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路
關于高中教學后進生教學的思考
呂 路
高中教學無論哪門學科,顧名思義分為教與學兩方面。學是學生在學,是主體的任務;教是老師在教,是主導的任務。那么我們要從哪些方面?zhèn)鋵W生的課,教學工作才能取得實效。
高中 后進生 學科教學
教學,無論哪門學科,顧名思義分為教與學兩方面。學是學生在學,是主體的任務;教是老師在教,是主導的任務。分工不同,但息息相關。作為主導,也就是老師,首先要備課,不只是教學內容的備課,更重要的是備學習主體——學生的課。
那么我們要從哪些方面?zhèn)鋵W生的課呢?我認為,我們不僅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層次和學習習慣,還要研究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清楚我們的教育對象的特點,是我們教學工作取得實效的前提和關鍵。
因為各種客觀的原因,高中后進學生的學習層次以及學習習慣是很需要提高的。他們對于自己的學習認識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換句話說,就是認定自己很多方面是學不好的。首先層次很低,再次學習習慣又非常不好,這就使得學生對自己沒有多少信心來接受新鮮的事物。如果我們還是呆板地因循守舊地按照傳統(tǒng)的思維習慣講授知識,那么將會延續(xù)他們固有的層次和習慣,不會有質的轉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清楚這些,在講授知識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操作準備,注意與學生做好前期的溝通和交往,讓學生能夠在比較放松融洽和諧的氣氛中漸漸地改變。
我們要對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潛移默化的轉變。我們要經常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因為我們面臨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在上課的時候,面前往往就只有課本。這其實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因為很多學生在過去已經形成了很不好的習慣,再加上沒有興趣,沒有信心,想成功地每堂課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我們必須用一種比較輕松的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限于茫然階段,大多數在初中階段基礎很薄弱。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這樣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進行課堂教學。對于書本上的知識我們可以進行選擇,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備課,傳授一些切實有用的知識內容。我們備課的過程當中應當尋找課本知識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結合點,這樣有利于我們教學實戰(zhàn)的展開,同時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我們自始至終吸引學生對我們所教知識的注意力的同時,還要跟上適量的練習,無論是口答,還是板書,我們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親自動腦動手,讓學生親自體會獲得一項本領的樂趣和成就感。因此,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都是學生到黑板板書的課堂活動,當然要適時地給予鼓勵,這是教學與德育相結合的體現。
在這里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對于學生成績的考核。如何評價和考核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也是一個需要我們動腦筋的問題。就我個人學習經驗以及過去我所接受的教育來看,首先是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比如,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經常主動回答,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能夠同他人合作,聽課時注意力集中,紀律良好,遇有不清楚的環(huán)節(jié)能夠主動向教師和同學提問,善于思考,能主動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等,都要給予鼓勵和獎勵,并且一定要適時,誠懇,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其次對后進學生來說,考核后進生的試題不必一定是新題,也可以是學生做過的題目但是比較有代表意義、融合了多個知識點的題目。這樣的考核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在強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
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克必一定是難題。哪怕是我們每年的教育熱點高考題,百分之八十左右也都是基本知識點的考核,換句話說就是基本題占大多數比例。有人會認為試卷中出現了作業(yè)中課本中甚至復習卷中的原題是不好的。這樣的觀點我是不支持也不贊成的。因為根據記憶的規(guī)律,對于同樣的題目學生做了之后會產生記憶反射,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俗話說熟能生巧,這貫穿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在總結考試的試卷中出現做過的題目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在試卷中不要出現原題,而是要最終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同時還能使學生得到方法的鍛煉以及自信的恢復。
那么,接下來我再談一下在備學生的課的過程當中的需要注意的一些要點。
首先,我們?yōu)樯险n所做的一切準備都必須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為什么要提到這一點呢?因為往往會有這種現象:課堂上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或課堂展示的總是那幾位學生。提到這點我想大家都能意識到這種現象的不平等性。這對學生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尊重學生,就是要平等地對待學生。只有把學生當作平服了困難或障礙之后取得的學習的新收獲、成長的新起點、發(fā)展的新高度都是至關重要的,這都是學生成長的階梯,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些臺階,及時促成學生能力的飛躍提升。首先,成長是需要激勵的。面對失敗或成功的結果,孩子最需要我們的安慰或鼓勵,學生最期待教師公正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我們拿起表揚的武器,就能減少學生失敗后的灰心,增加學生成功后的信心,促成學生心智的健全發(fā)展。我們這樣一步步帶領學生提升,最終會喚醒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診斷、自我矯治、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意識。其次,每一個新的起點都是學生發(fā)展的真實的支點,都是學生通向未來成功的階梯。最后,每個老師對自己的學生都有期望。尤其我們年輕老師,很希望在教學過程當中產生成就感,對學生的期望值往往脫離了實際。因此我們要明白期望是需要空間的。認清學生的現狀,了解學生的學習層次和學習習慣,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能夠取得預期期望效果的前提。
(作者單位:江蘇省華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