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春
?
卡孜庫勒漫筆(續(xù))
劉迎春
在卡孜庫勒村的最東面,靠近庫木塔格沙漠的邊沿,有一片面積達2000畝的紅柳林。近幾年,在當(dāng)?shù)卣拇罅Ψ龀窒?,開展了聲勢浩大、收益明顯的大蕓種植項目。
何謂大蕓?來吐魯番這么長時間了,還不知為何物。問村支書吾買爾,他嘿嘿笑道:那個嘛,男人的東西,女人都說好。我不明就里,讓他帶我去大蕓基地去看過究竟,他爽快的答應(yīng)了。
一路上,吾買爾書記給我講了一個關(guān)于大蕓的傳說:傳說它是天神派神馬賜給成吉思汗的神物。歷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戰(zhàn)”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草原各部時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金明昌元年(1190年),鐵木真的結(jié)拜兄弟札木合,因嫉恨鐵木真的強大,聯(lián)合泰赤烏等十三部共三萬人,進攻鐵木真。鐵木真得報后,集結(jié)部眾三萬人,組成十三翼(營)迎敵。雙方大戰(zhàn),鐵木真失利,被圍困于長滿梭梭林的沙山,饑渴難耐,筋疲力盡。札木合當(dāng)眾殘忍地將俘虜分七十大鍋煮殺,激怒了天神,天神派出神馬,神馬一躍到成吉思汗前面后,仰天長鳴,將精血射向梭梭樹根,然后用蹄子刨出了像神馬生殖器一樣的植物根塊,成吉思汗與部將們吃了根塊,神力涌現(xiàn),沖下沙山,一舉擊潰了札木合部落,搶了財物和女人,為統(tǒng)一蒙古奠定了基礎(chǔ),從此,成吉思汗拉開了一個征服歐亞大陸的時代。
這個神秘的東西竟然還有一個這么神秘的傳說,愈是讓我心動不已,連催車子開快一些,很想立即見到這個家伙。車輛行駛了半個小時,來到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灰綠色植物跟前。吾買爾書記說:你盯看的東西就在這里。不會吧?這不就是梭梭嗎,來吐魯番這么久了,這個還是認識的,這與大蕓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詫異地問。“因為梭梭是大蕓的父母。”
我更加迷惑了,抬眼望望,初春的紅柳開著粉紅色的穗狀小花,迎著微風(fēng),曼妙輕舞。它那比枝椏粗壯十幾倍的根須深深扎進大地,能固定一個個高大的沙丘。梭梭是生長在荒漠地帶中一種耐旱、耐堿、生命力極強的荒漠植物,而人們所熟知的大蕓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這樣的奇聞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我讓你見識見識真正的大蕓?!蔽豳I爾書記從皮卡車上拿出一把鐵锨,領(lǐng)著我向梭梭林深處走去。一會兒,吾買爾書記停下腳步,指著一處微微隆起的土包說:這里就有你要看的東西。說罷,便拿起鐵锨挖了起來,由于是沙土,挖起來也不是很費勁,一會兒,便看見一根白色的、似肉一樣的莖?!斑@就是大蕓,挺像那么一回事吧?”吾買爾書記一邊笑著說,一邊繼續(xù)往下挖。好家伙,這根大蕓花了我們半個小時,當(dāng)吾買爾書記把整根大蕓小心翼翼地端出來后,我們一量,足有60公分長,表面密布鱗片,基部粗大,很像古代戰(zhàn)將披掛的戰(zhàn)甲。
這是品相最好的大蕓了,接著,吾買爾書記給我們講起了大蕓的相關(guān)知識來:大蕓,因肉質(zhì)肥厚,又叫肉蓯蓉。它還有金筍、地精等高貴的別名。因為它是野兔最愛吃的食物,所以維吾爾族農(nóng)民稱之為“吐什干齋代克”(意為兔子吃的黃蘿卜)。由于大蕓是梭梭的寄生植物,培育大蕓必須先培育梭梭。大蕓人工種植技術(shù)是在梭梭的根部人工播種大蕓種子,經(jīng)過兩年的生長即可收獲。單個的大蕓似古代兵器----狼牙棒,有花朵和含苞未放的花蕾。一叢沙漠梭梭一般寄生一窩大蕓,最多發(fā)現(xiàn)過五窩。通常每窩只有一條根寄生大蕓。寄生大蕓的根不再長須根和側(cè)根。大蕓一般高度5-100厘米,圓柱形,藥用的肉質(zhì)莖春秋采挖,以出土前采挖的質(zhì)量為好。自2010年以來,這里的大蕓項目喜獲成功,得到了大力的推廣,為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應(yīng)有的貢獻。
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荒漠里也能生長出如此珍稀物種,老天爺有時還是很公平的。
住村的夏夜,也是會發(fā)生很多故事的夜晚。
這里白天很熱,太陽光亮晃晃的,照得眼睛都睜不開;而到了夜晚,又很涼爽,當(dāng)?shù)厝讼矚g在房子外面支個小床,沐著月光睡覺。
你想啊,月光皎潔,月影朦朧,一切似畫非畫,該有多美。我是一個禁不住誘惑的人,面對如此美景,也到村委會的大門前,與民兵們一道胡吹海聊起來,說的是這里的一些掌故,一些本地的名人和名事,這是我最喜歡了解的事情了。人們常說的“問禮于野”,也就是這個樣子的吧。
興盡而止的時候,也就該到凌晨的二三點鐘了。和衣躺在床上,一時又難以入睡。這多像小時候故鄉(xiāng)的夜,那時大人們累了整整一天了,好不容易在晚飯后有這么一點點屬于自己的時間,便搖著蒲扇,提著小板凳到房前屋后比較寬敞的空坪里納涼聊天,也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知道了孫大圣、封神榜、聊齋志異等等,我們往往是趴在父母的腿上,流著哈喇香甜的睡過去了。也還有大人不講故事的夜晚,我們小孩子們忙著捉螢火蟲、捉青蛙,有時也偷偷爬到鄰居家的果樹上,一飽口服。
這里夏夜的內(nèi)容肯定比我們兒時故鄉(xiāng)的還多,不信嗎?這里到處都香甜的水果,就像故鄉(xiāng)遍地的水稻。在小孩的眼里,水果比水稻好多了,水稻又不能生吃,還要費很大的勁收割回來,曬干,碾出稻米來,每一項工序都很累人,小孩都使不上勁。還是水果好,熟了隨手一抓,就可往嘴里送,多簡便呀。
想到這里,我不由笑出了聲。隊友張綱與我一米之隔,聽到我的笑聲,便坐了起來,說:“還沒睡?睡不著吧,干脆,我們到門外捉刺猬去?!睆埦V是“援二代”(父母是內(nèi)地人,子女便是在新疆出生長大),熟悉本地人文自然環(huán)境。
“這里都是水泥地,哪有刺猬來?”我疑惑道。
“你跟我來就行了。”張綱便趿拉著拖鞋、拿著一個手電、一個老虎鉗子,讓我拿著一個編織袋,跟他一起走出了村委會的大門。
村委會的大門外,便是村里維一一條縣級公路,通往南山礦區(qū)。我們便沿著公路邊水渠往前些走。此時,月光溶溶,一切景物都變成了剪影,黑魆魆的一片。刺猬,我還真沒見過,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在魯迅的《少年閏土》中見過,那是在一片西瓜地里,月光下的少年閏土項帶銀圈,手持鋼叉,向一匹猹奮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猹與刺猬都差不多,都是喜歡吃水果、瓜類的,難道我們要到村東頭的哈密瓜地里去捉刺猬嗎?那可得走三四公里地,晚上去還是有些不方便的,我不禁放慢的腳步。
正在遲疑間,張綱已發(fā)現(xiàn)了情況,他連忙讓我趕過去,我探頭一看,好家伙,只見兩只刺猬正在水渠邊交頭接耳討論著什么,被強烈地手電筒一照,便驚慌失措起來,彼此抱頭掩護。張綱一步跨去,用電筒往兩個刺猬的頭上各輕敲一下,它們便縮著脖子、豎著硬刺一動不動了。接著,我們便用老虎鉗子夾著刺猬的刺,扔進了早已準(zhǔn)備好的編織袋。走出不到一百米,我們便收獲了十多只刺猬。
刺猬這家伙,白天在家睡懶覺,晚上出來偷吃好東西,不曾想被我們逮過正著,看它們今后還敢不敢出來。
唯一的一條縣級公路,從卡孜庫勒村的北面,筆直地穿過村子的中央,一直往南延伸,在剛穿出村子的時候,突然分了個叉,一條向東南方向伸去,去到了南山礦區(qū);一條繼續(xù)向南延伸,通向了更遠的玉爾門村、葉孜坎村。
在村南這個“人”字形的路口,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個小商業(yè)區(qū)。路的兩邊,布滿了商鋪、餐廳、汽車維修點,林林總總有百余家之多。夏天,每當(dāng)夜幕降臨的時候,還有人聲鼎沸的夜市出現(xiàn)。經(jīng)過一天勞累的人們想找個地方喝上幾杯、聊上一陣放松一下心情,到這里來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大多數(shù)人是來這里消遣的,有極少數(shù)的精明人是來這里創(chuàng)業(yè)的,老唐就是這精明人里的一員。他是重慶永川人,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入疆,在連木沁第一地質(zhì)大隊工作,后發(fā)現(xiàn)迪坎南山礦區(qū)后,隨之到寶地公司上班,專干選礦工作。長年累月地選礦,練就了一雙好眼睛,他那雙細小的眼睛精明強干,不但會選擇礦,還能選地方做生意,更能選兒媳婦,輔助兒子夫唱婦隨地做生意,令小小的川菜館高堂滿座,生意興隆。
卡孜庫勒村是一個單一的維吾爾族村落,一個漢餐店何以能生意興隆?在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們懷著好奇的心情造訪了他。
的確,川菜館就處在四面都是民族餐廳的地段,它的左邊是一家馕餅店,右邊是一家烤肉快餐店,馕坑和烤肉爐子就擺在川菜館的兩邊。走進川菜館,里面面積不大,擺放著六張桌椅,另設(shè)兩個包廂,但十分干凈整潔。
老唐和老伴白天上班,晚上就到店里幫忙打理。平時店里的主管是老唐的兒子和兒媳。兒子炒得一手好菜,是店里的大廚;兒媳會算賬,自然就是老板娘了。兒子與兒媳是在外打工認識的,已有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我們找了張靠近墻邊的桌椅坐了下來,點了幾道家常菜,看看味道如何。順便跟老板娘聊了起來,問她生意如何?跟附近鄰居們?nèi)绾蜗嗵帯@习迥锸且粋€風(fēng)風(fēng)火火、快人快語的人,她一邊記著菜單,一邊回答著我們的問題,她說:這里的生意還算可以,主要的顧客就是在南山礦區(qū)上班的人,有拉礦的司機、有在公司上班的工人,農(nóng)忙時節(jié),一些來這里采收瓜果的外地人。面對這些消費群體,價格適中,味道純正才能有回頭客。她們與維吾爾族鄰居、朋友相處得十分融洽,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誰家有什么困難,她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去盡力幫助別人。就這樣,她們便在這里立穩(wěn)了腳跟。說話間,又來了一撥客人,老板娘又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去招呼他們了。
不一會,飯菜上來了,熱騰騰的,香噴噴的,令人垂涎欲滴。動筷品嘗,味道還比較正宗,在這樣一個民族村落里還能吃到這樣的美食,真是令人意外、又令人驚喜。
夜幕降臨,萬家燈火,天強川菜館的燈光與周圍的燈光融合在一起,一派祥和、繁榮。
夏日的一天下午,在巴扎上買菜,看到一個有點像火鍋的東西,便好奇地走了過去,向攤主問道:這東西能做火鍋嗎?攤主回答道:當(dāng)然可以,這是電氣化的,水往鍋里一倒,燒開后,想煮什么只管往里面放,什么都解決了。同行的李永強是一個烹調(diào)迷,以前工作之余開過夜市,一些回族菜肴做得頂呱呱,讓我們的住村工作過得有滋有味,但沒有做過火鍋,只是偶而在火鍋店里品嘗過。他一看那個火鍋,眼睛頓時發(fā)亮,連忙躥掇我將它買下,以解他一直想做火鍋而未能如愿的心愿。
鍋買好了,做火鍋的百般調(diào)料、食材又是個大問題,因為這里是農(nóng)村,有好多東西巴扎上沒有。但小李自有他的辦法,他會將一些東西互相替代開來,如沒有現(xiàn)成熬制的鍋底料就用巴扎上的土底料代替;沒有姜粉就用生姜來代替,如此等等,不一會,竟也采購了一大堆食料,湊合著也能做一次吧。我們高高興興地便打道回府了。
一到廚房,我們便開始忙開了。有的擇菜、有的調(diào)料,有的熬鍋底料,大家都找到了各自能干的活,一邊干活一邊聊開了,對這次做火鍋充滿了期待,畢竟這是在農(nóng)村。
不一會,火鍋底料“撲撲騰騰”地被燒開了,李永強嚷道:可以放菜了。大家不約而同地先將肉食放進去,畢竟大家以前是吃過火鍋的,等了一會兒,肉食熟了,我們迫近不及待地伸筷子夾肉,都想早一點嘗到第一次火鍋的味道。肉食進口,細加咀嚼,雖不及城里火鍋的味道,但也別有一番風(fēng)味,還是蠻有味道的。也算是成功吧,大家一邊紛紛贊揚小李的廚藝,一邊忙不迭迭地往火鍋里放菜、吃菜,直吃得大家“咻咻”不已,滿頭大汗。要知道,那天的溫度可是攝氏四十度的高溫。在如此高溫下吃火鍋,肯定能令人終身難忘。
還有一次難忘的火鍋,則是夏日在重慶時吃的一次火鍋。那是十年前的事了,我與幾個文學(xué)朋友赴重慶采風(fēng),本地的一個作家朋友中午請我們吃火鍋。重慶火鍋以麻辣著稱,素以大盆代鍋,盆里是翻滾的紅湯,湯面上漂浮著麻椒、花椒,以及一些我叫不出名來的佐料。這樣紅紅的鍋底看上去就給人又麻又辣的感覺,常常使我們這些外人望而生畏。朋友說:在重慶,夏天圍著火鍋,打著赤膊,流淌著大汗,吃得不亦樂乎的食客比比皆是,這已成為重慶一景。吃火鍋出一身淋漓大汗,勝似桑拿浴,具有保健作用。重慶人都認為吃火鍋比洗桑拿浴來得更經(jīng)濟實惠。重慶男子大都精干,女子大都苗條,這除了與重慶人每天上坡下坡的形體鍛煉有關(guān)以外,吃火鍋也是重要原因。重慶火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巴蜀時期,當(dāng)?shù)靥厥獾牡乩須夂蚝妥匀粭l件,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xí)慣。重慶俗稱霧都,氣候潮濕,為了驅(qū)寒祛濕,纖夫、農(nóng)夫等體力勞動者就地取材,在幾塊石頭搭成的灶上,燃起火來,架起瓦罐,燒沸開水,將大把的辣椒、花椒等放入沸水中,將食物燙熟后食用,這就是火鍋的雛形。幾千年形成的飲食習(xí)慣,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潮流,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重慶火鍋。在飲食文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重慶火鍋更是生意興隆,長盛不衰。具有源遠流長的巴蜀文化底蘊的重慶火鍋,遍布全國各地,甚至還走出了國界。
面對“辣得死去活來,麻得翻江倒?!钡闹貞c火鍋,在作家朋友的鼓勵下,也痛快淋漓地大吃了一回,叫人終身難忘。
在一張潔白的紙上,畫上賞心悅目的圖畫,該有多么的高興。如果給你一面墻、一大片地,也能畫出令人陶醉的畫作,那就是震驚加震撼了。
從吐魯番市來的吾買爾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高昌區(qū)文聯(lián)的工作人員,也是吐魯番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的副主席,新疆美協(xié)的會員,我們地區(qū)著名的畫家,以畫油畫人物見長,自2009年始,便在吐魯番各地繪制文化墻,累計長度達十幾公里,其事跡已上中央電視一臺,為大眾所熟悉。其作品獲國家重量級獎項無數(shù),吐魯番高鐵站的大型浮雕作品《吐魯番四千年》就出自他之手。這次他是應(yīng)我們工作組組長、市文聯(lián)主席馬庭寶之邀,前來村委會免費為我們繪制文化墻來了。
在得知這個信息之前的一個星期,村委會的人員買來了白色的涂料,將南面一堵高三米、長五十米的圍墻粉刷得潔潔白白,就像一面平展無痕的銀幕,等待大師精彩的表演。
吾買爾江健碩黝黑,頭戴帆布帽,身穿防曬服,一副野外運動的裝束。肩扛著一個沉重的大包,全是一些瓶瓶罐罐的顏料。這一次,他還帶了一個與他同名的幫手,也是他的學(xué)生,兩個吾買爾江辛勤的勞動、藝術(shù)的天賦將在我們村委會盡情的展露,將會給我們村委會留下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
說干就干,剛放好行李,他們便迫不及待地拿上顏料,走出房間,來到了圍墻下。他們目測畫面,心謀布局,不一會,他們用黑色的顏料勾勒出了圖畫大致的輪廓,然后便甩開膀子大干起來,不管它攝氏四十多度的氣溫,也不管黃昏有多昏暗,他們抓緊著每一分、每一秒,盡快地繪制著圖畫。我想,他們大概是喜歡上了這塊潔白無瑕的畫布,因為我見過不少的書畫家因為遇到一張好紙,會情不自禁地畫了一張又一張,還一個勁地稱道“好紙,好紙”,這潔白的墻壁也就等于一張好紙。
在炎熱的夏天畫那么大一幅畫作,真的是揮汗如雨,辛勞程度可想而知;在烈日下工筆細畫,對藝術(shù)要求又是多么的苛刻。真的,對他們的行為我十分的欽佩。他們畫的內(nèi)容是一幅民族大團結(jié)的畫作,光人物就有五十六個,還有一些天山青松、民族歌舞、綠草紅花作點綴,經(jīng)過三天時間、十幾次添色加工后,作品才算宣告完成。
細品文化墻,真是別有味道:就像你在烈日下痛飲冰茶,涼爽無比;又好比沙漠久行突遇綠洲,驚喜不已。整幅作品一氣呵成,人物、景物栩栩如生。在高高聳立的天山青松下,各民族齊聚一堂,載歌載舞,一派祥和景象。細觀個人,則歌者動人,舞者忘情,更有敬茶、瓜果者,令人不禁想去接受;有“四有四無戶”、“六星級”家庭者,個個眉開眼笑;有助人為樂者、有傳授農(nóng)業(yè)新知識者、有清掃衛(wèi)生者……應(yīng)有盡有,一派家村新氣象。
好一幅“天山青松根連根,各民族團結(jié)心連心”圖,他應(yīng)是我們村里工作的新品牌,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古人去:技止乎于用。吾買爾江的“技”——繪畫水平,實用于普通老百姓,這就是最高的境界。就像唐代白居易的詩,平民百姓都能瑯瑯上口,所以傳之千古。
愿吾買爾江技藝更臻。
在鄉(xiāng)下住村,是與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夏天天氣熱,這里農(nóng)民朋友們喜歡在房外或房頂支一張床,在室外睡覺,因為室外比室內(nèi)涼快些。今年天氣厄爾尼諾現(xiàn)象比較突出,以前很少下雨的沙漠邊沿的小村,今年也下了不少雨水,葡萄葉被沖洗的干干凈凈,葡萄園一片翠綠。土地也變得少有的濕潤,給葡萄藤一個個溫柔地陷阱,讓葡萄歡快地成長。
凡事都有其兩面性的。因雨水變多,葡萄就不那么甜了,也推遲了成熟的時間;因雨水多,空氣濕潤,滋生了許多蚊蟲,在這葡萄即將成熟的時刻,縣農(nóng)業(yè)局發(fā)布了“嚴(yán)防白星花金龜”的通知,要求果農(nóng)們做好防治措施,“白星花金龜”就是雨水較多引發(fā)的病蟲害。因雨水多,一般的蚊蟲也肆虐起來,擾得我們晚上睡覺不再安寧。
當(dāng)初,我也在房外支床而睡,睡到半夜,便會被蚊子咬醒。這里的蚊子比較細小,肉眼很難發(fā)現(xiàn),也聽不到它發(fā)出的聲音,但咬人十分厲害,一咬就會冒出一個疙瘩,疼氧難忍。與它們斗爭,完全是被動的,它咬得你疼的時候,你才去打它,往往是蚊子沒打著,倒是把自己狠狠地打了一巴掌??上攵?,一晚的睡眠就這樣泡湯了。
于是,我不再在屋外睡覺,改在了室內(nèi)。我們在玻璃窗戶外安裝了細密的紗窗,心想這下可以睡個安穩(wěn)覺了。誰知一到半夜,那家伙又無孔不入地來了,我摁亮電燈,睜大眼睛想尋找那些可惡的家伙,一旦發(fā)現(xiàn),立即拍死,決不手軟。可是,尋來找去,就是找不到它們的蹤影,這種找不到敵人的狀態(tài)讓人十分地?zé)o奈,這晚睡眠又泡湯了。第二天,我們到商店里買來了“鶴壁天元克星”驅(qū)蚊香,一到晚上我們就煙霧繚繞一番,然后關(guān)緊窗戶,蒙頭大睡。
其實,我對蚊子是十分熟悉的,故鄉(xiāng)湖南的蚊子也是天下聞名的,它個大,兇猛,反而還好防一些,一襲蚊帳就能解決問題,偶有漏帳之蚊,手起掌落,便能徹底解決。這里的蚊子細小,讓人很難發(fā)現(xiàn),又無從下手。相較而言,這里的蚊子比故鄉(xiāng)的蚊子棘手得多。
蚊子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夜不能寐偶翻書籍的時候,竟然能看到古人寫的關(guān)于蚊子的詩詞,不覺心頭一動:古人真是有點雅興的,試看今人,能有此心境者大概沒有了吧。
“五月中夜息,饑蚊尚營營。但將膏血求,豈覺性命輕。顧己寧自愧,飲人以偷生。愿為天下幮,一使夜景清?!蹦翘焱砩咸迫嗣辖家步?jīng)歷了類似我的過程。于是立下宏愿,發(fā)誓賣蚊帳,使世人再不受蚊子之苦。結(jié)果如何,不得而知,反正他這首《蚊》詩,是天下聞名了。清人趙翼家境不好,每到晚上睡覺前,總是千般小心萬般仔細,如此這般也不免被蚊子所乘。于是提筆成詩,感嘆如下:“六尺匡床障皂羅,偶留微罅失譏訶。一蚊便攪一終夕,宵小原來不在多?!痹诠糯灿胁簧俦拔⑿±?,官場失意,看不慣有些狗茍蠅營之事,曾經(jīng)跟隨戚繼光抗倭的陳大成,屢受奸邪小人欺侮,生活很不如意,于是“借蚊喻人”寫了一首《咒蚊》詩:“白鳥向炎時,營營應(yīng)苦饑。進身因暮夜,得志入簾帷。噓吸吾方困,飛揚汝自嬉。西風(fēng)一朝至,蕭索竟安之?!卑研∪巳缥米右粯映萌酥?,吸人之血,一旦得志便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豈不知好夢不長,一挨秋涼它就死到臨頭的猥瑣性情刻畫的惟妙惟肖。如果不是深受其害,哪能寫出這樣有味的文字。也有心態(tài)好的,唐朝有個叫楊鸞的詩人,寫過一首《即事》:“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蚊子又成團。每到更深人靜后,定來頭上咬楊鸞?!?/p>
我們的鄰村----迪坎村是一個自治區(qū)級的貧困村,初春的時候,自治區(qū)民政廳給每戶農(nóng)戶免費分發(fā)雞苗,讓農(nóng)戶們細心喂養(yǎng),長大后再出售,以此增加農(nóng)戶的收入。
五個月過去了,那些雞苗已初長成,正是大批量出售的時期。因這里地處偏僻,交通信息不便,成批的雞大量銷售,又成了一個大問題,為此,我們工作組成員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購買一些,同時,還積極聯(lián)系親朋好友,大家為此盡一些力,幫助農(nóng)民們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
雞們長得怎么樣了,我們還得親自去看看。我們聯(lián)系的是迪坎村民兵吾斯曼家,他家養(yǎng)了200多只蘆花雞,這些雞是在他家房前屋后的葡萄地里長大的,是真正的土雞?,F(xiàn)在城里人不是喜歡要這種純自然長大的雞嗎?商品有了,市場未建立起來,看來農(nóng)民朋友們的銷售宣傳有點問題,再則像我們這類工作組成員也是要負很大責(zé)任的。如何打開本地土雞的銷售市場,成了大家刻不容緩的任務(wù)。
吾斯曼的房子掩蓋在一片樹林中,新蓋的安居房寬敞明亮,屋后就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地。葡萄葉一片翠綠,晶瑩剔透的葡萄已經(jīng)垂了下來,一串緊挨一串,再過半個月,就成熟了,就可以采摘了。看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微風(fēng)吹來,帶來陣陣泥土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我們向他了解養(yǎng)雞的情況,他說:養(yǎng)雞是一件好事,真的能起到脫貧的作用。以前他們只單一的種葡萄或哈密瓜,收入隨著市場價格的波動時好時壞。現(xiàn)在在家里的葡萄地里養(yǎng)一些雞,既不損壞葡萄,又能增加收入,何樂而不為。不過,養(yǎng)雞是一門技術(shù)、一門學(xué)問,學(xué)好它要花一番功夫。今年領(lǐng)到了400多只雞苗,只有200多只成活,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他打算在收完葡萄后到烏魯木齊去學(xué)養(yǎng)雞技術(shù),明年想多養(yǎng)一些雞。
我們對他這種想法表示贊同,又問他對雞的銷售有什么想法。他說:現(xiàn)在村民們都養(yǎng)雞,數(shù)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如何銷售,光靠這樣零打碎敲肯定不行,那樣一天也賣不了幾只。前幾天鄉(xiāng)里的干部給他們開了個會,說是要成立一個養(yǎng)雞銷售合作社,由專人負責(zé)聯(lián)系銷售。這個辦法行得通,前幾年鄰鄉(xiāng)成立的無機蔬菜合作社就運行得很好。可以參照他們的模式,把養(yǎng)雞銷售合作社動作好。
看來,吾斯曼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
我們來到了他家后面的葡萄地里,這是雞們的樂園。我們看見一群一群的蘆花雞在地里忙著覓食,有時互相追逐,有時互相打鬧,好不愜意。這時吾斯曼拿著一個盛滿食物的大盆往地上一放,雞們便不約而同的向食盆方向趕來,看來,地里的野味只能當(dāng)零食,正餐還是盆里的食物。殊不知,今天就有一些雞只能是最后的午餐了。
我們買了十幾只雞,大家心情都很激動,這么好的雞還愁賣不出去?在回村的路上,有的忙著給親朋好友打電話,有的忙著詢問合作社的事宜,忙得不亦樂乎。
烏魯木齊的朋友打來電話,說他的風(fēng)濕病越來越嚴(yán)重了,聽說吐魯番的沙療對風(fēng)濕病的治療有特效,問我吐魯番的沙療所營業(yè)了沒有,他想去沙療所埋埋沙,好好治治這頑疾。我回答他說:吐魯番所有的沙子都能治病,沒必要一定要去沙療所,比如我們住村的地方,毗鄰庫姆塔格沙漠,這里的沙子也能治病。放下電話,我不禁莞爾,同樣的問題我也出現(xiàn)過,那時我在貴州都勻采風(fēng),問同行的本地文友:你們這里有喀斯特地貌嗎?我以為只有黃果樹瀑布那里才有。文友的回答是貴州全境都是喀斯特地貌,令我尷尬不已。
朋友迫不及待,第二天攜妻驅(qū)車而來。朋友的病情確實不容樂觀,五十未到,便已步履蹣跚了,后備箱的一個鼓鼓囊囊的旅行袋,還是妻子搬下來的。他說里面裝的全是沙療用的物品,一把太陽傘,幾套睡衣(太熱了,汗?jié)窳艘惶姿略贀Q一套,睡衣要長袖長褲的,可以很好的避風(fēng),埋沙后,人體汗孔大開,風(fēng)寒易出也易進,所以要好好的避風(fēng),否則會加重很多的),幾雙布鞋(拖鞋不行,沙子太燙了,會把腳上的皮膚燙壞),一個大床單(累了時可以鋪在沙子上睡一會覺,可以當(dāng)坐在沙子上的墊子,也可以在有風(fēng)的時候裹住全身),一個能裝2·5公斤的大水杯(埋沙時要多喝水,幫助排汗,以便排寒氣)。這些都是他咨詢醫(yī)生時知道購買的。
第二天上午,氣溫高達40℃上,陽光下沙土溫度最高可達到80℃,是埋沙治病的好天氣。我們約上鄉(xiāng)衛(wèi)生院的艾合買提醫(yī)生,到沙漠邊沿選了一處適合埋沙的地方,開始了神奇的埋沙治病之旅。
艾合買提是這一帶有名的醫(yī)生,他告訴我們沙療的來源。他說:據(jù)考證,沙療誕生于13世紀(jì)初,由蒙古草原上的巴音·汗家族發(fā)明,但這個說法并不確切。因為在我國唐代的醫(yī)學(xué)著作中,就有“西域埋沙,除祛風(fēng)寒諸疾”的記載。而明代大醫(y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談到這種療法——“六月取河沙,烈日暴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古人在游記中更是多次出現(xiàn)了“火州埋沙療疾祛病”的描述?!盎鹬荨本褪侵竿卖敺奥裆场北闶恰吧朝煛???傊?,不管沙療起源于何時,“沙療”是古而有之、延續(xù)多年的一種療法,已是確鑿無疑了。
他又告訴我們?yōu)槭裁葱陆秤驈V大,能用來埋沙治病的卻只有吐魯番的沙丘?因為這里的沙子是含多種微量元素的磁鐵礦屑末。吐魯番盆地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而沙地吸熱快,盛夏的沙地溫度可達50-80℃,這時沙中微量元素磷、鐵、銅、鋅、鉀等會在高溫下釋放。埋沙對人體產(chǎn)生機械性壓力以及熱氣的刺激,有熱敷、按摩的效果,使全身末梢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汗腺開泄,極有利于吸收釋放的微量元素。沙療其實是一種糅合了日光浴、熱敷法、磁療法及按摩療法在內(nèi)的綜合治療手段,具有通經(jīng)、活絡(luò),祛風(fēng)寒的作用,所以對于風(fēng)濕、類風(fēng)濕、脊髓炎、頸椎病、肩周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慢性腸胃炎、脈管炎等疾病均有療效,尤其是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慢性腰腿痛等,效果更佳,一個療程7----10天。
在艾合買提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朋友堅持埋沙,病情一天天見好,一個星期過去,朋友已判若兩人,雖然皮膚黝黑,脫掉了幾層,但精氣神明顯好多了,腳步也變得沉穩(wěn)多了。
在回家的時刻,朋友感激不已,他說,想不到小小的沙子竟有這么神奇。是啊,一方水土一方人,寸草不生的沙漠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人類怎么利用了。
在城市里待久了,偶爾欣賞月光,總感覺那月光有些黯淡、無力,甚至還有些隔膜。即便是沒有云彩,也很少能看到皎潔的月光。而今,因住村工作,我又領(lǐng)略到了久違的農(nóng)村月光那自然的、天籟的神韻。
農(nóng)村的夜晚總是比城里來得早,走得從容,也去得晚。當(dāng)日沒西山,霞光漸斂,夜晚便悄悄來臨了,在地里干活的人們開始收工回家。遠近人家的屋頂開始青煙裊娜,彌漫飄散在空氣里,夾著絲絲縷縷誘人的飯菜香味,一天中最溫馨、最適意的時刻就這樣悄悄來臨。
天色漸漸暗下來,變成灰白的淡青。一輪新月出現(xiàn)在遠處的沙山頭上,剛好掛在村中的樹梢上,露出半邊臉來,像一個羞答答的小姑娘,幾分嬌羞,幾分遮掩,在樹梢間欲露還藏,和孩子們玩著捉迷藏的游戲,臉上掛著淡淡的純真的笑容,煞是可愛。
漸漸地,天色更暗了,被染成深青色,朦朧的夜色里,遠近各處亮起一點點燈火,將鄉(xiāng)村連成一幅明暗交錯濃淡交融的寫意畫。月兒從樹梢間探出頭來,露出清純可人的玉容,小姑娘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明眸善睞,顧盼流轉(zhuǎn)之間,眉睫生波;頷首掬笑中,自有一種動人的風(fēng)姿。她蓮步輕移,裙擺飄飛,或抖落一片銀鈴般的笑聲,或揚起一串歡快的歌聲。
月光如洗,水一般流瀉下來。鄉(xiāng)村的輪廓變得更加分明,也更加朦朧。明處的景物更清晰了,暗處的景物更加幽深,給往日一目了然的山村多添了一份神秘。這時候的山村像一個樸質(zhì)的鄉(xiāng)下妹子,在一位出色的化妝師高妙的手法下,隱飾了平日的瑕疵與斑紋,鉛華洗盡,新上淡妝,儼然成了一個清純脫俗、靈秀多情的女子。
當(dāng)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時,村子更加寂靜無聲,可這無聲之處勝有聲。這聲源于天上吳剛釀造桂花酒的過程;這聲音來自嫦娥舞步的旋律。尚若我有夢游的心境,我也將有飛度鏡湖月,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去欣賞那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機會。
鄉(xiāng)村月色,是一幅畫,古遠的幽深而純樸;是一首詩,新朝的朦朧而芬芳;是一支曲,舒緩著人生峰回路轉(zhuǎn)的百度。
是月色使村子純凈、神秘和優(yōu)雅,是月色使鄉(xiāng)村變?yōu)榱鲃拥脑娨狻?/p>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我不禁懷念起兒時故鄉(xiāng)的月光來,只是不知此時故鄉(xiāng)的月光是否仍似前時?
買買提·薩地力寬敞的房前有一排高大的榆樹,一條人工開鑿的小渠順著榆樹從門前穿過。這是一條灌溉農(nóng)田用的水渠,在農(nóng)忙時節(jié),這里的水就從未間息過。這不,這幾天的溫度極高,連續(xù)十來天都在四十五度以上,突破六十三年自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太陽剛從沙山露出臉來,大地便熱情似火地迎接它了,這過份的熱情,讓生活在大地上的子民們難以忍受。早晨一睜眼,想著就是怎樣讓溫度降一點,這不,吱吱呀呀打開大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院落清掃一遍,再均勻地灑上一遍清水,讓燥熱的土地喘一口氣,讓清涼的空氣在此歇歇腳。
買買提·薩地力起得很早,坐在一輛破爛的輪椅上,滿臉的興奮,今天一早他聽到了喜鵲的叫聲,隱隱覺得有什么好事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來。這是很少有的事情,自他半歲大的時候,患了腦膜炎,因錯過最佳治療期,留下了嚴(yán)重的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一生都在輪椅上度過。幸虧有含辛茹苦、任勞任怨、盡職盡責(zé)的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的方方面面,一晃就是三十六年。這期間,父母總是將他拾掇地干干凈凈,給他做家中最好的飯菜,每天忙完農(nóng)活回到家里,都要給他講外面的新鮮事,逗他開心。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長年累月的,三十六年過去,生活還得像以前一樣過下去。天下父母的心,哪怕是一樁樁、一
件件的小事,都是可以感動天地的。
我們在前段時間的入戶交友中了解到了買買提·薩地力的實際情況后,立刻與吐魯番市殘聯(lián)取和聯(lián)系,經(jīng)過一番溝通協(xié)商后,市殘聯(lián)同意幫助解決一輛新輪椅。眼看肉孜節(jié)馬上到了,我們希望在肉孜節(jié)前一天把此事辦妥,讓買買提·薩地力坐上新車過新年,來一個喜上加喜,豈不更好。因時間緊迫,工作組兩名同志當(dāng)天一早驅(qū)車百余公里赴市殘聯(lián)取新輪椅,又不顧炎熱疲勞往回趕,回村后已是下午四點多鐘了。
稍作休息,住村工作組成員匯同村委會干部一起趕往買買提·薩地力家。其時,買買提·薩地力正坐在破爛的輪椅上,在自家門前的榆樹下看螞蟻搬家,十分地專注,有時還發(fā)出“哈哈”的大笑聲。他的父母從屋內(nèi)趕出來,熱情地迎接了我們。當(dāng)我們把嶄新的輪椅放到買買提·薩地力面前的時候,他的臉上立刻露出了嬰兒般地微笑,迫不及待地抓住輪椅兩側(cè)就坐了上去,然后用手推動兩個輪子,在門前的空坪里來來回回飛快地轉(zhuǎn)運,興奮地像個小孩滿嘴“哇哇”的亂叫。
買買提·薩地力的快樂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我們也都開心地笑了起來。
愿買買提·薩地力天天都這么快樂。真的!
山是平頂山,樹是老榆樹。一個偌大的一馬平川的山頂,竟然就只生長這么一棵獨獨的榆樹,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好奇、探密是人類的天性,于是乎,便成為景,成為旅游勝地,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游客,都想一睹為快。
我是在炎炎夏日、吐魯番高溫48攝氏度的時候,住村工作組外出天山北坡奇臺縣進行經(jīng)驗交流,兩地相隔僅百余公里,卻是完全不同的兩重天。吐魯番已是熱死人的天氣,而這里卻是涼風(fēng)習(xí)習(xí),風(fēng)景宜人。在難得的空暇時間,在回程途中,順路拜謁了這棵神樹。我們從平山書院出發(fā),沿著鋪好的石階小路,向著山頂進發(fā)。
沿途風(fēng)光美不勝收,因這是天山北坡,降水量充沛,草木豐茂。時值七月,油菜花開,遍地金黃;小麥滴翠,綠毯無垠。清風(fēng)徐徐,小路逶迤,令人游興大增,不知不覺間,3公里長的山路便已走完,突兀在眼前的,便是這棵得道的神樹了。
這棵古榆樹身周長3·8米,直徑約1·2米,樹高和樹冠直徑約15米,樹齡達130年以上。奇怪的是這棵生長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周圍竟然再沒有任何其他一棵樹木,在樹周圍生長著草類、花類等植物,卻生長得卻十分旺盛。
當(dāng)?shù)亓鱾髦S多與古榆有關(guān)的神奇故事。十九世紀(jì)中葉,有一家姓宋的夫妻不肯忍受朝廷的賦稅,千里迢迢從關(guān)內(nèi)來到了平頂山上,在這里打獵、耕作,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也與周圍的居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傾其所有,資助了很多貧困人家。但遺憾的是,這對夫妻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后來同時老死在平頂山上,當(dāng)?shù)鼐用褡园l(fā)地將他們就地掩埋。數(shù)年后,在掩埋他們的地方,長出了一棵榆樹,而且是雙叉樹,也就是現(xiàn)在看到的這棵榆樹。這棵樹每年都結(jié)很多榆錢,隨風(fēng)灑到平頂山上,使平頂山下長滿了榆樹。有人說,這棵樹就是這對患難夫妻的化身,他們沒有留下后代,卻像生前一樣把自己的果實灑向了平頂山下貧瘠的土地,給該地區(qū)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榆樹,既是他們品格的再現(xiàn),又算是他們對平頂山的回報吧!如今,你到這棵樹前看,確實像一對夫妻相擁相報,傲然挺立,俯視著山下他們的子孫。當(dāng)?shù)厝藢@棵樹十分敬重,他們在這棵樹上不栓牲畜,不摘樹葉,不攀爬樹干。村民們有什么想法和難事也愿意在這棵樹下燒一炷香、燒幾個紙錢進行祈禱。
其蓋如華,其干如虬,其根如傘。風(fēng)過之,沙沙以回應(yīng);雨潤之,生機盎然以待之。獨居山頂,云霧相伴,似仙似道。以其形態(tài)心境而謂之:佛也。
很久很久以前,牧羊人阿力木在山上放羊,他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羊群在吃飽喝足后,總喜歡用舌頭去舔一塊灰白色的大石頭。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阿力木也用舌頭去舔那塊石頭,頓時,一股咸咸的味道順勢而來……這就是吐魯番先民發(fā)現(xiàn)鹽的經(jīng)典傳說之一。
時間斗轉(zhuǎn)星移到了現(xiàn)在,人們早已步入到了高度的人類文明,吃上了加碘的放心鹽,早已把美麗的傳說拋到了九霄云外。但總有那么一些與眾不同的人,喜歡尋古,也喜歡探秘,發(fā)現(xiàn)一點點線索,也要弄出個究竟來。我便是其中的一員。
聽說村里的阿不都大爺是一個有點故事的人,我便找他去聊天,想從他那里得到一些奇聞趣談,以便完善我的《卡孜庫勒漫筆》。不想《聊齋志異》式的故事一無所獲,倒得來一個親身體驗的好機會,那就是第二天的一大早,坐上他的毛驢車到離村十幾公里的戈壁灘上去撿鹽,用于他家上百頭羊的調(diào)味品。
挖鹽?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長這么大,我只看見過一袋一袋包裝好的精制加碘鹽,那戈壁灘上的鹽礦石到底長什么樣?怎樣能撿到?……一個個像謎一樣的纏繞著我,令我整夜難眠。
第二天一大早,我穿了一身勞動服,背上干糧和水就跑到阿不都大爺家了,他正在準(zhǔn)備工具,鐵锨、十字鎬、麻袋等,一股腦兒地往毛驢車上放。一見到我,阿不都大爺咧開缺了幾顆門牙在大嘴,哈哈大笑起來。他示意我坐上毛驢車,就嫻熟地甩著鞭子,駕著車子,出發(fā)了。
我們向南行走了近兩個小時,來到了一處戈壁灘上,阿不都大爺吆喝停了驢車說,地方到了,可以下來了。哦,好空曠啊,戈壁灘一眼望不到邊,太陽已升到了半空中,灰濛濛的天空更顯蒼茫。這么一大片的茫茫戈壁灘,布滿了大小不一、灰褐色的石塊,但哪一塊是真正的鹽石呢?
只見阿不都大爺拿著鐵锨向戈壁灘上走去,他讓我拿著十字鎬跟著他。阿不都大爺一邊走一邊用鐵锨敲打著石塊,聽聲音他就能判斷出哪塊石頭是鹽石。他說,一般的石頭的聲音比較清脆,而富含鹽礦的石頭聲音則略顯沉悶,含鹽量越高,聲響則越低。這不就是俗語說的:肚里有貨的人不善言辭,肚里沒貨的人則喜高談闊論。人類的現(xiàn)象與自然界是何其的相似。再就是看礦石的顏色,顏色越淺的也就越好。
依著這兩個標(biāo)準(zhǔn),我們在戈壁灘上來回不停地走動,剛開始我跟著阿不都大爺選鹽石。在不斷實踐積累經(jīng)驗的情況下,我開始單獨尋找,終于,在一堆戈壁石中,我挑選出了一塊得到阿不都大爺認可的含量鹽量高的鹽石。
整一上午,我們撿了五、六麻袋的鹽礦石。阿不都大爺說,這次收獲不多也不少,夠那些牲口一年舔的了。如若多撿,毛驢子也吃不消,就走不回去了。
我的體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也不能再撿了,連毛驢子都吃不消,何況人呢?趕緊打毛驢回家,好好回味這次難得的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