人,如果用了這些機器,就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員,降低生產成本。
鞠為平:是的,富士達公司大量使用這些智能機器人和自動機床以后,已經嘗到了甜頭,所以近幾年他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減少操作人員。車架生產線每年要省下20%的人工。這樣一般設備的投入費用2年之內便可收回。
記者:據(jù)了解,我們行業(yè)中,需要轉為自動化生產的企業(yè)非常多。我在浙江的一家企業(yè)曾看到,盡管這幾年公司已經換了很多設備,但改進的潛力還很大?!爸袊圃?025”也就是要向生產自動化的方向發(fā)展。這樣看來,新滄海公司會有非常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和用武之地。
鞠為平:對!另外,我們現(xiàn)在做的機器都比較緊湊,基本上不需要增加場地面積,改造十分方便,受到很多企業(yè)的歡迎。
2013年我們又開發(fā)了自動輪圈編鎖機,這個機器是做輪組用的,就是把輻條、車圈、花鼓組合在一起。產品是我們在2013年研發(fā)的,2014年3月第一臺機器拿到富士達試用。目前,這種機械國內需求量很大。在質量上我們與國外品牌的產品相當,但是效率更高。操作和調整更簡單快捷,工人培訓1~2周就可以熟練操作。比原來使用的銅頭遞組機的操作要簡單得多,原來銅頭遞組機操作工要經過3個月以上的培訓,操作難度很大。
記者:目前使用貴公司產品的客戶主要有哪些?
鞠為平:除了富士達外,喜德盛、捷安特、美利達、永琪、愛瑪、金輪、科林、永久、鳳凰、飛鴿等企業(yè)目前都在使用我們的產品。雖然,我們公司的歷史與國外的同行相比還較短,但也已經在自行車行業(yè)耕耘了23年,目前在國內已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記者:這些設備有出口嗎?
鞠為平:現(xiàn)在出口的量占我們公司總產量的20%,公司的產品出口已經覆蓋到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地區(qū)的30多個國家。由于國外市場運作時間比較短,客戶的認知度還比較低,出口量目前還不算高,然而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開拓和努力,我們會得到更多國外客戶的認可。
記者:公司為什么在多次與同行PK后都能取得勝利?
鞠為平:這是因為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考慮到產品的實際情況,另外我們現(xiàn)在已經跳出了競相壓價的怪圈,把跟別人競爭主要的著力點放在比質量、比性能上。市場很殘酷,有的產品不得不通過現(xiàn)場PK的方式一決雌雄,跟對手進行“刺刀見紅的肉搏戰(zhàn)”,戰(zhàn)斗的結果就是一個走、一個留,這樣的事情我自己就親歷過2次。市場競爭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讓我們贏回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記者:贏得競爭勝利是靠過硬的質量,你們生產過程中用哪些方法來確保產品質量。
鞠為平:公司建立了一套ISO管理體系,上下嚴格執(zhí)行,其中最關鍵的點就是我們的產品出去之后都會采取質量跟蹤的辦法。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反饋,及時予以解決。剛才我們還在開會,逐一討論處理最近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力求用最好的方法解決。一旦出現(xiàn)質量問題,我們的態(tài)度是零容忍,處理非常嚴厲。
盡管我們前期管理很嚴,但難免出現(xiàn)質量問題,比如今年我們就去印度處理了一起質量問題。該產品到了用戶那里,用了不長時間,沖磨就嚴重磨損,當時客戶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為是自己使用不當。我們派人檢查后找到了原因,向客戶講明是我們的質量問題,主動承擔了責任,并補發(fā)了一些零件,派出服務人員把不合格的零件全部換掉,客戶對此非常滿意。我們覺得這就是對客戶負責,盡管客戶的貨款已經付清,但我們還是要負責到底,該承擔的責任絕不推脫。不能讓客戶在品質問題上對我們有不滿意的地方。
記者:生產設備不同于一般的產品,很多都是需要創(chuàng)新設計的,所以除了產品質量以外,應該還有設計上的問題,還有其他細節(jié)上的問題。
鞠為平:為了使我們的產品更符合實際需要,我們還建立了很多反饋渠道,產品究竟好不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而是要聽取用戶的意見。對客戶提出的每一項要求和建議,我們都會認真對待,直接體現(xiàn)在我們的設計中。產品使用后,客戶提出的調整、修改要求,我們也會盡量滿足。
我們把客戶反饋的信息當成一種很重要的資源,因為我不是產品的使用者,自己感覺好不一定就真的好。我們常說,鞋子穿著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設計理念與實際情況總會有一些差距,及時接受客戶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修正改善,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多年做下來,客戶對我們機器的評價是實用、好用!
記者:現(xiàn)在由張海勇總經理掛帥的研發(fā)團隊,應該比當初強得多了?
鞠為平:我們的產品屬于非標的,很多是專用的,沒有現(xiàn)成的東西可以參照。我們的研發(fā)團隊有20多人,氣、電、液壓、機電一體化,數(shù)控軟件都是自己開發(fā)的,公司還專門成立了軟件公司。
記者:您認為自行車制造設備未來會朝哪個方向發(fā)展?
鞠為平:一是設備智能化、自動化、多功能化、高效化;二是人員精簡化。我們針對的用戶主要是大批量生產的企業(yè)。
中國自行車的主要消費人群還是以代步、運動為主,像歐洲這樣比較高端的、個性化的用戶量比較少,所以我們企業(yè)的發(fā)展重點是規(guī)模市場。
記者:一臺設備可以用很多年,對于一個企業(yè)來說,更換設備的頻率可能不會很高,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企業(yè)如何去發(fā)展?
鞠為平:現(xiàn)在市場升級換代還是比較快的,因為自行車款式變化比較快,消費者要求越來越高,使得自行車的品質不斷提升,這樣就要求不斷有新的機器出來,滿足市場需求。比如原來自行車單層圈多,雙層圈少,現(xiàn)在雙層圈越來越多了,還冒出“雪地圈”這樣的品種。需求變化了,我們也要變化。
我們把客戶反饋的信息當成一種很重要的資源,設計理念與實際情況總會有一些差距,及時接受客戶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修正改善,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記者:機床不同于其他產品,售后服務可能要體現(xiàn)在調試階段,請問你們如何做的?
鞠為平:我們在很多城市都設有辦事處,人員都是公司直接派出的,這些人在我們公司都已經工作和培訓了10年左右的時間,很有經驗,能夠勝任機床調試的重任。比如我們在天津的辦事處有8人,配了5輛車,另外在昆山、寧波,鄭州、成都等地都設有辦事處。因為我們現(xiàn)在除了做自行車,還做摩托車、客車和汽車減震器的加工設備。
記者:自行車、摩托車、汽車設備制造之間,是否有互補的部分?
鞠為平:當然有!原來以為摩托車設備很先進,到摩托車企業(yè)一看,才知道原來有些摩托車企業(yè)的加工設備還比較落后,所以我們對自行車制造設備加以改進、提高,就可以用在摩托車制造上了。
記者:還想了解一下設備的保修是如何規(guī)定的,因為它不像消費品,比如電池可以保修一年。
鞠為平:屬于我們制造品質的問題,我們也是保修一年,而對于一些有特殊情況的客戶,如需要對原產品進行改造升級的,會不受年限的限制,給予大力的支持。
記者:今年以來,市場不太景氣,自行車銷售下滑明顯,對于此類情況,貴企業(yè)有何應對措施,未來有何打算?
鞠為平:自行車產業(yè)不是夕陽產業(yè),市場需求將來一定會增長,今年的情況與大氣候有關,整個行業(yè)出現(xiàn)的問題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影響。好在我們不光是做國內市場,也做國際市場,總體上有一個補充、調節(jié)。這次我去歐洲就聽到有人說“歐洲自行車產業(yè)要重新興起”的說法,這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市場。
另一方面,近幾年我們的任務一直十分飽滿,基本上沒有喘息的時間,形勢不好,反倒讓我們可以松一口氣,趁此機會,練練內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新產品開發(fā)上。我們可以不像原來忙的時候,一切圍繞訂單轉。研發(fā)的重點正向自行車智能化、多功能化、輕量化方向發(fā)展。比如輪圈校正機的功能就是在車圈鎖緊完成后進行自動校正,這臺機器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制造校正機的技術原來被國外企業(yè)所壟斷,現(xiàn)在我們正在加大研發(fā)的力度,預計在年底之前會有所突破。
記者:看來行業(yè)在制造機床方面如果能夠提升的話,會給整個行業(yè)的制造技術帶來全新的面貌。
鞠為平:原來在車架生產方面基本上是單機單車架操作,現(xiàn)在我們已經在備料方面做了一些智能化的自動設備,下一步在設備的多功能化方面還要進行努力,像五通、中管、平立叉自動加工線現(xiàn)在都已經生產出來了。另外車圈生產原來以單機為主,而在德國、法國已經出現(xiàn)半自動化生產線,我們也正在研發(fā)自動生產線,一旦使用,車圈廠就可以解放很多人工。自行車過去一直是勞動密集型生產,通過這些改變,也許有一天就可以說,自行車已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了!
記者:我想,理想化的狀態(tài)應該是:把從鋼鐵廠買來的原料塞進機器的一端,零部件就會從機器的另一端出來。
鞠為平:這種情況完全可能實現(xiàn),不過還有待時日。其實我們現(xiàn)在正朝這個方向一步一步努力。聽說葡萄牙有一個工廠的車架已經實現(xiàn)全自動化生產。
記者:您從事的這個行業(yè)是很了不起的,它為自行車行業(yè)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鞠為平:其實做這個行業(yè)也很辛苦,很累,要不斷研發(fā)新產品。剛出來的新產品,過了三五年就要被更新的產品替代。如果你沒有新產品,企業(yè)就要被淘汰。但是一旦新產品研制成功,我們又會很興奮,很快樂,很有成就感。這種快樂的感覺也是別人無法體會的!
記者:您認為研發(fā)新品是在引領這個行業(yè),還是跟著這個行業(yè)走?
鞠為平:準確的說,應該是與行業(yè)“同步”。做設備不能閉門造車,一切需求信息都要從企業(yè)客戶獲取,這樣才能和企業(yè)客戶融合,和需求融合。比如原來自行車企業(yè)工作環(huán)境差、噪聲大,沖床會發(fā)生斷指事故,工人不愿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F(xiàn)在的年輕人大都是獨生子女,一旦發(fā)生事故,對個人和家庭都是很痛苦的事情,企業(yè)賠償金額也很高。隨著自動化生產的推廣,這些問題都將被逐步解決。我們做設備的出發(fā)點一是高效,一是安全。自動化機器可以識別人的不規(guī)范操作,用智能化杜絕事故發(fā)生。
公司在發(fā)展成長的歷程中,也得到了行業(yè)內很多先進企業(yè)的支持和信賴,尤其是當研發(fā)的新產品還未達到成熟階段時,這些企業(yè)積極配合我們試用,同時提出很多改進的建議,大大加快了我們的研制速度。在此,我要代表我們公司借貴刊向多年來給過我們無數(shù)大力支持的企業(yè),表示衷心的感謝!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Interview with Ju W eiping,vice president of ShenZhen New Canghai Machin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