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贈答詩發(fā)源于先秦,興盛于魏晉,元代亦有不少贈答詩。丁鶴年是元末明初的回族詩人,他大半生都是在輾轉(zhuǎn)漂泊之中度過的。他交游唱和頻繁,在他現(xiàn)存詩歌中贈答詩的比重最大,交游對象涉及廣,內(nèi)容、風格多樣,體現(xiàn)出丁鶴年詩歌的獨特性。
【關(guān)鍵詞】丁鶴年;贈答詩;回族詩人
中圖分類號:I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55-02
一
贈答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種特殊的題材,顧名思義,包含“贈”與“答”兩部分,“贈”是為人作詩,“答”就是對他人所贈詩歌的回應。文人之間通過詩歌贈答來溝通情感,使詩歌在承擔溝通功能的同時又有一定的審美價值,這是贈答詩的獨特之處。贈答詩萌芽于先秦,出現(xiàn)于漢代,勃興于魏晉。元代文人交游唱和頻繁,出現(xiàn)了不少贈答詩,歷經(jīng)元明兩代的丁鶴年,因大半生都在輾轉(zhuǎn)漂泊,交游頻繁,亦有不少贈答之作。
丁鶴年出身于元代官宦世家,但元代末年社會動蕩,農(nóng)民起義頻繁,丁鶴年在他十八歲時就開始了輾轉(zhuǎn)漂泊的一生,1353年,丁鶴年十八歲,這一年起義軍攻占武昌,他為避禍而“奉母走鎮(zhèn)江?!盵1]丁鶴年的詩歌依現(xiàn)實而作,“發(fā)幽憂憤懣悲哀愁苦之情,”[2]436被后人稱為“元季后勁詩人。”[3]丁鶴年現(xiàn)存詩歌中,以贈答詩的數(shù)量最多,一方面是因為贈答詩易于保存,另一方面在于丁鶴年交游之廣。
二
從贈答的對象來看,有對官員文人的贈答,如《次韻奉答張撫軍二首》、《送武昌知縣潘公考滿》、《過九江追悼李子威太守》等,官員的身份從太守、撫軍到知縣、縣尹;有對隱士僧道的贈答,如《寄西湖林一貞先生》、《元日寄朝真宮諸道侶》、《贈全真李止水》,尤其是對僧侶道士的贈答詩,若加上對信奉道教的處士所作的贈答詩,一共有四十余首;也有各行各業(yè)工作者,如《贈醫(yī)士樂孟杰》,是對一位醫(yī)生醫(yī)術(shù)仁心的贊揚;也有對親人的贈答,如《送四兄往杭后寄》。
丁鶴年先祖因以巨資資助元世祖而得官,他在兄弟五人排行最幼,兄弟皆習儒,四位兄長有三人都中進士,在這樣的生長環(huán)境中,他所接觸到的親人大都與文人密切相關(guān),而他的出身使得他接觸到王公貴族的幾率也非常大。觀他的贈答詩,贈答對象的身份往往是互相重疊的。如對親人的贈答,《題族兄馬子英進士梅花》,丁鶴年的族兄馬子英同時也是進士。而《題表兄賽景初院中新竹》、《贈表兄賽景初》中,丁鶴年的表兄賽景初是故咸陽王賽典赤之孫,贈答的對象具有親人、王公貴族雙重身份。
三
觀丁鶴年贈答詩的具體內(nèi)容,有對贈答對象的真心贊揚,如《贈戴原正》:戴生眼如電,讀書夜忘眠。清晨盥櫛罷,起居慈母前。母身康寧子心喜,讀書還向書帷里。綴文調(diào)膳秋復春,鳳凰符彩騶虞仁。天心一回,四海平治。明堂掄材,清廟需器。棟梁瑚璉寧汝棄?[4]12
詩人結(jié)合戴原正自身情況,對他的學識、品行進行贊揚。描寫了戴原正的好學之心及學習天賦,通過對日常起居的描寫表明了戴原正對母親的孝心,又化用《詩經(jīng)》中《騶虞》的篇名,贊揚了戴原正的美好品德和仁愛之心,既是對戴原正棟梁之才的肯定,也是對他未來大好仕途的期望。這類的贈答詩還有很多,在他以僧道為贈答對象的詩歌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贈玄漠煉師》,對道士玄漠進行了外貌、本領(lǐng)、品格上的描繪與頌揚。
除了對贈答對象的贊揚,丁鶴年還在詩歌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qū)懖簧崤c思念之情,如《送四兄往杭后寄》:臨別強笑言,獨歸情轉(zhuǎn)哀。離魂凄欲斷,孤抱郁難開。太守堤邊柳,征君宅畔梅,過逢如見憶,煩寄一枝來。[4]16
詩題點明了寫作背景,首先敘述送別四位兄長去杭州時的情景,“強笑言”表明了離別之悲,卻又不敢表露出來;等回返之后悲傷的情感才敢表露出來,凄涼憂悶,孤身一人又無法排解,寥寥數(shù)語卻直白感人。詩歌下闋由抒發(fā)離別之悲轉(zhuǎn)為對遠方情景的想象,場景轉(zhuǎn)到四位兄長在杭州時的情形,想象著西湖附近的柳樹和梅花,若是兄長想起了遠方的自己,便寄一枝過來。南北朝時期陸凱曾在《贈范曄詩》中寫:“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詩人明顯化用此句,以一枝柳與一枝梅象征兄長對詩人的掛念。詩歌寫詩人對兄長的思念,末句卻在想象對方同樣也在掛念自己的場景,構(gòu)思新穎,結(jié)構(gòu)巧妙,表達感情委婉曲折。
或在詩歌中寫自己對現(xiàn)實政治的關(guān)心、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如《寄胡敬文縣尹》:湖北衣冠藹士林,十年兵革盡消沉。昆岡火后馀雙璧,錦里書回抵萬金。鳧舄趨朝天闕近,《霓裳》度曲月宮深。誰知海上垂綸者,去國長懸萬里心。[4]24
詩人在題下自注:“胡遂初真人海上漕舟北還,得應奉兄書,云湖廣親友兵后僅二公,寄以詩。”表明這首詩作于湖廣戰(zhàn)亂之后,這首詩與現(xiàn)實社會相聯(lián)系。丁鶴年是色目人中的官宦家庭出身,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一員,但他受的儒家思想關(guān)懷現(xiàn)實人生的態(tài)度感染了他,他憂國憂民,同情民生疾苦。這樣的情緒體現(xiàn)在了這首詩中,詩人寫湖廣因戰(zhàn)亂人才凋敝、民不聊生的殘酷現(xiàn)實,而統(tǒng)治者卻知尋歡作樂,不為百姓安危著想,諷刺辛辣強烈。末句“去國長懸萬里心”表明作者雖遠離朝廷,卻關(guān)心現(xiàn)實,擔憂國家。這首詩既為贈答詩,也是作者憂國憂民的宣言詩,詩人通過對外物的聯(lián)想和想象表達了他內(nèi)心的情感,銜接自然,氣勢浩大,將自己的情感通過詩歌真切地反映了出來,藝術(shù)感染力強,增添了詩歌的思想硬度。
或?qū)憣ΜF(xiàn)實的逃避。丁鶴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現(xiàn)實不滿卻又無力改變之時,詩人便會選擇逃避社會現(xiàn)實,在丁鶴年贈答詩《逃禪室臥病有懷故鄉(xiāng)柬諸友生》、《白云精舍詩為諸暨上人賦》中,或?qū)憻o奈逃避現(xiàn)實,或?qū)懖皇芡饨绺蓴_的灑脫之情。
或與友人相互贈答,表明心志。如《奉懷九靈先生就次其留別舊韻二首》其二:“故人不可見,新交非所知。”[4]51詩人與九靈先生(即戴良)均有不想在明朝為官的想法,這種思想直接在丁鶴年的贈答詩中體現(xiàn)了出來。
贈答詩承擔著溝通功能,是交流的媒介,這也導致了詩人有時會創(chuàng)作一些交流應酬之作,真摯的情感交流不會過多融入其中,這一點在丁鶴年的贈答詩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離鸞篇為四明孟善祖母祝節(jié)婦賦》,是明顯的交際應酬之作。
四
丁鶴年運用了多種體裁來寫贈答詩,古體、律詩、絕句、排律均有涉及。古風贈答詩中,三四五七言不等,如前舉《贈戴原正》四言、五言、七言均有;《贈相公》一詩:“德祐忠臣好孫子,爛爛目光巖電紫。人間富貴等浮云,瑣瑣何煩掛唇齒。滟滪險,蜀道難,曳裾旁人多厚顏。留取乾坤雙老眼,夕陽牛背看青山?!盵4]161七言之中夾雜三言?!端臀洳h潘公考滿》中則是三五七言相間。
丁鶴年的贈答詩有氣勢浩大之作,如《寄胡敬文縣尹》,“去國長懸萬里心”關(guān)心國計民生;也有灑脫之作,如《白云精舍詩為諸暨上人賦》,描寫不受外界所擾的生活;也有悲嘆感傷之作,如《寄定海故將軍邰公輔》,表現(xiàn)出對邰公輔壯志未酬的傷感同情。這些詩作體現(xiàn)出了丁鶴年詩歌風格的多樣化。
丁鶴年寫贈答詩時善于寓情于景,如《武昌送僧凈皓書童正思所作詩序后》:“相逢江上折官柳,離思悠悠江水長”[4]117,詩人借官柳、江水兩個物象寄寓惜別、思念之情,將情感融入到了景色之中,使情感變得含蓄悠長。
丁鶴年在贈答詩中還常常借用典故,如《寄胡敬文縣尹》中化用“霓裳羽衣曲”的典故,對統(tǒng)治者只知尋歡作樂,不關(guān)心民生疾苦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而《寄定海故將軍邰公輔》中,“風塵隨處嚴訶止,愁殺田間夜獵還”[4]72用了李廣賦閑時被霸陵尉呵止的典故,比喻邰公輔歸隱后備受欺凌,語述含蓄,卻又描述深刻。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7:7313.
[2]戴良.鶴年先生詩集序[M].九靈山房集(附補編)(六).北京:中華書局,1985:436.
[3]顧嗣立.《元詩選》初集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7:2293.
[4]丁鶴年.丁生俊注《丁鶴年詩輯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常世榮(1994-),女,漢族,河南濮陽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