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墨子號”。這意味著我國在“量子物理”這個可以打開人類未來“新世界大門”的尖端學科中站到最前沿,美國《華爾街日報》稱:量子衛(wèi)星將讓中國在防御黑客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提到有著劃時代意義的“墨子號”,就必須要提到這個量子衛(wèi)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
1970年,潘建偉出生在浙江東陽,從小父母重視對他興趣的培養(yǎng),從不限制他做什么。在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仍和兒時一樣,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崇拜愛因斯坦,喜歡讀《愛因斯坦文集》,“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讓我堅定了研究物理的決心。讓我感覺從簡單的事實后面可以找到一個規(guī)律,現(xiàn)在、將來不會變”。那時起,他開始學習量子力學,一學就是20多年。在奧地利第一次見到博士導師時,導師問他“你的夢想是什么”,他脫口而出:“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6/11/25/zwkc201632zwkc20163203-1-l.jpg" style="width: 650px;">
1997年,27歲的潘建偉在導師的領(lǐng)導下,作為第二作者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lǐng)域的開山之作,《科學》雜志將其列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1999年,博士畢業(yè)準備回國的潘建偉發(fā)現(xiàn),量子信息研究在國內(nèi)是一片空白,不僅不被承認,甚至被認為是偽科學,他根本無法申請到科研經(jīng)費。就在這時,他早前發(fā)表的那篇論文入選《自然》雜志 “百年物理學21篇經(jīng)典論文”,一同入選的,還有“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重大成果。消息傳到國內(nèi),引起轟動,潘建偉提交的科研項目申請終于獲得了批準。
如今,潘建偉的團隊被叫作“夢之隊”,成員都是中國最頂尖的物理學家。2016年,潘建偉團隊榮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中國自然科學領(lǐng)域最高獎,只有最頂級的科學家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等人曾經(jīng)拿到過。
在一次演講中,潘建偉提到了對科學的好奇,提到了中國為什么拿不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講了兩個小故事:一次他在阿爾卑斯山大峽谷遇到一個80多歲、滿頭白發(fā)的老太太,坐在輪椅上,問他是干什么的。他說是做量子物理的。沒想到,老太太說:我讀過你在《自然》雜志發(fā)表的那篇文章。還有一次,他在海德堡大學做手術(shù),醒來后,護士問: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研究跟時空穿越類似的東西???你能不能給我講講?這就是普普通通的歐洲人對物理學的好奇。在國內(nèi),他也做科普演講,他嘗試用最生動的方法講量子物理,下面的學生卻說:老師,我很認真聽了,但是聽不懂。然后,學生就去拍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戲了。
我們國家為什么沒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原因或許就在其中:對科學沒有真正的好奇,怎么出得了諾貝爾獎大師呢?這也是為什么對于中國人來說潘建偉如此珍貴。
熱議銳評:正是保持著對事業(yè)的初心和對自然的最初好奇,潘建偉才得以成為中國最好的量子物理學家。而對你我這樣平凡的中國人來說,我們所缺的正是在日復一日應試教育的課堂上,被磨滅掉的對物理學的最初的好奇,以及對科學、對自然的好奇。
素材運用:堅定理想;保持初心;珍惜好奇心;對科學的探索;對未知的渴望;偉大的科學家……
(資料來源:新浪網(wǎng)、《環(huán)球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