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詩僧靈澈交游考
王麗娜
內(nèi)容提要:靈澈是中唐時期著名詩僧,頗富文才,與皎然、道標齊名。他與劉禹錫、嚴維、權(quán)德輿、柳宗元等中唐名士交往深厚,與方內(nèi)的皎然、道虔等也情誼深厚。他與文壇詩人、文化領袖詩文唱和、交往密切,客觀上促進了江左詩僧群體的發(fā)展。
靈澈詩僧劉禹錫皎然
僧人靈澈,本姓湯,字源澄,會稽人。生年不十分確鑿,約生于天寶五年(746),元和十一年(816)卒于開元寺。①關于靈澈的名、字的記載略有差異?!短撇抛觽餍9{》的《靈徹上人》箋證已做了清晰梳理?!段募o》、《全唐文》卷九一七的皎然《贈包中丞書》、《宋高僧傳》、《嘉泰會稽志》中均做“靈澈”。其字在《文集紀》、《嘉泰會稽志》中做“源澄”。唐朝詩人白居易、盧綸等詩歌中均用“靈徹”。唐人將“澈”、“徹”通用,唐人稱靈澈為“徹公”。參見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中華書局,1990年,第612頁。本文為行文統(tǒng)一,均統(tǒng)一為靈澈。靈澈聰明好學尤好篇章,被時人贊譽為“越之澈,洞冰雪”②[宋]贊寧撰:《宋高僧傳》,范祥雍點校,中書局,1987年,第369頁。?!陡呱畟鳌肪硎逵涊d,靈澈以詩文聞名,贊賞他“吟詠性情,尤見所長。居越溪云門寺,成立之歲,為文之譽襲遠”③[宋]贊寧撰,《宋高僧傳》,第369頁。,“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說高人,風儀甚雅,談笑多味”④[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六〇五卷,第6114頁。。
《宋高僧傳》也將其歸入“明律篇”。《釋氏稽古略》也將其歸為律師。⑤《釋氏稽古略》卷三,《大藏經(jīng)》第49冊,第830頁中欄。靈澈被評為大歷詩僧的殿軍。《新唐書》記載靈澈有詩文十卷,今僅存詩歌十六首,主要記載在《全唐詩》八百一十卷,補遺一首記載在八八八卷中。靈澈與詩壇名宿劉禹錫、權(quán)德輿、柳宗元、劉長卿等文人士大夫往來頻仍,與皎然等詩僧也交誼深厚。
(一)劉禹錫
劉禹錫(約772—842),字夢得,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家世代為儒,他“登博學宏辭科,工文章”。唐順宗時,因王叔文得幸,劉禹錫名重一時,“時人不敢指其名,號‘二王、劉、柳’”⑥[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2011年,第5128頁。。劉禹錫曾先后任監(jiān)察御史、朗州司馬、連州刺史、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其佛教信仰篤定堅實,亦深得其中三昧。在唐代諸士人中,靈澈與劉禹錫的友誼最為厚重。劉禹錫曾為其撰寫《澈上人文集紀》《送靈澈上人歸嵩陽蘭若》《送靈澈上人還越中》《酬靈澈公相招》等四首文字詩作。其中《澈上人文集紀》中詳細記載:“皎然以書薦于詞人包侍郞佶,包得之大喜。又以書致于李侍郎紓。是時以文章風韻主盟于世者,曰包、李。以是,上人之名由二公而揚,如云得風,柯少張王。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說高人。”①[唐]劉禹錫著:《劉禹錫集》,卞孝萱校訂,中華書局,1990年,第239頁?!都翁尽酚涊d了劉禹錫為靈澈的二十卷詩作做序。②[宋]施宿撰:《嘉泰會稽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6447頁。
(二)嚴維
嚴維,字正文,越州(今紹興)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于開元前期。至德二年(757),以辭藻宏麗進士及第。與當時名輩岑參、劉長卿、皇甫冉、韓翃、李端等交游唱和。嚴維以文采詩名著稱,擅長五七言近體詩。《唐才子傳》稱其“維少無宦情,懷家山之樂……詩情雅重,挹魏晉之風,鍛煉鏗鏘,庶少遺恨”③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中華書局,1990年,第607頁。。“故秘書郎嚴維、劉隋州長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覩面論心皆如膠固。分聲唱和名散四陬。澈游吳興與杼山晝師一見為林下之游,互相擊節(jié)。”(《高僧傳》卷十五)嚴維是靈澈詩文創(chuàng)作的老師?!都翁尽酚涊d:“靈澈,字源澄,湯氏子。雖受經(jīng)論,尤好篇章,從嚴維學詩。”④[宋]施宿撰:《嘉泰會稽志》,6447頁。根據(jù)《澈上人文集紀》記載,靈澈在大歷中期即開始有詩名,所以應該是大歷初期曾向嚴維學過詩歌?!短撇抛觽餍9{》也記載,靈澈因跟隨嚴維學習,開始有聲名。
(三)權(quán)德輿
權(quán)德輿(761—818),字載之,是唐朝名士權(quán)皋子,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于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其一生經(jīng)歷了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五代王朝,主要活動集中在貞元至元和時期。權(quán)德輿是中唐時期詩文創(chuàng)作大家,“未冠,以文章稱諸儒間”,與“杜佑、裴胄交辟之”⑤[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六〇五卷,第6113頁。。德宗時聞其材,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等。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誤用官闕,改太子賓客等職。
《宋高僧傳》也記載權(quán)德輿與靈澈有深入交往?!百ザY遇非輕,又權(quán)德輿聞澈之譽,書問晝公,回簡極筆稱之。”⑥[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第5076頁。權(quán)載之的《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中對靈澈的詩學才華、修行境界頗多贊譽之辭:“上人心冥空無。而跡寄文字,故語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諸生思慮,終不可至。其變也,如松風相韻,冰玉相叩,層峰千仞,下有金碧,聳鄙夫之目,初下敢視?三復則淡然天和,晦于其中,故睹其容覽其詞者,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雹撸鬯危葙潓幾?,《宋高僧傳》,第370頁。他的《月夜過靈澈上人房因贈》,也表達了對靈澈的追思。⑧[唐]權(quán)德輿:《權(quán)載之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四)包佶
包佶,字幼正,生年估計是開元十五年(727)前后⑨[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四九三卷,第5027頁。,卒于貞元八年(792),是中唐大歷、貞元間名臣。其父親包融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齊名,號“吳中四士”。天寶六年(747)中進士,累遷諫議大夫、汴東稅史,刑部侍郎等職⑩參見學者張強對包佶生卒年的考察。參見張強:《包佶行年述考》,《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第96~100頁。。“晝與書上包佶中丞,盛標揀其警句最所重者,歸湘南作?!?[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第4798~4799頁。劉禹錫的《澈上人文集紀》詳細記載道:“皎然以書薦于詞人包侍郞佶,包得之大喜?!雹伲鬯危葙潓幾骸端胃呱畟鳌罚?69頁。經(jīng)過包佶、皇甫曾等名士大力推薦,靈澈很快就聞名于公卿士人之間。
(五)皇甫冉、皇甫曾兄弟
皇甫曾,字孝常,天寶十二載登進士第,歷監(jiān)察御史,坐事徙舒州司馬、陽翟令。詩名與其兄相上下,當時比張氏景陽、孟陽云。通過他的《贈沛禪師②[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六〇五卷,第6114頁?!?、《奉陪韋中丞使君游鶴林寺》、《寄凈虛上人初至云門》等詩作,可以看出他與皎然、凈虛等佛教僧眾過從密切,酬唱頗多?!端胃呱畟鳌酚涊d:“故秘書郎嚴維、劉隋州長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覩面論心,皆如膠固,分聲唱和,名散四陬。”③[宋]贊寧撰:《宋高僧傳》,第369頁。
皇甫冉,字茂政,“十歲便能屬文,張九齡歡異之。與弟曾皆善詩”④[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第5771頁。。天寶十二年(753),登進士第。與靈澈的交往,在二者詩文中并沒有記載,其他史料中也尚未見到。楊慎的《升庵詩話》記載了皇甫冉對靈澈的詩歌頗為稱嘆⑤[明]楊慎:《升庵詩話箋證》,王仲鏞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5頁。。靈澈與皇甫冉的弟弟皇甫曾也有密切交往,與皇甫冉有所交往亦在情理中。
(六)李紓
李紓,字仲舒,是禮部侍郎李希言之子。天寶末,拜秘書省校書郎。大歷初,被薦為左補闕,遷累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卒后贈禮部尚書,存樂章十三首?!肮匐m貴,而游從自如?!雹蓿鬯危輾W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第4983頁。李紓與靈澈的交往在《澈上人文集紀》中明確記載:包佶“又以書致于李侍郎紓。是時以文章風韻主盟于世者曰‘包李’。以是上人之名,由三公而揚。如云得風,柯葉張王”⑦[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六〇五,第6114頁。。正如文中所記載的,包佶和李紓在文壇地位顯赫,經(jīng)二人的褒揚,靈澈的詩名很快流傳開來。
(七)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其詩作達六百余篇。柳宗元極富文學才華,“少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致,一時輩行推仰”,“南方為進士者,走數(shù)千里從宗元游”。⑧[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第5132、5142頁。柳宗元一生篤信佛教,與佛教界高僧頗多交往?!斗鹱娼y(tǒng)紀》收錄了柳宗元的《圣安寺無姓和尚碑》、《無姓和尚碑陰記》、《龍興寺凈土院記》等文。佛教內(nèi)典對柳宗元的評價很高,視其為重要的佛教弟子。其《送僧浩初序》等文對批評佛教之人做了諸多駁斥。柳宗元詩文中有不少描寫寺廟和與僧人的交往。根據(jù)柳宗元詩歌的描述,其與靈澈應該有不淺的交往。他的《送靈澈上人》一詩中寫道:“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晩。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雹幔厶疲輽?quán)德輿:《權(quán)載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3頁。柳宗元的《聞澈上人亡寄楊侍郎》的詩句“東越高僧還姓湯”,這里的東越高僧即靈澈⑩[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三五二,第2138頁。。
(八)韋丹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順宗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為舍人,政事卓然。靈澈與韋丹也應該多有交往。?[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靈澈曾寫過《東林寺酬韋丹刺史》一詩。在詩前靈澈回顧了與韋丹的交往:“韋丹帥洪州時,靈澈居廬山。丹與為忘形之契,篇什唱和,月居四五。丹寄一詩,寓思歸之意,澈答此詩?!雹伲矍澹菖矶ㄇ蟮染帲骸度圃姟?,卷八一〇,第4942頁??梢婌`澈很早就與韋丹相識,并有詩文唱和,友情頗為深厚。
(九)范傳正
根據(jù)《新唐書》的記載,范傳正字西老,舉進士,博學宏詞科及書判登甲科,曾被授集賢殿校書朗、渭南尉歷歙、湖、蘇三州刺史等職位,有殊政。憲宗時不受重用,任光祿卿。②[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第5208頁?!端胃呱畟鳌肪矶庞涊d靈澈與范傳正在元和四年同游皎然的舊院。
(十)盧綸
盧綸,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他與靈澈應也有所交往,他的《酬靈澈上人(一和口號戲贈靈澈上人時奉事入》記載:“軍人奉役本無期,落葉花開總不知。走馬城中頭雪白,若為將面見湯師?!雹郏矍澹菖矶ㄇ蟮染帲骸度圃姟?,卷三七〇,第1704頁。
(十一)呂溫
呂溫,字和叔,河中人,貞元末中進士,再進為左拾遺,元和初年轉(zhuǎn)員外郎,后貶為道州刺史。④[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六二五,第6306頁。他的《張荊州畫贊并序》提及“曹溪沙門靈澈,雖脫離世務,而獨好正直。得其圖像,因以示予。觀而感之,乃作贊曰?!雹荩矍澹荻a等編:《全唐文》,卷六二九,第6350頁。呂溫還作有《戲贈靈澈上人》一詩:“僧家亦有芳春興,自是禪心無滯境。君看池水湛然時,何曾不受花枝影。”⑥[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三七〇,第2263頁。
(十二)張祜
張祜,字承吉,清河張氏望族,以宮詞得名,有“海內(nèi)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張祜曾寫過《寄靈澈上人》一詩:“老僧何處寺,秋夢繞江濱。獨樹月中鶴,孤舟云外人。榮華長指幻,衰病久觀身。應笑無成者,滄洲垂一輪。”⑦[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五一〇,第3167頁。
(十三)竇庠
竇庠(767—828),字胄卿,竇叔向之子,家中還有四位兄弟:竇常、竇牟、竇群、竇鞏,竇氏一老五小俱以詩馳聲當代,曾任登州、澤、信、婺四州刺史。竇庠的五言詩頗有神妙?!度圃姟分械摹队陉D鐘歌送靈澈上人歸越》題下自注曰:“鐘在越靈嘉寺,從天竺飛來”⑧[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二七一,第1653頁。,記載了竇庠寫給靈澈的贈詩。
(十四)熊孺登
熊孺登(806—820),鐘陵(今江西省進賢縣)人,元和年間登進士第,為四川藩鎮(zhèn)從事,與白居易、劉禹錫等關系友好。他曾寫過《贈靈徹上人》一詩:“詩句能生世界春,僧家更有姓湯人。況聞暗憶前朝事,知是修行第幾身。”⑨[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四七六,第2970頁。
(十五)韓泰
韓泰,字胄卿,唐代“二王八司馬事件”的主要人物之一。根據(jù)柳宗元的《韓漳州書報徹上人亡因寄二絕》,靈澈卒后韓泰曾迅速將消息報予柳宗元,可見靈澈與韓泰應頗有交往。
(十六)郭曙
靈澈的《元日觀郭將軍早朝》寫道:“欲曙九街人更多,千條香燭照星河。今朝始見金吾貴,車馬縱橫避玉柯?!雹伲矍澹菖矶ㄇ蟮染帲骸度圃姟?,卷八一〇,第4942頁。郭將軍是郭子儀子郭曙,德宗時曾任高居金吾大將軍之職②[宋]歐陽修、[宋]宋祁撰:《新唐書》,第4661頁。。靈澈與之亦有往來。該詩描寫郭曙上早朝時極具氣勢。
(一)皎然
皎然與靈澈交往甚密,友情非常深厚?!端胃呱畟鳌肪矶拧短坪蓁躺金ㄈ粋鳌分杏涊d,皎然與“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雹郏鬯危葙潓幾骸端胃呱畟鳌?,第728頁。皎然和靈澈的交往時間大概在建中元年、建中二年、貞元六年和貞元八年。皎然有《五言靈澈上人何山寺七賢石詩》《五言妙喜寺高房期靈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七言山居示靈澈上人》《七言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兵后西日溪行》《送靈澈》六首與靈澈相關的詩。靈澈詩大部分散佚,今存十六首,無法得知是否有寫?zhàn)ㄈ坏脑娋洹?/p>
《唐會稽云門寺靈澈傳》中記載了靈澈與皎然的交往:“澈游吳興,與杼山晝師一見為林下之游,互相擊節(jié)?!雹埽鬯危葙潓幾骸端胃呱畟鳌?,第369頁。對于靈澈到達吳興后與皎然的交往,劉禹錫《澈上人文集紀》中也有記載。大歷十二年(777),靈澈在嚴維卒后去吳興,“維卒,乃抵吳興,與長老詩僧皎然游,講藝益至”。⑤[宋]贊寧撰:《宋高僧傳》,第370頁?!短撇抛觽餍9{》對此也有記載:“及維卒,乃抵達吳興,與皎然居何山游講?!雹薷佃骶帲骸短撇抛觽餍9{》,第613頁。
皎然對靈澈舉薦可謂不遺余力,曾將其引薦給當時的名士包佶、李紓、權(quán)德輿等。在《贈包中丞書》一文中,他對靈澈極盡褒揚:“會稽沙門靈澈,年三十有六,知其有文十余年而未識之。此則聞于秘書郎嚴維、隨州劉使君長卿、前殿中皇甫侍御曾史所常稱耳。及上人自浙右來湖上,見存并示制作,觀其風裁,味其情致,不下右手,不傍古人,則向之嚴、劉、黃甫所許。疇金所觀,則三君之言,猶未盡上人之美矣?!雹撸矍澹荻a等編:《全唐文》,卷九一七,第9552頁。皎然寫給權(quán)德輿的《答權(quán)從事德與書》中也多次贊揚了靈澈的詩歌成就和卓爾不群的風范:“因問越僧靈澈古豆盧次方”,“靈澈上人,足下素識,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齊梁以來,詩僧未見其偶。但此子跡冥累遷,心無營營。雖然,至於月下風前,猶未廢是?!雹啵矍澹荻a等編:《全唐文》,卷九一七,第9552頁。也正是借助皎然的力薦,靈澈受到名士的歡迎。靈澈對皎然的情誼非常深厚,皎然去世后,靈澈重游其舊居無限感傷?!端胃呱畟鳌肪矶庞涊d:“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就影堂傷悼彌久,遺題曰:‘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深厚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⑨[宋]贊寧撰:《宋高僧傳》,第370頁。
(二)道虔
道虔的生卒年及相關情況歷史記載不詳。靈澈曾撰有《送道虔上人游方》一詩:“律儀通外學,詩思入玄關,煙景隨緣到,風姿與道閑。貫花留凈室,咒水度空山,誰識浮云意,悠悠天地間。”⑩[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八一〇,第4941頁。根據(jù)詩歌記載,靈澈與僧人道虔多有往來。
(三)靈一
靈一禪師(727-762),揚州人,是大歷年間著名律師、詩僧,寶應元年(762)十月十六日圓寂于杭州龍興寺。靈一“持律甚嚴,以清高為世人所推”①[宋]施宿撰:《嘉泰會稽志》,第6447頁。。《全唐詩》中記載靈一寫給靈澈的《贈靈澈禪師》詩:“禪師來往翠微間,萬里千峰到剡山。何時共到天臺里,身與浮云處處閑?!雹冢矍澹菖矶ㄇ蟮染帲骸度圃姟?,卷八九〇,第4940頁。但靈一禪師在762年去世,而此時靈澈年僅十四歲,剛剛來到剡山云門寺,因此《唐才子傳校箋》記載二人曾經(jīng)約好游覽:“嘗與靈一上人約老天臺,未得遂志”應不屬實。③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620頁。靈一與靈澈兩位詩僧很有可能并無交往。根據(jù)目前的文獻資料,靈澈與方內(nèi)人士的交往是皎然、道虔兩位,但實際情況可能不僅如此。
印度佛教有創(chuàng)作偈頌的深厚文學傳統(tǒng)。佛典傳至漢地后,在印度詩學傳統(tǒng)影響和中國文化的浸潤下,很多僧人創(chuàng)作了偈子、頌、贊、詩等??瞪疁Y開始創(chuàng)作詩文,支遁有贊佛詠懷的詩歌,慧遠有念佛三昧之集。兩晉以后,士大夫、文人與僧團交流增多。至唐代中期詩僧群體真正形成,“世之言詩僧者多出江左”④[唐]劉禹錫著:《劉禹錫集》,第240頁。,形成了江左詩僧群體。靈一、靈澈、皎然、清塞、無可、虛中、齊己、貫休是“喬松于灌莽,野鶴于集群者,共出一時”,⑤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534頁。后還有惟審、護國、文益、可止四五十人。靈一是江左詩僧的開拓者,護國、法振等承襲,及至皎然、靈澈已形成了穩(wěn)定的詩僧群,他們是真正意義上“詩僧”活動的肇始。⑥孫昌武:《中華佛教史·佛教文學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34頁。靈澈無疑是江左詩僧群中的代表人物和開拓者之一。他以“走出去”的姿態(tài)和方式,⑦覃召文先生總結(jié)詩僧與世俗交往有“請近來”和“走出去”兩種方式,前者以支遁、慧遠的聚眾結(jié)社為代表,后者以世俗中心為主,如唐代以后的諸多詩僧。參見覃召文:《禪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第136頁;王秀林:《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第381頁。與文人墨客廣泛酬唱,與文化領袖往來密切,其交往的士大夫多是高門權(quán)貴。靈澈與之交往的士大夫中很多人曾在江左任職,親近、信仰、支持佛教。靈澈在士大夫圈中受到認可和歡迎,客觀上促進了江左詩僧群體的發(fā)展和形成。
(王麗娜,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博士后)
Ling Che’s Relationship W ith O ther Scholars
Wang Lina
LingChe isa famouspoetmonk in themid-Tangdynasty.He is literarily talented,enjoyingequal fame as Jiao Ran and Dao Biao.He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iu Yuxi,Yan Wei,Quan Deyu,Liu Zongyuan and other famous scholars in themid-Tang dynasty.Healsohad profound friendshipwith Jiaoran and DaoQian.H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monk's poems through their literaryactivities.
Ling Che;Monk Poet;Liu Yuxi;Jiao 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