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小時候,我家四周是一片空曠的田野,我常站在田埂上對別的小朋友說:“田間的那棟房子就是我家,這塊田則是我家的院子,你們隨時都可以到我家來玩?!?/p>
7歲的時候,我搬進(jìn)城市,院子變小了,四周種了些七里香當(dāng)作圍墻,我常跟鄰居的孩子在樹墻間穿梭,我說:“我家的這道墻,處處都有門,隨便你們進(jìn)出?!?/p>
10歲的時候,家里把樹墻除去,改建一堵磚墻。墻不高。所以鄰居小朋友常站在墻外的垃圾箱上跟我聊天,有時他們的球不小心掉進(jìn)來,就自己爬墻過來撿。
12歲的時候,母親把墻加高了,并在頂端砌上尖尖的碎玻璃,她說:“現(xiàn)在人心壞了,總要防著些?!钡矣X得自從墻加高之后,院子里的陽光變少,感覺也小多了。
26歲的時候,我們搬進(jìn)一棟公寓,除了窄窄的一個陽臺,根本沒有院子。我們在門上裝了貓眼,有人來訪,總先看看是誰才開門。
29歲的時候,我單獨到了紐約,住進(jìn)一棟大樓的套房,連陽臺也沒了,朋友來,我非得在電話里問清是誰,才敢按按鈕請他進(jìn)來。
30年來,由沒有墻的大院子,到?jīng)]有院子只有墻,這不僅是住所的改換,也是心靈的變化。
幼兒時,我的心是打開的,純真地歡迎每個人進(jìn)入我的心房。
兒童時,我的心是半開的,要進(jìn)來的人隨時可以進(jìn)來,我從不加阻擋。
少年時,我的心外筑起高高的墻,但是在墻里仍有我可愛的院子,雖然陽光少些,我依然可以在其中玩耍。
青年時,我心里的小院子也被剝奪了,而不得不從“小洞”看每位來訪的人。
現(xiàn)在,我到達(dá)一個世界上最熱鬧、最繁華、也最進(jìn)步的城市,我的心卻像放在一個小小的密封盒子里,雖然別人奪不走,我卻也見不到和煦的陽光,吸不到新鮮的空氣了。
我多么希望能再回到兒時的那片田園,讓千頃的稻浪做我的心墻,讓人們在我的心墻里收割,把我的心墻當(dāng)作他們的食糧。
我多么希望再擁有兒時的天空,那是一個又寬又大的天空,不為濃煙所遮翳,不被高樓所侵奪。
我多么希望再擁有兒時的田埂,它雖然又窄又小,但四通八達(dá),每個孩子都能通過它進(jìn)入我的家。
如果我不能再擁有那么開闊的心墻,也請賜我一個七里香的樹墻吧!讓我的花香沁郁四方,讓小朋友隨意穿梭,因為我實在不喜歡那些只會隔離人與人的“鋼筋水泥的圍墻”。
(摘自《螢窗小語》,稍有改動)
◤賞析
曾幾何時,我們羨慕住在高樓里的那些人,想要體驗?zāi)欠N“居高臨下”的感覺,可我們忘了,他們也因此“囚居”了自己的內(nèi)心。失去心靈的自由和愜意,最為悲哀。
本文通過列舉人生中不同年齡階段的體驗,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悟。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巧妙地按照時間順序,將貫穿全文的時序凸顯出來,增強文章形式的美感,詳細(xì)敘述“鋼筋水泥的圍墻”開始砌筑且越壘越高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心墻”砌筑且漸砌漸高的過程,讀后令人不禁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