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莉,劉富華
(1.吉林大學 文學院,長春 130012;2.長春師范大學 外語學院,長春 130032)
?
語言學研究
副詞“卻”的語義性質
王麗莉,劉富華
(1.吉林大學 文學院,長春 130012;2.長春師范大學 外語學院,長春 130032)
不管是非轉折語境還是轉折語境,“卻”都表示意外的心情。在非轉折語境中表示突然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對某一命題的主觀評價,而在轉折語境中表示事實違反了前文語境引發(fā)的心理期待。從語料庫檢索數(shù)量來看,只有40%的“卻”譯成了轉折句,說明“卻”不是轉折副詞。在轉折語境中,根據(jù)違反心理期待和轉折程度的大小,“卻”在日語中被譯成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其中譯成意外感情色彩較弱的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的數(shù)量最多,占有標轉折句的69%,譯成意外感情色彩強的轉折接續(xù)助詞「のに/但是……卻」的數(shù)量僅占有標轉折句的15%。另外“卻”要想譯成「のに/但是……卻」,還需要有其他表達意外、不滿心情的語句,說明“卻”表達意外心情的程度不是很強。
副詞;轉折;卻
漢語轉折復句的最大特點是幾個關聯(lián)詞語可以共同出現(xiàn)在一個句子中。如:
(1)盡管他是維嘉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但維嘉那派紅衛(wèi)兵卻仍然沒有因此而放寬條件吸收他。(《輪椅上的夢》)
例(1)中使用了“盡管”、“但”和“卻”三個關聯(lián)詞語。既然使用三個關聯(lián)詞語,那么意義就會有所分工。一般認為前一分句的“盡管”表示讓步,這點沒有爭議。最關鍵是后一分句出現(xiàn)兩個關聯(lián)詞語,“但”表示轉折,那么“卻”表示什么。目前漢語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卻”是轉折副詞,如邢福義[1]、楊月蓉[2]、張斌[3]等。邢福義認為“‘卻’重在從意義上表明轉折點,‘但是’之類重在對前后分句劃出轉折界限”。另一種觀點認為“卻”是評注性副詞,如張誼生認為“‘卻’是評注性副詞,是句內成分,轄域是某一個命題,‘卻’表示言者對這一命題的主觀態(tài)度,其具體內容是‘出乎言者意料’”[4]。筆者通過漢日對照語料庫檢索發(fā)現(xiàn),不和“雖然”“但是”等讓步轉折關聯(lián)詞語搭配而單獨使用的“卻”在日語譯文中僅有40%譯成了轉折復句,近60%沒有譯成轉折句。上述兩種觀點很難解釋這一現(xiàn)象,因此本文利用北京日研中心(2003)的中日對照語料庫從漢日對照角度研究“卻”的語義性質。為了明確“卻”的性質,只調查單獨使用的“卻”,不包括“雖……卻”“但……卻”等復合形式。
通過中日對照語料庫檢索“卻”的句子可以得到表1。
表1 日語譯文中“卻”對應的譯詞
從表1可以看出,“卻”可以用在轉折句和非轉折句中,其中譯成無標句和非轉折句最多,占57.7%,其次是譯成有標轉折句,因此本文分成非轉折語境和轉折語境研究“卻”的語義性質。
(一)非轉折語境語義
(2)“完了,完了!”周氏臉色慘白地站起來,用顫抖的聲音說,她打算往自己的房間走去。她正要揭門簾,卻遇著鳴鳳從里面跑出來,幾乎把她撞倒在地上。(《家》)
非轉折語境語義表示突然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例(2)中周氏打算往自己的房間走去,正要揭門簾的時候,鳴鳳突然從里面跑出來。也就是說,鳴鳳從里面跑出來是突然發(fā)生的事情,周氏完全沒有預料到。這種語義就是張誼生所說的對某一命題的主觀態(tài)度,是評注性副詞。
(二)轉折語境語義
根據(jù)前后分句的語義關系分成4種情況:
1.連貫轉折句。是指同一主體在連續(xù)發(fā)生的事件中,完成了前一事件,但按常理應該發(fā)生的后一事件并沒有發(fā)生。
(3)他從懷里掏出手帕,卻不去揩眼睛,讓眼淚沿著面頰流下來。(《家》)
(4)高大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敢相信會有這么奇妙的事情,話到嗓子眼,卻說不出來。(《金光大道》)
(5)妹妹裹著雨、帶著風一頭闖進屋里,猛地把門關緊,卻沒有過來。在閃電中,我看見她緊緊倚在門上,全身都在滴著水,頭發(fā)也濕淋淋地貼在額頭上,她的臉上現(xiàn)出一副從未有過的驚恐萬狀的表情。(《輪椅上的夢》)
例(3)按照一般推論,人們流眼淚時掏出手帕,然后擦眼淚,但事實和一般推論相反,他掏出手帕而沒有揩眼淚。日語沒有譯成轉折句,而是使用了順接的保持原來狀態(tài)的「まま」。例(4)話到嗓子眼,應該說出來,但事實沒有說出話來,日語譯文使用了無標句。例(5)按照一般推論從外面回來,關上門,然后進到屋里來。但事實和一般推論相反,妹妹關上門,沒有進來,日語譯文翻譯成了轉折句,使用了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連貫轉折句的日語譯文可以使用順接句、無標句和有標轉折句的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
2.累積性對照句。是指現(xiàn)實世界中同類事物的不同個體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面在時間、場所、狀況等方面的相互對立。
(6)過了一會兒琴和她的母親也走出去了。覺新把她們送到事務所門口,覺民和覺慧卻一直送到商業(yè)場后門,看見她們母女坐上了轎子,才回到事務所去。(《家》)
(7)倪藻和趙微土步履輕輕地走出了意大利餐館,涂滿口紅的金發(fā)出納員向他們說謝謝、再見,趙微土回答了,倪藻卻因為浸沉在自己的心緒里,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活動變人形》)
(8)我走的時候也沒有問問她還愿意不愿意替我保管,就自己拿回來了,這愛情的信物!我的感情為什么這么粗疏呢?連憾憾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而我卻沒有想到。我糊涂了!(《人啊人》)
例(6)按照一般推論,作為大哥的覺新把她們母女送到事務所門口,二弟、三弟也應該送到事務所門口,但事實和一般推論相反,覺民和覺慧一直送到商業(yè)場后門,日語譯文中使用了無標句。例(7)是對待出納員態(tài)度的對比,根據(jù)一般常識,別人對你說了“謝謝,再見”,你也應該回復,趙微土回答了,而倪藻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日語譯文譯成了轉折句,使用了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例(8)是對比憾憾和我保管愛情信物的態(tài)度,連作為旁觀者的憾憾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作為當事人的我更應該重視,結果我并沒有想到。日語譯文譯成了轉折句,使用了轉折接續(xù)助詞「のに/但是……卻」。累積性對照句的日語譯文可以使用無標句、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和「のに/但是……卻」。
3.實證性對照句。是指心理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對比,包括事理與事實、打算與事實、猜想與實際、期望與現(xiàn)實的對照。
(9)在我去新疆前夕我本想向你告別的,你卻復信說,還是不見面的好。(《活動變人形》)
(10)從上?;貋?,第一件事就是來找譚靜。這次去考舞蹈學校,碰到多少新鮮事??!再說姑媽還送給她一雙漂亮的新舞鞋。這一切她都想讓譚靜第一個知道,想同她一起分享這快樂。沒想到譚靜卻在興頭上潑冷水,搬出一個不相干的女孩子插在她們中間,這太讓人掃興了!(《輪椅上的夢》)
例(9)和(10)的前一分句都使用了“想”,表示心理愿望和現(xiàn)實的對比。日語譯文不能使用無標句,只能譯成轉折句,使用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和「のに/但是……卻」。
4.反因果句。是指違反因果推論的句子,即“因為p所以q,而結果是非q”。
(11)淑華今年不過十四歲,卻也裝出大人的樣子來責罵婢女,而且態(tài)度很自然。(《家》)
(12)凜冽的寒風從車窗的縫隙擠進來,我穿著厚厚的棉衣,卻還是冷得微微發(fā)抖。我的心也凍得緊縮著。(《輪椅上的夢》)
例(11)使用“不過”限定14歲,說明年齡之小,按照一般推論這么小的女孩不應該責罵婢女,但事實和一般推論相反,淑華裝出大人的樣子責罵婢女,而且態(tài)度很自然。日語譯文使用了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例(12)使用“厚厚的”修飾棉衣,按照一般推論,穿著厚厚的棉衣一定不會冷,但事實卻冷得發(fā)抖。日語譯文中使用了轉折接續(xù)助詞「のに/但是……卻」。在反因果轉折語境中,日語只能譯成轉折句,使用轉折接續(xù)助詞「が」和「のに/但是……卻」。
“卻”在轉折語境中,可以使用在連貫轉折句、累積性對照句、實證性對照句和反因果句中,但不管哪種情況,實質內容都是相同的,都是和一般推論相反,表示意外心情?!皡s”的功能是將一般推論和現(xiàn)實連接起來的副詞。
“卻”的使用語境總結如下:
表2 不同語境中“卻”所對應的日語譯詞
從表2可以看出,“卻”可以使用在非轉折語境和轉折語境中。非轉折語境中表示“突然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對某一命題的主觀評價,這種語義在日語中不能翻譯成有標轉折句。很多學者在說明“但”和“卻”不能兼容時,指的也是這種意義。如劉云、李晉霞認為“純粹的主觀評價語境,指語境只具有主觀評價義,而不具有轉折義。這時,只能用‘卻’不能用‘但是’”[5]。轉折語境中,實證性對照句和反因果句在日語中都只能譯成有標轉折句,說明是典型的轉折語境。累積性對照句既可以使用無標句,也可以使用有標的轉折句,是轉折復句和并列復句的過渡。連貫轉折句能譯成非轉折句、無標句和有標轉折句的「が/但是」,不能譯成「のに/但是……卻」,說明轉折語境的典型程度相對較弱。轉折語境中的“卻”根據(jù)轉折程度的不同,可以譯成無標句。另外從表1可以看出非轉折句和無標句占總數(shù)量的57.7%,說明“卻”不是轉折副詞,轉折語義由語境承擔,“卻”只是表示和一般推論相反,表達意外心情。也就是說,不管是非轉折語境還是轉折語境,“卻”的語義實質都是表達意外心情。非轉折語境中,是對某一命題的主觀評價,轉折語境是現(xiàn)實違反了前文語境引發(fā)的一般推論。
呂叔湘認為“凡是上下兩事不諧和的,即所謂句意背戾的,都屬于轉折句。所說不諧和或背戾,多半是因為甲事在我們心中引起一種預期,而乙事卻軼出這個預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貫的,其間有一轉折”[6]。轉折是指跌出了人們的心理預期,和背離心理預期和違反心理期待的程度有關。
(一)轉折的強度
在條件結果的推理中,坂原茂引入了層級概念,“我們不僅要考慮某個條件對某個事件是否是必要條件,而且還要考慮這個條件是否容易引起預期結果,也就是說是有利條件,還是不利條件。因此有多個必要條件引起某種結果的事件中,這些條件根據(jù)引發(fā)某種結果的強弱產生了層級”[7]。家田章子進一步指出“不僅是條件句的條件分句,結果分句也存在層級。因為除了只能是是或非的二值取值外,事物或狀態(tài)都存在程度的差別”[8]。如在學習的認真程度和取得好成績的推論中。
條件 結果
非常認真學習 ———— 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認真學習 ———— 取得了中等的成績 |
不太認真學習 ———— 取得了不太好的成績 |
非常不認真學習 ———— 取得了非常差的成績↓
按照人們的一般推論,非常認真學習,應該取得非常好的成績。如果非常認真學習,而只取得了中等成績,違背了人們的一般推論,構成了轉折。如果非常認真學習,而取得了非常差的成績,前后層級反差大,不僅構成了轉折,而且轉折程度強。王維賢從前后分句共存的可能性上,將轉折的邏輯語義關系概括為A→M1~B,即“如果A,那么較大可能非B”[9]。也就是說,前后層級反差越大,共存的可能性越小,轉折程度越強。轉折程度強,大大背離了人們的一般推論,受話人自然會產生為什么會這樣的疑問。說話人為了說明受話人的這種疑問,往往在后文解釋產生這種反差的原因。反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后續(xù)文是否有說明轉折原因的語句,判斷“卻”所在語境的轉折程度。
(二)反心理期待的推論
西川早苗研究反因果轉折接續(xù)助詞「のに/但是……卻」時發(fā)現(xiàn)有很多句子無法用“如果P,則可以推出Q”的前提進行解釋。如:
(13)他追求的女朋友打來電話時,同居的女性接起了電話。
「初めて家に電話がかかってきたのに、出たのはアンタだ?!埂亥恁螗啸埂?/p>
譯文:第一次給家里打來電話,接電話的卻是你。
于是在原來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增加了說話人主觀的α(愿望、預想、理所當然的想法)。即:
S1のにS2: P時,是~Q[10]
這樣(13)的前提變成了:
前提:初めて家に電話がかかってきたならば、アンタが出ないことを希望する(願望)
譯文:如果第一次給家里打來電話,那么希望你不接電話(愿望)
從西川早苗的研究可以看出說話人主觀的心理期待是轉折推論的重要因素。心理期待是指發(fā)生了某一條件,說話人期待發(fā)生該條件推論的結果,或認為理所應當發(fā)生推論的結果。如果違反心理期待時,人們便會產生意外心情。前后分句層級反差越大,違反心理期待越強,表示意外的心情也越強烈,同時常常伴隨遺憾、不滿的心情?!皡s”在轉折語境中表示的意外心情實質是違背了說話人的心理期待。
“卻”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譯成了無標句、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和「のに/但是……卻」,那么區(qū)分條件是什么?通過區(qū)分條件反過來又能看出漢語“卻”具有怎樣的特點。
(一)有標轉折句「が/但是」的使用條件
有標轉折句「が/但是」和無標句的區(qū)分主要出現(xiàn)在連貫轉折句和累積性對照句中。
例(4)(5)是連貫轉折句。例(4),一般是話到嗓子眼接著說出話來,但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會出現(xiàn)話到嗓子眼說不出話的情況,因此轉折程度不是很強,不用說明原因,人們也可以理解,使用了無標句。例(5),一般推論是從外面回來,關上門,然后進到屋里來。前一分句分別使用了“一頭闖進”“猛地”增強了動作的連續(xù)性和緊張感,接下來的應該是快速進屋,但事實沒有進屋,超出了讀者的心理預期。后續(xù)文“她的臉上現(xiàn)出一副從未有過的驚恐萬狀的表情”解釋了沒有進到屋里來的原因,該句使用了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
例(6)(7)是累積性對照句。例(6),按照一般推論,哥哥覺新將琴母女送到事務所門口,弟弟覺民和覺慧也應該送到事務所門口。但根據(jù)文章語境,弟弟覺民和琴關系親密,將琴送出很遠,不用解釋,也可以理解,使用了無標句。例(7),對于出納員說的謝謝、再見,趙微土回答了,而倪藻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產生這種不同態(tài)度的原因是倪藻浸沉在自己的思緒里,句中使用了原因標記詞“因為”對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說明,使用了有標轉折句「が/但是」。不過在現(xiàn)實語境中很多情況下是不使用原因標記詞的。
(14)他沒有原諒鴉片,沒有原諒表哥,卻原諒了自己的母親。他的一場病使母親老了十年,只有自己一根獨苗、一個遺腹子的中道喪夫的母親呀!她的衰老和她的眼淚使倪吾誠肝腸寸斷……(《活動變人形》)
例(14)對比了倪吾誠原諒的對象。按照一般常識倪吾誠飽受鴉片之苦,他沒有原諒鴉片、表哥,也不應該原諒自己的母親,但事實上他原諒了母親。因為他的一場病使母親老了十年,他是中道喪夫的母親的一根獨苗、一個遺腹子,后續(xù)句是對前面對照結果的說明。
當違反心理期待的程度不強時,主要依據(jù)轉折程度選擇日語譯詞,后續(xù)句有轉折結果的原因時,說明轉折程度大,多翻譯成有標轉折句「が/但是」;后續(xù)文沒有解釋原因時,說明轉折程度不大,根據(jù)一般常識人們也能理解,日語多使用無標句。
(二)有標轉折句「のに/但是…卻」的使用條件
有標轉折句「のに/但是……卻」主要使用在累積性對照句,實證性對照句和反因果句中。例(8)是累積性對照句?!斑B……都”是一個焦點成分,王燦龍認為“其功能將該話題突顯為與話題相關的事物組成的集合中的極端個體”[11]。也就是說,使用“連……都”將“我”和“憾憾”進行了排序。我比憾憾應該更重視這個問題,但事實上,我卻沒有重視,同時伴有“我的感情為什么這么粗疏呢?”“我糊涂了!”這種表達后悔、遺憾心情的語句。例(10)是實證性對照句,前一分句“這一切都”表現(xiàn)了自己興奮的事情之多,“讓譚靜第一個知道”表現(xiàn)了與譚靜的親密關系,與她分享的強烈愿望。但事實大大出乎了說話人的意料,說話人使用“沒想到”和“卻”表達了意外的心情,同時使用“這太讓人掃興了!”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例(12)是反因果句,使用了“厚厚的”修飾棉衣,穿著厚厚的棉衣應該一定不會冷,但事實卻冷得發(fā)抖。文中使用了“卻”“還是”兩個副詞,表達了自己意外的心情。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譯成「のに/但是……卻」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句子具有表現(xiàn)前后分句層次反差大的語句,表示現(xiàn)實背離一般推論程度大,轉折程度強;二是表現(xiàn)說話人意外、遺憾、不滿等心情的語句,表示強烈地違反了說話人的心理期待。
表3 轉折語境“卻”在日語譯文中的區(qū)分條件
從表3可以看出,“卻”的使用范圍比較廣,在轉折語境中,只要違背了說話人的心理期待就可以使用。日語中,根據(jù)轉折程度和違背心理期待程度的大小,使用三種表達方式。違反心理期待和轉折程度都較弱,不需要說明原因也能理解時,使用無標句;違背心理期待程度較弱,轉折程度較強,需要說明轉折的原因時,使用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違背心理期待和轉折程度都強,直接帶有表達說話人意外、不滿、遺憾等心情的語句時,使用轉折接續(xù)助詞「のに/但是……卻」。
從表1和表3可以看出,轉折語境中,“卻”譯成意外感情色彩弱的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的數(shù)量最多,為405個,占有標轉折句總數(shù)588的69%,其次才是譯成意外感情強的「のに/但是……卻」,為87個,占15%。而要譯成「のに/但是……卻」,語境必須還有其他表達意外、不滿等心情的語句來增強意外的程度,說明“卻”本身表達心理期待程度不是很高,意外心情的語氣也不是很強。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不管是非轉折語境還是轉折語境,“卻”都只表示一種語義,即表達意外的心情。在非轉折語境中表示突然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對某一命題的主觀評價。在轉折語境中表示事實違反了前文語境引發(fā)的心理期待,感到意外。也就是說,“卻”的轄域不僅僅是某一命題,是句內成分,張誼生的觀點并不全面。
第二,轉折語境中,“卻”可以使用在連貫轉折句、累積性對照句、實證性對照句和反因果句中。根據(jù)違反心理期待和轉折程度的大小,日語主要使用無標句、轉折接續(xù)助詞「が/但是」和轉折接續(xù)助詞「のに/但是……卻」三種表達方式。
第三,從語料庫檢索數(shù)量來看,非轉折句和無標句占總數(shù)量的57.7%,說明“卻”不是轉折副詞,只是表達意外的心情,因此“卻”才經常和轉折連詞“但是”等搭配使用。在轉折語境中,“卻”譯成意外感情色彩較弱的「が/但是」的數(shù)量最多,占有標轉折句的69%。要想譯成意外感情色彩強烈的「のに/但是……卻」,除了“卻”之外,還需要有其他表達意外、不滿心情的語句,說明“卻”的心理期待程度不是很高,表達意外心情的程度不是很強。
[1] 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94.
[2] 楊月蓉.“但是”與“卻”的相容性和相斥性——兼論轉折句的語義關系[J].中國語文,2000,(2):109-113.
[3] 張斌,主編.現(xiàn)代漢語描寫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682.
[4] 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21.
[5] 劉云,李晉霞.論“但(是)”與“卻”的兼容與差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3):100-105.
[6]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40.
[7] [日]坂原茂.日常言語の推論[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5:103.
[8] [日]家田章子.「ノニ」文における條件?結果の階層化と用法[J].名古屋大學言葉と文化,2004,(5):119-134.
[9] 王維賢.現(xiàn)代漢語復句新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79-188.
[10] [日]西川早苗.譲歩文とは何かー「のに」と「ても」を中心にー[D].広島大學教育學部日本語教育學科卒業(yè)論文,1993.
[11] 王燦龍.“連”字句的焦點與相關的語用問題[C]//慶祝《中國語文》創(chuàng)刊5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9-87.
〔責任編輯:曹金鐘〕
2016-08-30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漢日復句對比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49號)
王麗莉(1976-),女(滿族),吉林汪清人,博士研究生,長春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從事漢日語言對比研究。
H136.5
A
1000-8284(2016)10-01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