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昭
?
莎拉的心是被誰鎖上的
——兼論《〈莎拉的鑰匙〉要開哪把鎖》之誤解
劉 昭
【摘 要】歷史是一面鏡子,只有正視歷史才能夠面向未來。本文通過對沙拉這一人物命運的評論與反思,揭示了戰(zhàn)爭的罪惡以及人性的美好,通過反思讓人深刻的感悟到和平的可貴。
【關(guān)鍵詞】莎拉 小說
面對歷史,我們能做的,只有反思和牢記。
——題記
看過幾部反戰(zhàn)題材的小說,除了《安妮日記》之外,我最喜歡的就是這部小說了。從各方面來看,這部小說都有很多亮點。
從構(gòu)思上來看,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助莎拉的命運和這一形象來呼吁人們(尤其是當(dāng)年的法國人)正視歷史,倡導(dǎo)和平。作者在描繪莎拉的遭遇時,又格外添加了幾個非猶太人,并描述了他們是怎么幫助莎拉,以此來說明,當(dāng)時的社會還存在著人性。盡管莎拉是此部小說的線索,但作者并沒有把她作為真正的主角,而是選取了茱莉亞,一個身在法國的美國記者作為小說的主角,并以她的口吻展開了故事情節(jié)。在茱莉亞追蹤莎拉的蹤跡的時候,作者還添加了對于她婆家的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婚姻選擇的描寫,使得整部小說在反思?xì)v史的同時又具有了現(xiàn)代化的思維。作者的這種思路也使小說的內(nèi)容增添了不少張力,把原本內(nèi)容較少的莎拉的故事融合在了茱莉亞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匯聚成了此書,也為小說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小說擺脫了單純的說教,而是穿插了很多人在現(xiàn)代生活中面臨著的婚姻問題,并借助描寫茱莉亞的選擇來幫那些困惑的人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使整部小說貼近生活。作者把現(xiàn)實生活和歷史結(jié)合在一起,使這部小說在和它同一題材的反戰(zhàn)小說中脫穎而出。作者雖然在茱莉亞的生活上花了不少筆墨,但最后還是引導(dǎo)整部小說回歸到了對于歷史的反思中,從而達(dá)到了作者寫此書的本意,由此可見作者的寫作功底之深厚。
自從讀完此書之后,這本書和其中的莎拉就深深影響了我。莎拉,那個有著微斜的綠色雙眼,有著靚麗的蜜色頭發(fā)的法國小女孩,她的人生本不該是書中描述的那樣。然而,就因為她身上有著猶太人的血統(tǒng),她被迫帶上了象征著猶太人的黃色星星,并在一個冬天和她的家人一起,被迫前往了集中營。
那原本是個普通的冬日早晨,莎拉和她年幼的弟弟在玩耍,然后就接到了納粹的驅(qū)逐令。那一年,莎拉只有十歲,她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為了保護心愛的弟弟,她把他鎖在了平時他們捉迷藏用的秘密壁櫥里,那里有一個手電筒和一杯水。莎拉鎖好壁櫥以后,就緊緊地拿好了那把金色的鑰匙。之后,躲藏很久的父親為了保護家人,在危難時刻站了出來,跟著母女倆一起被帶走了。他們先是同那些法國猶太人一道,被關(guān)押在一個賽車場里。在那里,莎拉告訴了父母,她把弟弟藏了起來,她原以為父母會替她英明的舉動而感到高興,可是父母展現(xiàn)給她的,只有那絕望的神情。從那時起,莎拉才開始明白,自己身為猶太人在那個時代的特殊性。她有些迷茫,她覺得自己被蒙蔽了。通過父母的表現(xiàn),莎拉知道,自己必須趕緊想辦法回到自己的家中,必須盡快救出自己的弟弟。另外,莎拉還見識到了其他法國人對待些猶太人的不同的態(tài)度。在這里,作者借此反映了人性。
在賽車場里停留數(shù)日后,他們一家連同大量的法國猶太人一起,被帶去了納粹的集中營。雖然莎拉離自己的家越來越遠(yuǎn),可她始終沒忘記拿好那把在她看來生死攸關(guān)的鑰匙。就這樣,她帶著焦急的心,和她的父母一起,來到了集中營。后來她與她的父母被迫分開了,從此失去了音信。在集中營里,莎拉看到了那些兒童之間的弱肉強食,看到了年齡大的猶太兒童搶奪年幼兒童的食物。不過幸好,莎拉在那里還是找到了朋友。
莎拉一直沒忘記她對弟弟的誓言,沒忘記被自己鎖在壁櫥里的弟弟,于是她連同另一個小伙伴試圖逃跑。在她們翻越鐵絲網(wǎng)的時候,被一個紅發(fā)警官發(fā)現(xiàn)了(那個警官也是納粹)。如果我沒記錯,那個警官在莎拉一家接到驅(qū)逐令之前,與莎拉的關(guān)系是很好的。就這樣,因為一個驅(qū)逐令,一切都改變了??墒巧换倚模砬竽莻€紅發(fā)警官放她走。在這里,作者著重描寫了那個紅發(fā)警官,描寫了他最終堅守了良心,幫助兩個孩子逃離了集中營,并在她們離開這里之前留給了莎拉一些錢。從我的理解來看,作者添加這一細(xì)節(jié),大概是想表示人的內(nèi)心深處還是善良的。然后兩個孩子展開了大逃亡,最終遇到了一對老夫婦。老夫婦幫著莎拉躲過了納粹的搜查,并想方設(shè)法帶著莎拉回到了莎拉在巴黎的家。
命運再次發(fā)生了轉(zhuǎn)折。當(dāng)莎拉回到她的家時,那里不僅有了新的住客,而且莎拉已經(jīng)離家一個多月了。結(jié)果可想而知——她的弟弟在壁櫥里,孤獨地死去了?,F(xiàn)在,莎拉的人生徹底改變了,她無法忍受弟弟的離去,她一直都認(rèn)為弟弟的死跟她有關(guān)。她曾為離去的弟弟寫了一首詩,詩中流淌著那種濃濃的手足之情和莎拉的懊悔之意。她一直以來都在呼喚她深愛著的弟弟,直到一年冬天,莎拉開車撞向一棵大樹。
莎拉的一生就這樣草草結(jié)束了??梢哉f,不是集中營毀了她,而是她把自己埋葬了。
我在《讀者》雜志上讀到了一篇與此書有關(guān)的文章,是《〈莎拉的鑰匙〉要開哪把鎖》。在我讀完這篇文章以后,我開始重新思考莎拉這一人物。我不得不說,不同的讀者對同一個作品的理解角度還真是不同。剛才我已經(jīng)把此書的作者的構(gòu)思以及莎拉的一生介紹完畢,那么現(xiàn)在我就說說我的感受。
首先,造成莎拉選擇自殺的原因,的確是她自己。你可以說她不夠樂觀,不珍惜生命。是的,莎拉沒有樂觀地看待弟弟的離世,她沒有正確看待自己,沒有珍惜愛她的人??墒?,莎拉為什么沒有意識到這些?在作者眼里,是因為莎拉在無形之中把自己束縛了,卻不會打開心結(jié)。沒錯,表面上看,確實是這樣。讓我們再想想,莎拉為什么會把自己束縛了?讀過此書的人都有印象,在莎拉告訴父母自己的舉動時,她父親表現(xiàn)得很激動,母親很難過。于是,莎拉才知道,自己這一去,是很難再回來的。然后,莎拉就難過地問自己的父母,問她的父母為什么不早告訴她有關(guān)猶太人的這些事。這一段給我的印象特別深,當(dāng)時的莎拉正是感覺到自己受蒙蔽了,而她又不能怪別人,所以她把那種消極的情緒朝向了自己;弟弟的離去帶給她太多的傷痛,她選擇了封閉自己。
在莎拉一家經(jīng)歷這么多事之前,她還是個無憂無慮的快樂女孩,所以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弟弟早已經(jīng)死去時,她大哭、暈厥了過去。對于莎拉而言,這些事都發(fā)生得太早,讓這個年僅十歲的小女孩在沒有親屬的情況下不能夠正確處理這些事。從那時起,莎拉的內(nèi)心也就因此而發(fā)生了巨變,甚至都有點扭曲了。而莎拉的疤痕,留下得太深了,使得她在未來即便成年了也不能夠正確處理過去的事。這也就是為什么莎拉一直以來沒有打開自己的心結(jié)。事實上,莎拉的生活本不該是這樣的,一切都回到了原點上——還是歷史問題。如果當(dāng)年沒有希特勒的排猶政策,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家庭被拆散,莎拉一家的平靜生活也就不可能會被打破,莎拉也就不會把自己的弟弟鎖在了壁櫥里,自然,弟弟困死壁櫥的慘劇也就不會發(fā)生。歸根結(jié)底,作者想說的,還是要人們正視歷史,不忘歷史。這才是作者的本意。
在我看來,把莎拉的悲劇單純看成是她的個人問題有點太過于片面,甚至都有點可笑。此書本身就是一種反戰(zhàn)題材的小說,它的精華和核心是呼吁人們正視歷史,至于莎拉一人,也只是作者為了表達(dá)自己的觀點而添加的一種更為人們所接受的例子而已??偠灾?,作者設(shè)計莎拉這么一個形象,正是想展現(xiàn)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進而就是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性,僅此而已。
對于歷史而言,我們能做的,只有反思和牢記。而作者設(shè)計這些悲劇性事件,正是為了讓我們牢記、審視、反思?xì)v史,因而我們也就不必過分糾結(jié)于書中人物的過失。我贊同資深新聞評論員范立達(dá)的觀點:“歷史的錯誤,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只有面對并牢記曾經(jīng)發(fā)生的錯誤,才能記取教訓(xùn),永不再犯?!渡蔫€匙》開啟了一段塵封已久且不堪回首的歷史烙印,讓人無可回避。但也正因為面對,書中人物最后才能靠著相互的撫慰,救贖了自己?!?/p>
(作者單位:山東臨沂第十二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