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代經濟變革得失》這本經濟史著作,是第一部敘述中國商業(yè)史的編年體著作。吳秀波通過雄厚的筆力,按照時間順序來對歷史上的經濟變革進行分析,通過真切的手法對我國歷代經濟變革的內在關系進行剖析,并以史為鑒,分析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狀況。
關鍵詞:經濟;改革;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05-02
吳曉波,我國著名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中國青年領袖”。吳先生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一書,通過梳理歷代的經濟制度變革,來對比當前中國的經濟情況,是這本書的一大創(chuàng)新點。
吳先生貫通此書的兩個觀察和分析的工具是“四大利益集團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吳先生認為發(fā)生于歷史以及當下的所有中國問題,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產階層和無產階層,這四大利益集團相互斗爭、博弈、妥協的結果,這一點,我比較認同。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一書共分為12講,從“管仲改革”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按照歷史的脈絡,以變革來分析當時的經濟問題。在導論部分吳先生對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提出疑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底是“中國的大勢”,還是“天下的大勢”?吳先生認為中國人最害怕、最討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分裂”,統一是一個宿命般的、帶有終極意義的中國文化,這一點和其他他國家有很大區(qū)別,因此,研究中國歷史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研究方法。吳先生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制度創(chuàng)新,大多圍繞著郡縣制度、尊儒制度、科舉制度、國有專營制度。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這四大制度中的很多制度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大一統”、實行威權治理的基本理念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第一講的“管仲變法”,講到了管仲把“士農工商”四民并列,而且管仲還發(fā)現振興商品經濟是增強國力的最佳途徑,從財政、稅收、價格三方面入手來實現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管仲創(chuàng)造了鹽鐵專營制度,他的經濟思想中還有鼓勵消費,甚至是奢侈消費;他的治國思想是“以商止戰(zhàn)”,他主要是利用了國際貿易中的供求關系來進行和平稱霸。管仲可以說是一位尊重市場規(guī)律的國家干預者,他治理齊國所形成的經濟制度是中國古典市場經濟體制的雛形。
第二講的商鞅變法,商鞅推行的“重農抑商”制度從商品經濟的角度出發(fā),這一經濟變革,與管仲變法對卻屬于一種倒退。他提出郡縣制度、軍功爵制度、土地私有制度,這些讓他成為“命令型的計劃經濟”的創(chuàng)始人。
第三講的“漢武帝變法”是本書的重點,從文景之治到賈誼和晁錯的“增強中央、削弱地方”的主張,再到桑弘羊操盤的煮鹽、冶鐵等的國營化,“均輸平準”以及貨幣、財政等核心經濟問題,進行了史上第一次整體的體制改革。漢武帝所頒布的諸多措施都為后世所效仿。桑弘羊經濟思想的最大貢獻就是強調工商富國,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工商業(yè)看成是“富國之本”的人,這跟管仲相比具有很大的進步性。而桑弘羊的國營化政策卻遭到群儒的反對,桑弘羊提出的“桑弘羊之問”:如果不執(zhí)行國營化政策,戰(zhàn)爭的開支從哪里出?國家的財政收入從哪里得?地方割據的景象如何化解?這些這也是治國者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
第四講的王莽變法,涉及了財政、貨幣和土地等方面,他的變法也是對漢武帝變法的一種效仿,但王莽的政策推出太密集,計劃色彩甚至更加濃厚。在土地上王莽推行土地國有化的政策,并宣布不準賣買奴隸,很多史學家都對于王莽禁止買賣奴隸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人道主義的舉措,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些是王莽為打擊世族門閥而限制土地兼并與限制人口的措施。他的變法既得罪了世族和有產者,又沒有無產者的支持,國家又沒有增加收入,這次經濟變革最終是以掉腦袋而告終。
第五講的世民治國,講述了大唐王朝的經濟變革,科舉制從制度上切斷了世族繁衍的根源。當時商品經濟極為發(fā)達,對于商品交易征稅全免,造就了商品流通的空前繁榮,培養(yǎng)了國民的貿易精神,也使得政府收入完全依賴于農業(yè)稅和專營收入。李世民還進行部門精簡,實行“兵在藩鎮(zhèn)”,讓地方財政出錢養(yǎng)駐軍,節(jié)省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小政府”就產生了?!靶≌遍_創(chuàng)了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然而,節(jié)度使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分權的膨脹導致“枝強干弱”,最終以“安史之亂”告終。
第六講的王安石變法,講的是北宋的經濟變革,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把兵權收歸中央,化解了地方政權對中央的威脅。北宋后期的“王安石變法”,是一次整體配套體制改革,變法的實施使國庫收入增加,可弊端也很快凸顯出來,自由工商業(yè)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伴隨著1085年宋神宗的駕崩,哲宗的即位,新法被廢除。
第七講的“明清停滯”試圖回答為什么中國在經歷了上千年的發(fā)展后,會陷入“高水平停滯”這一陷阱中,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是一次膽怯的被動行為,還是國人自信的主動決策,“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tài)優(yōu)勢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
第八講的“洋務運動”,中國以東亞病夫的形象出現在國際潮流中,但我們依舊積極的變革?!爸袑W西用”的變革理念把西方的先進技術嫁接到中國的封建政體上,雖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以北洋水師的慘敗而告終。晚清的洋務運動雖然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同一時間進行,卻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國家結局。
第九講的“兩個民國”,時間長達38年,1911年到1927年的北洋民國和1927年到1949年的國民黨民國。從孫中山和袁世凱起,中央就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力。北洋政府時期,金融業(yè)的民營化、企業(yè)家集團還控制了重要的生產資料市場,出現了軍閥自治、商人自治、建設模范城市和實驗公社,這一次是大自由、大混戰(zhàn)的試驗;國民黨政府時期,主張發(fā)展國營經濟,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對外宣示經濟主權,對內強調中央政府的干預職能,表現出一個集權型政權的基本特征,從瓦解企業(yè)家的組織體系,國債綁架,控制證券市場,利用經濟危機,收編民營企業(yè)并、銀行國有化等政策,通過七年的系統性整肅,政治、經濟、軍事的集權效應呈現。其中1935年的銀行國營化政策導致國營事業(yè)效率低下,工業(yè)蕭條造成失業(yè)人口大量增加,城市罷工事件猛增。國民黨在政策連續(xù)失誤的情形下,在土地改革上無所作為,輸給了共產黨。國民黨在戰(zhàn)后的五年里,在敵產國營化中失去了私營企業(yè)家的支持,在貨幣改革中失去了私營企業(yè)家的支持,在貨幣改革中失去了城市居民的支持,在土地改革中失去了農民的支持。這兩次民國改革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在這一時期已經陷入了進退維艱的狀態(tài)。
第十講、第十一講和第十二講是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變革史,1949年的20多年的時間,進行的是一場以消滅私人資本主義為目標的計劃經濟大試驗,它曾取得過輝煌的成就,然而最終將中國拖進了一個停滯混亂的泥潭。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2003年,國有經濟得到發(fā)展,民營集團控制的許多產品傾銷海外。2008年的金融危機下,我國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競爭關系始終無法得到合理的調整,最終導致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的不合理,從而導致經濟成長的畸形。吳先生總結了現在的經濟形勢:城市化、外貿和房地產出現疲軟,通貨膨脹壓力巨大,地方政府債臺高筑。與此同時,國家層面的“公平危機”或許更為嚴重,盡管我國的GDP總量為強國,可是在我國的富人卻爆發(fā)了移民國外的潮流,窮人會問一句“國家富貴,與我何干”?這是當下我國亟待解決的社會改革問題。
在本書的“結語”部分,吳先生寫到了“回歸歷史基本面”,他認為盡管古往今來的政治層面有很多種意識形態(tài),但是在經濟策略上卻始終圍繞財政、貨幣、產業(yè)、土地這些詞,這是一個以大一統為主題的大國游戲,背后涌動的是四大集團的利益分配和貧富均衡。吳先生認為,“統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邊界,在中國歷史上,除了中央集權是保證國家統一的唯一制度。吳先生提出,在今后的改革中,需要通過稅制改革等在中央和地方之間重新切分“蛋糕”,才有可能在未來把蛋糕做大;政府實施大規(guī)模的減稅政策、減輕企業(yè)高稅,加大對醫(yī)療、教育和社保的投入,才是實現均富的基本途徑?,F階段我國的改革主要是國有經濟體系未來如何發(fā)展;“全民企業(yè)全民共享”,將大部分國企資本注入社保,轉化為全民福利;改變央企稅收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模式,同時將與地方的資金定向投入到社會保障和公共設施的建設上去。土地改革的主題可以分為幾個層面的任務:在對企業(yè)減稅的情況下實施房產稅,讓地方政府能夠從土地中持續(xù)收益而不再依賴一次性拍賣金;將土地拍賣所得金注入社會保障體系;以農用山林為突破口,逐步進行土地所有制改革試驗。
這本書以歷史事件為出發(fā)點,來分析和經濟制度變革,是寫作的一大亮點。按照歷史的順序把重要時期的經濟情況進行了分析,分析了每個朝代經濟變革失敗的原因,并闡述了現階段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趨勢以及未來發(fā)展存在的問題.中國的經濟處于飛速發(fā)展中,但是由于缺乏對外來文化的批判吸收,導致盲目的崇拜、拜金等熱潮,并引發(fā)了很多不健康的經濟因素。因此,才有了現在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戰(zhàn)略調整,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反思,以歷史為借鑒,結合實際,實現全面小康,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路子。這本書也讓讀者從一個新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國家的問題,對于國家當前的經濟癥狀有了更多清晰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提煉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論文寫作以及個人學習情況等問題的分析,查找影響自己學習的因素,以便于個人全方面的提高。此書內容豐富,觀點獨特,值得一讀。
參考文獻:
[1]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吳敬璉:《中國未來30年》[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3]吳曉波:《激蕩三十年》[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陳陽(1993-),女,漢族,陜西商洛,學生,在讀碩士,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西藏近現代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