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華
詩味雋永意象蘊藉——姚泉名傳統(tǒng)格律詩詞閱讀札記
黃自華
晚唐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曾借用戴容州 (叔倫)的話來表述:“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边@種由現(xiàn)實中的“藍田良玉”在日光照射之下所蒸發(fā)出來的紫“煙”,則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虛象幻景。以此喻詩美境界,一語道破了天機。清人錢泳則認為:“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履園叢話》)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中的“似花還似非花”的那種處于“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便是詩美的某種不即不離境界。湊巧的是,佛家對詩詞的美學(xué)境界也有同樣的期待。佛家所謂不即不離,是相非相,只于牝牡驪黃之外,約略寫其風韻。也就是要求審美距離適中,既不遠又不近,恰到好處。譬若“霧里觀花”、“水中望月”,站在“適中的距離”,朦朧中隱約看得見花,恍惚中依稀望得見月,迷茫中依稀望得見林。這其實是某種創(chuàng)造美學(xué)和鑒賞美學(xué)中的“審美期待”心理機制在起作用,而通過這種“審美期待”便會創(chuàng)造出某種“機趣所之,生發(fā)無窮”的“審美空間”來。
姚泉名有一首絕句《蔡甸嵩陽寺》:“山藏古剎秀如屏,一段晨鐘云也聽。半日偷閑學(xué)僧坐,松風洗得滿頭青?!本褪且黄詫崒懱摚l(fā)無窮,情景相生,朦朧空靈,新鮮美妙,能夠讓人引發(fā)殊多聯(lián)想的作品,是一首虛實結(jié)合得很好的詩。所謂“實”,是詩中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捉摸到的部分;所謂“虛”則是指詩中所表現(xiàn)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識之中的部分。換言之,就方法而言,詳細為實,簡略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就對象而言,景為實,情為虛;眼見為實,想象為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過去和將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傳統(tǒng)格律詩詞中,比較常見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是體物托喻,比附象征。詠物詩詞,不止于即物吟詠,更多是體物明志,別有懷抱。姚泉名的即景詩,也有不少是移情于物,托物明志,融“我”入物,化物為“我”,物“我”渾融,形神化一的藝術(shù)佳作。如“秋山入夜色全無,卻把樓燈潑滿湖。猶記來時峰轉(zhuǎn)處,溪聲醉得數(shù)楓朱?!保ā端廾芳t山》)開篇搖曳入題,“秋山入夜色全無”接著“樓燈潑滿湖”衍生出滿湖秋色的意象,最末一句“溪聲醉得數(shù)楓朱”更是神來之筆。全詩人與景、物與情,在不即不離之間,詠物而不滯于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首詩從“離形得似”到“境生象外”,從而使詩人在客體中關(guān)照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充分體現(xiàn)了“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對象化”的審美原則。
一首好詩的意境,大都是“欲露還藏”的。所謂“欲露還藏”,實際上是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若從詩學(xué)的創(chuàng)造美學(xué)與鑒賞美學(xué)雙向關(guān)照來審視,創(chuàng)作者總是像躲迷藏那樣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地把“象外象”巧妙地安放在“象內(nèi)象”中的某個隱秘之處,讓它和鑒賞者保持適當?shù)摹熬嚯x”。鑒賞者則又像去捉迷藏那樣,從“象內(nèi)象”中所流露出的若干蛛絲馬跡的暗示與誘導(dǎo)中,發(fā)現(xiàn)隱秘,找到突破口,從而三回九轉(zhuǎn)、曲徑通幽地發(fā)現(xiàn)所要尋覓的目標。而當鑒賞者一旦發(fā)現(xiàn)了所要尋覓的目標,則如登高回望,豁然開朗,從而獲得了難以言狀的審美愉悅,也就從“象外象”里體悟出其“味外味”了。在姚泉名的部分古典詩詞中,同樣也有“欲露還藏”的詩詞,如《水調(diào)歌頭·游知音故里蔡甸》:“寒雨一朝霽,煦日九真新。山南山北風色,草樹已知春。解得鳴鶯數(shù)闋,醉了流泉幾疊,石徑野游身。蔡甸河山好,款待五湖賓。滄江畔,連嶂里,有知音。瑤琴一撫心折,佳處共欣欣。何事絕弦揮淚,莫若調(diào)絲弄管,肯信子期存。細看眼前客,都是動心人?!痹娙藢で笾舻钠谂坞[若可見,但又不直接外露,而是通過“流泉”、“瑤琴”等景物引發(fā)逐步呈現(xiàn)。
傳統(tǒng)格律詩詞中的所謂曲與直,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扒笔峭袂睿爸薄笔侵甭拭髁?。一般來說,詩人心情平靜時,喜歡含蓄委婉;感情激動時,便直吐為快。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復(fù)雜變化的,因而在作品中總是兼用曲與直兩種手法來表情達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補,妙合其心。姚泉名的《自遣》:“小街樓屋豈離群,鄰舍炊聲日日聞。膝懶功名如大隱,頰沾緋紫是微醺。家風有律何須我,國事無言且任君??戳T梅花還看菊,菊殘梅落看浮云?!本褪沁\用的以曲為主,曲直兼用,詠物抒懷的藝術(shù)手法。他寫“小街樓屋豈離群”、“膝懶功名如大隱”,曲折隱秘地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迷茫。顯然,曲折與直率的運用,與詩人的心境密切相關(guān),確實耐人尋味。
詩是語言凝煉的藝術(shù),又是詩人抒情言志的形象載體。詩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凝煉精警、含蓄蘊藉、詩味雋永昵?我以為,詩人必須先從藝術(shù)構(gòu)思和思想內(nèi)容入手,而后在立意選題、謀篇布局以及修辭諸方面運筆,從“煉”字上殫精竭慮,狠下工夫。不論傳統(tǒng)格律詩詞還是自由體新詩,它們都是詩人使用漢語言一個個單字經(jīng)過藝術(shù)拼湊和精心安排,而后組合成詞、配搭成句、編織成篇的心血結(jié)晶。所以說字、詞、句是構(gòu)造詩詞的主要藝術(shù)手段和第一語言要素。寫古典格律詩詞,首先要深思熟慮,如何妙用“漢字聯(lián)組”,其中特別要刻意研求形容詞、動詞、副詞的錘煉。
在傳統(tǒng)格律詩詞創(chuàng)作實踐中,姚泉名對前人關(guān)于詩詞煉字的道理,不僅領(lǐng)會到了其精髓,而且也運用得出神入化。他的《黃陂山行》:“坐看村頭流水去,青山簇簇抱云來。”萬物靜觀,青山抱云,意象獨特,意境幽遠。詩中“抱”字,平中見奇,煉字極妙。而“先月亭前午日閑,蟬聲起伏碧濤間。柳絲篦凈南風好,隔岸湖煙捧出山”(《先月亭》)中的“捧”字,也是噴珠吐玉、綴采鏤金,堪稱“詩眼”的精粹好字。煉字不僅要宏觀地對整首詩的語言進行千錘百煉,力爭做到“句中無余字,篇中無長語”,而且還要微觀地錘煉出“言簡意賅”、“語近情遙”(姜夔《白石道人詩說》),含有“詩眼”的警句佳章。詩人詩論家們對于煉字所提的這些看法,積累了無數(shù)詩人多年加工提煉詩歌語言的規(guī)律性經(jīng)驗,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雖說他們提法不一,各有側(cè)重,但總的都是為詩貴語言高度精粹凝煉,含蓄蘊藉,富有形象性、包容性、獨創(chuàng)性和節(jié)奏鮮明、聲韻諧美的音樂性等特點的展示所作的理論概括和實踐總結(jié)。
姚泉名在古典格律詩詞創(chuàng)作中,沒有忘記古人的教誨,所以他也特別注意煉句。你看他的詩句“白云不管傷心事,漫逐清溪繞野村”(《龍眠山覓張英墓址有作》),句法婉曲不直致,藻艷不枯瘁,溜亮不艱澀,輕俊不重滯;“粉壁生苔店名淡,石街過雨轍痕深”(《游孔城老街》),溫雅而不激烈,細膩而不粗率,芳潤而不噍殺,篇中工到,氣韻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又如“一園嘉樹來春蝶,半畝清池候曉星”(《謁張居正墓》),自然而不生澀,意常則造語新巧,語常則倒換新奇,煉字煉句,均能避俗去粗、精擇活煉,求新求雅。再看《西山武昌樓》:“楚天云鎖武昌樓,倚藉山形瞰鄂州。兩岸人煙依故壘,一江風浪散輕鷗。中原氣象塵埃落,大帝宮臺樹色浮。戰(zhàn)伐當年爭勝地,只今突兀慰閑游?!毙虏刹欢惛?,擺脫而不堆垛。古代詩論云:“我本生曲,而使人歌之,容易上口,言音調(diào)也。一調(diào)之中,句句琢煉,毋令有敗筆語,毋令有欺噪音,積以成章,無遺恨矣?!碑斎唬绻晃兜裾伦辆?,刻意追求新巧,往往意逆情悖,使得詩句“外腴中枯”,倒反而索然寡味了。
煉意更為歷代詩家與詩論所強調(diào)。武漢詩人王文英先生說:“意,就是指詩人對生活的新穎、深刻、獨到的發(fā)現(xiàn)、理解與評價,創(chuàng)作中通過巧妙的構(gòu)思和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情志。換句話說,意就是詩詞作品中的主題思想,亦即詩人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道德修養(yǎng)、政治傾向、生活態(tài)度和藝術(shù)情趣的集中反映,也是詩人對生活萬象濃縮、提煉、熔鑄并使其高度升華的結(jié)晶。”姚泉名的傳統(tǒng)格律詩詞如《臨江仙·游麻城致美人劍犁園耕夫楓葉流丹諸友》:“豈任春工隨意去,吟鞭東指麻城。碧山無數(shù)笑盈盈,偕君橋外立,舉水照人清。見說龜峰花最好,登臨恰未蘇醒。追春到此算吾贏:危巔云拭汗,春落半山亭?!睂戀p杜鵑為逢花時,陳字見新、樸字見色,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詩意詩境。又如《賀新郎·與邾城詩友漲渡湖濕地觀鳥》上闋:“水色澄如璧,漾鱗文,東風尚淺,漫吹新荻。莎草中分芳堤路,數(shù)騎游離郭邑。指顧處、春泥阪隰。叢樹森森如堡砦,恁多情為爾朝夕惕。吾恐惹,避秦客?!边@首詞寫的是極其常見的春景,但由于詩人對春的觀察細膩,感受獨異,因此筆下的春才會與眾不同。此詞由于凝練精警、含蓄蘊藉,也便開拓了別出心裁的詩意。
辭采美、意境美是詩詞審美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學(xué)批評家陸機在《文賦》中指出:“詩緣情而綺靡”,“其遣方也貴妍”。“綺靡”、“貴妍”,即言詩歌語言的辭采華美。劉勰也提出“自然會妙”和“潤色取美”(《文心雕龍·隱秀》)是辭采美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辭采美具有表情達意和創(chuàng)造形象畫面的功能,是詩詞形式美的重要方面,具體表現(xiàn)在雙聲、疊字、比喻、夸張、對偶、襯托、互文、用典等修辭方法上,以及煉字、鍛句和煉“詩眼”等藝術(shù)要求方面。古今詩詞名家都十分注重作品的辭采美、意境美。從姚泉名的古典格律詩詞作品中,我們也能很明顯地看到他學(xué)習(xí)古今詩詞名家認真煉句造意,化平凡為神奇的創(chuàng)作精神,以及善于運用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shù)來表達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和新穎的構(gòu)思的努力。
有人說:“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余秋雨語)又有人說:中國與英美相比,就文學(xué)作品來說,都善于感傷。但情況有所不同,中國多懷古與別離的感傷。西方因歷史、地理情況不同,這兩種感傷較少。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遺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引發(fā)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懷古詠史由于多寫古人往事,內(nèi)容與思想大都比較沉重,感情基調(diào)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中國古詩里的“以史為鑒”,除了一部分可以列為通常理解的政治層面的歷史教訓(xùn),其詠史的立場是基于國家群體意識;更多的詠史懷古是將歷史“性情化”,個性化,讓歷史為“個人的文化生存”效力。所謂“個人的文化生存”,這里是指依據(jù)歷史所能發(fā)展出來的“人性”和“人文”成就來為自己爭取像“人”一樣去生存的尊嚴和方式。
姚泉名的懷古詠史詩《諸葛城》:“古城湮沒棘蒿間,徑識村翁始睹顏。字漫碑殘蚯蚓跡,墟空水打鷺鷥?yōu)场>懿苡胁邿?,扶漢無功入散關(guān)。諸葛晚年難到此,風云不覆舊時山?!痹娋淠仄噙h。作者身臨古地,追思古人,遙念諸葛亮一生,為他的業(yè)績和精神所感動。詩人敬佩諸葛亮“拒曹有策燒江火”情系匡復(fù)漢室的偉大理想,嘆惜“扶漢無功入散關(guān)”最后未捷先死的悲劇命運,對諸葛亮傳奇性的生命歷程,充滿了哀思與痛惜之情。在蒼茫的歷史面前,詩人祭吊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悲悼了諸葛亮生命的坎坷,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意和世事變遷的悵惘之情,其情韻豐蘊、意義深遠。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詩人并不滿足于“鋪陳終始”,而特別注意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使之與讀者直接發(fā)生心靈的碰撞,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和震撼。在七律《謁黃興墓》中,“埋骨家山最秀林,元戎靜下不平吟。吳鉤帶血十年敗,漢土歸宗百世欽。石冢無塵碑似劍,香楓有意葉如心。英雄幾輩共君幸,萬死猶能展宿襟。”詩人詠懷古跡時,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詩中,如水乳交融,渾然無跡。詩人謁黃興墓時并非隔岸觀火,或作壁上觀,而是身臨其境,“英雄幾輩共君幸,萬死猶能展宿襟”,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蘊分外深邃,情意特別真摯,余韻尤其深長,令人讀之唏噓嘆惋。
“古道迢迢伴古丘,可憐陵樹也無頭。殘碑細辨龍鱗動,寶像深含鳳眼愁。華夏功名在江漢,乾坤忠義到春秋。重云欲雨神祠暗,護燭閑僧坐似囚?!保ā懂旉栔]關(guān)陵》)詩人瞻仰憑吊古跡,感慨歲月滄海桑田,喟嘆人生萬古悲風。文短意長、含蓄蘊藉,令人回味無窮?!扒嗌揭凶o午亭村,斗筑居前流水存。人家宅老風知徑,宰相庭深燕識門。筆獲天心勛德著,名連國典古今尊。宗臣未作浮云散,袞袞諸公哪有痕?”(《山西皇城相府懷古》)全詩開篇寫景,篇末抒情,寄寓作者的傷心痛惜之情,興廢、盛衰之慨。末尾二句短小精悍,極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會的本質(zhì),充分呈現(xiàn)了詩人的歷史理性,概括出了歷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規(guī)律,表達了詩人的一種悵惘郁悶的心情。這首詩內(nèi)涵豐富,感情悲憤,精辟警策,并留有充分想象發(fā)揮的空間,引發(fā)讀者的思考。我們再看另一首詩《過青島康有為故居》:“紅瓦黃墻海畔樓,楚人偶過不知游。萬言誰讀公車憤,百日何堪先帝愁。廟策天時難馭國,書生手段易拋頭。暮年幸有隱棲處,解慍軒中憶五洲?!边@首懷古之作則抒發(fā)的是書生愛國、義氣抒憤、難以成事的惋惜之情,也是詩人對“百日變法”,中國知識分子勇敢走上歷史舞臺的深切同情。在這首詩中,詩人對康有為的形象評價適中,對“百日變法”的功過褒貶有度,字里行間蘊涵著濃郁的歷史滄桑感。全詩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如濯,懷古、論史渾然一體,形象感人,意義深邃,今人讀之,掩卷喟嘆。
詩人是自然之子,最接近那冥冥之中的神奇造化。美麗的山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詩人內(nèi)在的思想和情感相感染、相融合、相碰撞,往往會產(chǎn)生詩情,迸發(fā)靈感的火花?!睹娦颉返溃骸霸娬撸局?。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睂τ谧鎳纳缴剿?、一草一木,詩人沉迷其中,陶醉其中,創(chuàng)作出涓涓詩歌之流。綿長的歷史,悠遠的文化無疑給姚泉名的古典格律詩詞注入了一種別樣的情趣,給他的心靈以不斷的洗禮,于是感之于心,凝之于詩,真情流露,躍然紙上??傮w來說,姚泉名的詩歌,語言質(zhì)樸自然,明白曉暢,不事雕飾,返璞歸真,但是細細品味,卻特別傳神,令人不忍釋卷。尤其他的很多懷古詠史詩詞,語言精練,意境深遠,韻味深長,融詩詞格律的完整性、抒情性、哲理性為一體,都可圈可點。
(作者系《當代老年》責任編輯)
責任編輯:朱佩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