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蘭
朋友的孩子在聽力上有些障礙,因此比一般的小朋友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一般孩子自然而然能夠學會的東西,他卻不能,需要大人刻意去教才行。比如,孩子聽力不好,所以關門總是很大聲,嚇了別人一跳而他渾然不覺;或者一家人回家,他先進屋,隨手帶門,把爸媽關在了門外。這時,爸爸就很生氣,責備孩子不懂禮貌,不替別人考慮。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長估計還會上綱上線,認為孩子品德有問題,太自私。對此,孩子的媽媽,也就是我的朋友持不同意見,她說:“孩子并沒有錯,這件事他沒有做好,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教過他怎么正確地去做這件事。”
朋友的做法是讓孩子反復練習關門,讓他體會用多大的力氣來關門是合適的,還讓孩子體驗被關在門外的滋味。一番演練后,孩子知道怎么關門是合適的,而走在前面需要關門時,要照顧后面的人。沒有任何批評和責備,在完全平和的氣氛中,孩子學會了關門以及為別人著想。
一天,我們幾家分別帶孩子一起出去玩。中午在飯店吃飯,落座后,孩子拿起菜單就點菜,沒有征求別人的意見。朋友覺得不妥,立即制止孩子,但并沒有多說什么?;丶液螅⒆咏忉專骸按蠹以谝黄鸪燥垥r,點菜要照顧大家的口味,不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孩子這才明白,坦然地說:“哦,我知道了,中午我的做法不對,是嗎?媽媽,我以后不這樣做了?!?/p>
作為旁觀者,看到他們母子能夠這么平靜地談論對錯,我覺得朋友真?zhèn)ゴ?。孩子犯錯居然可以這么溫和地談論,自然地改正。從孩子和媽媽的對話來看,他確實不知道點菜的學問,回家后媽媽教會了他應該怎么點菜,并沒有責備孩子。
朋友說:“我一直用這個辦法教育孩子。你看,他現(xiàn)在是不是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我猛然意識到:的確,她的孩子很平和,尤其是最近兩年。因為聽力不好,小時候的他比一般孩子急躁。如果說不過別人,他就會走上前用手捂住對方的嘴,不讓對方說話。如果媽媽和別人說話,他聽不清又急切地想知道內容時,會不管不顧地拉扯媽媽的衣服,一個勁地問:“媽媽,他在說什么?在說什么呀?”朋友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他:“等別人把話說完,我再告訴你。”現(xiàn)在,就算孩子非常想知道別人的談話內容,也會靜靜地等別人把話說完再問。
這幾年,孩子的唇讀能力不斷增強。通過唇讀,他能夠大致明白別人的說話內容。我常和他聊天,聊歷史、政治,還有UFO。有時,他說話我聽不太懂,需要他重復三四遍,有時還需要他媽媽來幫忙“翻譯”。說實話,我有時候會為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詢問感到不安,但孩子臉上沒有任何急躁和不耐煩的神色,他耐心地一遍遍重復,直到我完全聽懂為止。然后,話題繼續(xù)。
雖然交流不很順暢,但完全沒有影響我們聊天的好心情。很顯然,這是朋友多年來正確教育的結果。
我常聽有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這不好那不好。不知道這些家長在責備孩子之前,有沒有教過孩子該怎么正確地去做事?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應該言傳身教。一些家長錯誤地認為,說了就代表教了,教了就代表孩子會了。其實非也。家長在教孩子做某件事時,不但要有耐心,還要有責任心,讓孩子體會做事的過程,包教包會才行。
有些家長圖省事,沒有教給孩子正確的做事方式,卻喜歡做“事后諸葛亮”,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了事,馬上講一番大道理,聽上去無比正確,但孩子下次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對。以朋友為例,如果孩子用力關門,嚇了別人一跳,朋友告訴孩子以后關門不要發(fā)出這么大的聲音,以免影響別人。道理不錯,但孩子依然不知道該用什么力度關門,而讓孩子直接體會,則很容易明白并會形成手感,孩子就能夠通過手感,來判斷自己關門的力度是否合適。
那么,好家長在遇到孩子不會做、做不好的事情時,應該怎樣教孩子呢?我想,他至少要注意三個方面:方法、時機和語言。以點菜為例,如果朋友當著眾人的面,嚴厲批評了孩子,那么,他的方法、時機、語言的選擇都不妥當。而朋友當時只是簡單制止了孩子,并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在回家后溫和地向孩子解釋原因,并告訴他應該怎樣做。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媽媽的教導了。
帶著一個有聽力障礙的孩子生活,朋友的內心是否有過煎熬,我無從得知。但是我與朋友相識十年,這十年間,我親眼看著她的孩子從急躁走向平和,我有很多感慨,但更多的是感動……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