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丹華
新形勢下農村少兒舞蹈培訓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初探
◎單丹華
舞蹈是以人的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營造氛圍,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形式,具有愉悅感官的娛樂作用、激勵情緒的情感作用和審美的教育作用,在大眾娛樂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少兒舞蹈正是這門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少兒舞蹈是通過兒童的想象和聯(lián)想,體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所描繪的情景,進而和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經驗相結合,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兒童對舞蹈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渴求的心理,是他們愿意接受的教育形式。通過舞蹈的訓練,能使孩子們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增強他們的審美能力、自我表現(xiàn)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推動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從而促進良好性格的形成,為其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眾所周知,要想使兒童舞蹈水平有實質性的提高,必須加強兒童的基礎訓練,如:基本的腿、腰、胯部的軟、開度練習、節(jié)奏感訓練、協(xié)調性訓練以及舞蹈表現(xiàn)力訓練、舞蹈興趣的培養(yǎng)等等。在舞蹈教學中,必須注重打好基礎,結合少兒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訓練,才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和城市少年兒童一樣,農村兒童的少兒時期,也是學習文化知識,養(yǎng)成文明舉止,陶冶高尚情操的關鍵時期。所以,舞蹈作為一種能夠啟迪智慧、諧和人倫、養(yǎng)成風紀的藝術形式,同樣應該盡早為廣大的農村少兒所擁有。近年來,黨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的精神,為培養(yǎng)農村新一代少兒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提高農村少兒藝術素質和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以及新農村少兒舞蹈培訓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鋪下了廣闊道路。
然而,毋庸諱言的是,少兒舞蹈這一藝術百花苑中的奇葩,在大、中城市發(fā)展的非常迅速,幼兒園、小學、少年宮、培訓中心……各式各樣的特色班,為眾多少年兒童提供了廣闊的培訓天地,只要稍有條件的家庭,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愛好,那就可以接受到舞蹈的培訓與教育。在廣大少兒舞蹈工作者辛苦耕耘之下,城市少兒舞蹈的發(fā)展更是步入了快車道。就昆明市和昆明市文化館的情況來看,參加舞蹈培訓的少年兒童越來越多,同時還創(chuàng)作一批較有影響的優(yōu)秀作品,如《比比高》、《阿尼與小羊》《歡樂童年》等。但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更為廣闊的農村基層時,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昆明市、云南省甚至全國的廣大農村,因為條件的限制和經濟的制約,開展少兒舞蹈活動中面臨的問題就復雜、困難得多。
首先,農村少兒舞蹈的培訓與發(fā)展遇到了師資匱乏的問題。要開展農村的少兒舞蹈活動,必須依靠的師資源首先來自學校的老師。但學校的舞蹈培訓和教育,一是受到其它課程的嚴重排擠和干擾,舞蹈往往被音樂課程所替代,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二是學校的舞蹈老師大多沒有受過舞蹈專業(yè)訓練,因為在我國的師范教育中,舞蹈課在目前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少兒舞蹈與成人舞蹈一樣,創(chuàng)作、輔導、訓練和演出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而要完成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必須依賴專業(yè)舞蹈老師的具體工作。因此,受到過舞蹈專業(yè)訓練的文化館(站)輔導教師,便成為農村兒童舞蹈的另一個師資來源,通過舉辦少兒舞蹈培訓班,對少兒進行舞蹈培訓。但經過學校系統(tǒng)教育,具有扎實舞蹈基本功和表現(xiàn)能力,能創(chuàng)編兒童舞蹈的文化館站輔導人員,一是人才奇缺,同時又缺乏相關教材,二是缺乏專門的少兒舞蹈培訓機構。這樣一來,農村少兒舞蹈的培訓、教育工作,無疑受到嚴重影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要在農村開展少兒舞蹈活動,經費問題是一個實際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舞蹈活動是一項頗為“費錢”的藝術活動,訓練、排練要有場地和設施;演出、比賽要有服裝、道具;如果外請輔導員,還要支付一定的報酬……因此,要開展少兒舞蹈活動,如果沒有經費保障,工作就很難開展。而作為以應試教學為主要任務的農村學校和文化業(yè)務部門的文化館(站),沒有少兒舞蹈培訓方面的專項資金,地方財政對文化部門的經費投入歷來就不夠充足,有關文化部門,拿不出更多的經費去支持廣大農村少兒舞蹈的開展與發(fā)展。長期以來,農村少兒舞蹈工作的經費投入不但缺口太大,甚至基本還是一個空白。
其三是實施農村少兒舞蹈培訓,必須要有一定的硬件設施,比如:一個最起碼的舞蹈訓練場地。但在昆明市、云南省的廣大農村,可以看到許多新建的,甚至是漂亮的學校,在這些學校里,人們只是看到明亮的教室、寬敞的操場,可是在這些學校里卻很難見到一個專門用于舞蹈培訓的訓練場地或排練室。而在廣大的農村,我們可以找到文化站、文化室,在這些條件本來就不太好的文化站、室里,更找不到專為開展少兒舞蹈而設的排練室或訓練場地……
綜上所述,開展農村學校和文化館(站)舞蹈教師培訓,是開展、發(fā)展農村少兒舞蹈的前提,也是文化部門的當務之急。要在廣大農村開展和發(fā)展少兒舞蹈活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要盡快建立市、縣、鄉(xiāng)鎮(zhèn)三級輔導網絡;二、各市、縣、鄉(xiāng)鎮(zhèn)文化館(站)、青少年宮作為校外教育重要文化陣地,要把廣大農村的少兒舞蹈培訓提上議事日程;三、要注重輔導、培訓質量,提高服務于廣大農村的意識。我們的目光不能只盯著城市,要把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在開展培訓的同時,還要組織豐富的演出,下到農村去,在給廣大農村提供優(yōu)質精神食糧的同時,挖掘、組建優(yōu)秀的農村文藝骨干,成立農村文藝團隊,多出人才和作品,讓這些團隊充當業(yè)余舞蹈培訓人員,從另一個方面帶動、推動當?shù)貎和璧傅拈_展和發(fā)展。
要想推進農村少兒舞蹈的發(fā)展,必須在廣大農村普及藝術教育。既然京劇可以走進每一所學校和教室,舞蹈為什么就不可以呢?每一個喜歡舞蹈的學生,都有學習舞蹈的權利。也許有人會認為,農村的孩子在舞蹈方面可能會缺少些天份或靈氣,這恰恰是一種認識的誤區(qū)。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編導的《云南映象》,其中很大一批舞蹈演員就是來自山區(qū)農村里的農民孩子。事實上無論城市或農村里的孩子,最善于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就是肢體語言,而在云南這個民族歌舞之鄉(xiāng),孩子們對舞蹈的感悟與認識幾乎是無師自通的,這恰恰是我們普及和推廣農村少兒舞蹈教學的有利之處。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教育、文化部門必須加強對農村學校的引導和監(jiān)督,而各文化業(yè)務部門也要在少兒舞蹈的培訓上傾心盡力,使舞蹈這個藝術形式也能走進農村教室,使每一個農村兒童能學習舞蹈,井從這一活動中得到收益和教育,從而全面開發(fā)他們的心智。
促進農村少兒舞蹈的不斷發(fā)展,還必須要培養(yǎng)出一支農村少兒舞蹈師資隊伍,不斷提高他們自身的業(yè)務水平。為逐步解決農村舞蹈師資匱乏這一問題,昆明市文化館早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積極配合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舞蹈培訓學校,推廣“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項目,對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進行挖掘,并創(chuàng)作、編排了舞蹈組合教材。每年投入經費對昆明十四縣(市)區(qū)五個開發(fā)(度假)園區(qū)社會事業(yè)局區(qū)文化館、辦事處、鄉(xiāng)、鎮(zhèn)的業(yè)務人員進行分期分批分階段的免費培訓。同時,昆明市文化館還根據(jù)各縣區(qū)的不同情況,在學校、社區(qū)、街道等地設立延伸服務點,如在安寧八街、宜良、石林、呈貢、大漁、普吉以及楊家中心小學等地設立了十幾個延伸服務點,并選派專業(yè)老師定期去到各點對學校的老師、同學以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社區(qū)、街道的業(yè)務人員開展舞蹈培訓工作,利用節(jié)假日以及寒暑假開展免費按需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培訓中側重表演能力與理論水平的共同提高。根據(jù)不同層次教師的情況,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授相應的舞蹈理論知識,逐步提高她們的舞蹈表現(xiàn)力以及創(chuàng)編能力。在文化館專業(yè)老師的耐心幫助指導下,這些地方的少兒舞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們還經常編排少兒舞蹈節(jié)目參加市級的各類比賽。在去年昆明市舉辦的“春城文化節(jié)”少兒才藝大賽中,宜良、石林、呈貢創(chuàng)編選送的舞蹈在眾多優(yōu)秀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榮獲了金獎。這些成績的取得,對促進這些地區(qū)農村少兒舞蹈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通過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昆明各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少兒舞蹈的發(fā)展。各地老師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豐富了自己的舞蹈知識,加強了藝術修養(yǎng),積累了創(chuàng)編舞蹈的實踐經驗,提高了舞蹈的表現(xiàn)能力。在編排節(jié)目的過程中,不單單只是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能根據(jù)自己地方的特點,創(chuàng)作出符合地域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藝術感染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的少兒舞蹈節(jié)目,極大提高了當?shù)厣賰旱奈璧杆?,給昆明市的少兒舞蹈提供了許多新鮮、豐富的元素,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少兒舞蹈的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廣大農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農村家庭對孩子的培養(yǎng)也出現(xiàn)了多樣化的趨勢,而對農村少年兒童的舞蹈訓練,對農村將來的文化品味和文明程度都會有積極作用。繁榮農村文化建設,從農村的孩子人手,切實抓住少兒這一藝術素質教育的最佳時期,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教育和舞蹈美的觀念、方法輸送到廣闊的農村,讓廣大農村、農民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技能從而建設更加美好、富裕的新農村,是我們每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系昆明市文化館文化藝術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胡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