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文昭
論中國學術話語權提升的基本因素
文/陶文昭
學術話語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此做了深刻的論述。如何提升學術(本文指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權是一個綜合性工程,尤其要重視以下幾個基本因素。
學術話語權不能就學術論學術,而要放到更大的格局中加以把握。總的邏輯是:學術話語權是國家話語權的一部分,國家話語權是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國家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而在國家綜合實力中,硬實力是主要的和主導的部分。在這個邏輯鏈條中,學術話語權與國家實力之間的關系是:一方面,學術話語權是國家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要重視學術話語權;另一方面,學術話語權是國家實力的一種體現,不能脫離國家實力抽象談話語權。
中國對學術話語權的重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進入新世紀中國就提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走出去、文化軟實力等問題,十八大報告首次使用了“話語權”概念。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十次提到話語權,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更做了集中的論述。習近平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fā)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社會科學的話語權是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基礎。當今主流的國際話語多是社會科學領域學者首先提出來的,都具有深厚的學術理論支撐。
提升學術話語權是解決“挨罵”問題的一個關鍵。當代世界,話語權越來越重要,爭奪越來越激烈。亨廷頓所講的文明的沖突,也是一種話語的沖突。長期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憑借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歷史的積累,一直掌控著世界主流話語權。一些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手中掌握的國際話語權,丑化中國國家形象,使得我們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習近平指出:“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卑ちR實質上是話語權問題。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包括社會學科話語權在內的各個領域實現突破,因此,“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要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中國提升學術話語權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國家話語權的大小與國家的實力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實力強則話語權大,實力弱則話語權小。中國現在具備提升學術話語權的良好基礎和契機。第一,中國硬實力有較大的提升。在經濟上,中國目前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對外貿易位居世界前列,亞投行的創(chuàng)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在政治上,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對國際經濟和國際政治具有重大影響。中國還在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以及其他地區(qū)和國際組織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第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引起了世界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歐美一些國家受困于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陷入發(fā)展陷阱,西亞北非一些國家政治動蕩。中國的發(fā)展可以說是風景這邊獨好,同時對國際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國際上有關中國道路、中國奇跡成為了熱門話題。
中國對提升話語權要持積極態(tài)度。話語權與國家實力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辯證的。從硬實力轉化為軟實力要有一個過程,軟實力本身的積淀也有一個過程,而且軟實力的重大轉換還需要歷史的契機。我們需要正視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與中國的綜合國力一時還不相稱這種客觀現象,認識到其中的歷史規(guī)律,不能指望一夜之間改變中國的話語權現狀。與此同時,正是因為國家實力與話語權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我們更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提升話語權,以盡量縮短這個時間差,讓話語權與國家實力之間盡快地、緊密地銜接起來。那種認為只要國家實力增強了,話語權就會自然隨之增強的觀點,是消極的和無所作為的。從這個角度,話語權上的自覺,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非常緊要的。
提升話語權要把握好“度”。話語權受到國家實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一個國家提升話語權時,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fā),而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把必要性當作可行性、現實性。中國是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比于發(fā)達資本主義還處于弱勢的地位,并且這種態(tài)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因此,試圖在話語權上一下子超過西方發(fā)達國家是不現實的,如何增強話語權需要在戰(zhàn)略和策略上審慎考慮??偟膩碚f,我們在提升話語權上,高度上要“適度”,時間上要“適時”,措施上要“適當”。如果目標過高,要求過急,措施生硬,不僅難以達到,而且樹大招風,會帶來更大阻力,造成負面影響。
學術話語權核心在于“學術”二字。西方在社會科學領域的話語權,直接地來自他們在這些學科領域的優(yōu)勢。中國話語權的弱勢,與我們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水平相對滯后也有關系。習近平指出:“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我們一些最優(yōu)秀的學生還是去世界著名大學接受教育,我們一些學科的教材還是使用和拷貝西方的經典,我們一些使用的學術話語還大多數是西方的,我們一些評價中最好的期刊還是西方的,這些都是必須正視的現實。如果我們的社會科學還處于模仿、追趕的階段,那么就會還缺乏處于塔尖層次的、引領地位的學術話語權。
提升話語權要致力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在改革開放和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的社會科學通過引進、復制和國際接軌等,縮小與國際社會科學的差別?,F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不斷健全,研究基礎不斷提升,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提高。中央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目標是:“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敝挥性谕陚涞膶W科體系和完善的創(chuàng)新體系基礎上,推出更多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yōu)秀成果,才能在世界社會科學領域占有一定的地位,才能進而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提升話語權要鞏固學科基礎。繞過學科建設而談學術話語權,無疑是空中樓閣。學科建設是繁榮發(fā)展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工作,需要認真研究學科建設面臨的問題。要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chuàng)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既要加強傳統學科建設,使之增強活力,適應時代發(fā)展;又要積極扶持新興、交叉學科,使之成為社會科學新的生長點。要使得一些可比的社會科學領域進入世界先進水平,還要有一些世界不可比的、中國獨有的高水平的特色科學。也就是所謂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有高度、有特色。
提升話語權要重視文化傳承。社會科學話語權有很大的路徑依賴。世界上的幾大宗教、中國儒家學說所擁有的話語權,都是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形成與延續(xù)的。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多杰出的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習近平指出,“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fā)展的深厚基礎”,“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yōu)勢”。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獨樹一幟,曾對世界尤其是周邊文化圈具有歷史的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不能丟。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提升話語權重在學術創(chuàng)新。習近平指出:“創(chuàng)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fā)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眲?chuàng)新是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動力。要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的創(chuàng)新:一方面,新的學科的創(chuàng)立,占據話語的優(yōu)勢,西方是現代社會科學的發(fā)源地,也是當今許多新興科學的策源地,在話語權保持了先發(fā)優(yōu)勢;另一方面,率先提出新觀點,從而占有話語優(yōu)勢。中國社會科學在學科和觀點上還處于后發(fā)、模仿的地位。中國目前有重大影響的社會科學成果比較匱乏,低水平重復現象比較嚴重。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的話語權,必須改變這種狀況,致力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倡導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創(chuàng)造體現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的新學術觀點。
學術話語權必須重視“話語”。話語總是帶有民族性。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強調文藝、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民族特色,當今最主流的表達就是“中國特色”。習近平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現出“中國特色”是自然而然的。
提升話語權必須處理好民族性與國際性的關系,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學術話語要得到國際上的接受和認可。民族性不能沒有,但民族性不等于國際性。要為國際所認可,就不能自說自話、自彈自唱。要處理好話語上的中國特色與國際融通的關系。一方面,通過對世界上的主流話語加以借鑒改造,即話語上的“借船出?!保阌趪H上的認可。中國的發(fā)展沒有也不能偏離人類文明發(fā)展大道。對于人類文明共識的東西,我們另起爐灶是不明智的,不僅成本高、代價大,而且行不通。另一方面,“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
提升話語權要搞好國際傳播。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要鼓勵哲學社會科學機構參與和設立國際性學術組織,支持和鼓勵建立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支持國外學會、基金會研究中國問題,加強國內外智庫交流,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要加強優(yōu)秀外文學術網站和學術期刊建設,扶持面向國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對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發(fā)表學術文章,要給予支持。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fā)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提升話語權必須回應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對當今世界重大問題有深刻的見解,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未來有科學的前瞻,是話語權的基礎。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要聚焦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推出并牽頭組織研究項目,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弄潮兒當向濤頭立!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才是最關鍵的。如果只關注一些獨特的、邊緣性的問題,就不可能在世界上有主流話語權。
提升話語權需要學術大師。話語權是國家的,也是個人的。只有那些站在學術高峰和學術前沿的學術大師,才有一呼百應的話語力量。諸如現今源自西方流傳世界的西方主流話語,如“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第三條道路”“軟力量理論”等,每一個背后都站立著以學術思想敏銳深刻而聞名于世的大師。最近幾十年,每當世界發(fā)生沖突,就會被激辯是不是“文明的沖突”;每當有制度的重大危機,就會被追問是不是“歷史的終結”。當今中國話語權的欠缺,也是因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總的來看,還處于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中國目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社會科學的學術大師還很少,由他們代表所發(fā)出的中國聲音還很弱。
中國需要培養(yǎng)學術大師。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必將給理論創(chuàng)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習近平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工程,著力發(fā)現、培養(yǎng)、集聚一批有深厚素養(yǎng)、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學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中青年學術骨干,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
為學術思想大師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目前國家大力支持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中央對社會科學工作予以空前的重視,提出了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同樣重要,將發(fā)展社會科學納入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中國的社會轉型也向社會科學提出了眾多需要研究和思考的世界性難題,正是在解決難題的動力之中才能產生學術大師。然而,條件和環(huán)境好了,體制和學風也要好。中國學術界亟需腳踏實地改革學術體制和學術風氣。要提倡不同學術觀點、學術流派的爭鳴和切磋,提倡說理充分的批評與反批評。要發(fā)揚嚴謹而不保守,活躍而不輕浮,銳意創(chuàng)新而不嘩眾取寵,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的學術風氣。學術大師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
中國要建設一流的社會科學學術單位。學術大師的高度不僅是自身的水平高,而且是因為所在單位的水平高。美國高等教育是世界第一,擁有世界最好一流大學,擁有世界最強的思想庫,著名的學術大師也多是出自這些地方。中國目前已形成了高等院校、社會科學院、黨政部門所屬研究機構、黨校行政學院、軍隊院校等社會科學研究教學系統,從事社會科學教研工作的人員達到40多萬人,基礎不可謂不龐大。中國如何在此基礎上朝著做強的方向努力,是今后長期的課題。要整合社會科學研究力量,建設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專業(yè)優(yōu)勢的學術單位,進而從中產生代表性的世界學術大師。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摘自《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