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榮
雁北年俗小展
薛榮
聽著窗外忽遠忽近的爆竹聲,便知年關又近了。
早上,走出家門去做公事,看路邊的人有的買幾幅春聯(lián),有的拎一串燈籠。有的牽了孫兒,你一粒我一粒,吃著熱乎乎的栗子往家走;有的跺著腳,在鴻賓樓門前,等最新鮮的牛羊肉,臉上都洋溢著年節(jié)獨有的喜氣,我卻偏生高興不起來,心說,莫不是就老了嗎?
掐指一算,可不是嘛,今兒是我的生日。過了這一晚,就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了。也難怪一到過年就覺著無趣,原也是無情歲月催人老??!回望童年,過年,是多美好的憧憬呀!那年月,缺衣少食,所有的記憶都和饑餓和寒冷有關。但一入臘月,窮孩子的嘴就張開了,不知是凍的,還是樂的。
最早來的,當然是臘八。
那時候,家鄉(xiāng)的鵝毛河,水流還很急。一數(shù)九,河便結了冰,小孩子跟了大孩子,像打開籠子的鳥一樣,從學校呼嘯而出,背著口袋,挎著筐子,到峪子里去打臘冰。走著走著,天便黑透了,鼻涕流下來,結成兩條冰柱,肚子里又沒食,凍得便想哭又想笑。但還是掙扎著,把晶瑩剔透的冰塊,帶回家去倒在水缸里,也不吃也不喝,倒頭便睡,直到臘八粥的香味,直鉆到被窩里,又鉆到腦門里,才揉揉眼睛,抽動著鼻子,褲子也顧不上穿,早把一碗粥倒進肚子里。吃完了,才問:“媽,粥里擱棗了沒,我咋沒吃著?”
娘扯起笤帚,照屁股打來:“這年頭,粥都快喝不上了,還想吃棗!吃你娘個腿!“
臘八粥喝完了,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好像是朝思暮想地期盼著,又好像糊里糊涂地由它去,反正,小年又來了。窮孩子不去尋短見,可能和不遠不近總有個節(jié)日在前面等著有關。雖然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但轉念一想,等過了節(jié),吃了好東西,再死也不遲。特別是隔壁的二狗旦,家里窮得揭不開鍋,還扛著根棍每天唱著要跨林海過雪原,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心說:你他媽的褲襠里一點棉花也沒有,到林子里不等座山雕收拾你早凍死求了。你看人家楊子榮楊排長穿的啥!你還不死我憑啥死?你家成份又不如我家好!
按理說,小年是糖瓜祭灶的日子。但那年月四舊反得正緊,連祖宗牌位都一把火燒了,我打出生起就沒見過灶王爺長得是長的還是圓的,吃沒吃過麻糖,也著實記不起來了。小年給我的記憶,是揭起炕席,把下面的垃圾清理干凈,俗稱“掃窮”,可嘆祖祖輩輩掃了幾千年,依然家家戶戶窮得丁當響。
掃完窮,該補席子了。一領葦席,經冬過夏,早爛得不成樣子。半大小子一到伏天就光著腚滿世界跑,回了家舀半瓢涼水,咕咚咕咚喝下去,倒頭便睡,也不鋪也不蓋,還不忘翻身放屁說夢話咂吧嘴,一覺醒來,屁股蛋上扎的刺,數(shù)也數(shù)不清。當娘的看著心疼,油燈下拿著繡花針,一根一根挑出來,邊挑邊掉淚,便又盼著臘月農閑了,把這破席子好好補一補。
補席子,說來容易做來難。
雁北是個苦寒地,縱有處水域或濕地,也不長蘆葦。楓葉荻花秋瑟瑟,是放逐者的斷腸處,于我可能就是良辰美景,因為我至少可以把蘆葦背回去,讓娘補炕席。
沒蘆葦也難不住。對付窮日子,窮人自有窮人的招。
雁北不缺高粱,高粱穗下的秸稈,一樣能補席。
頭天夜里,盛一盆水,把一捆秸稈泡了。小年一大早,用一把小刀,把秸稈破開,把瓤掏凈,做成篾子,然后拿出席溜子,開始補席子。
一領席子,大小得有十個平方米。折騰了一年,早已是小窟窿套著大窟窿。新破的席篾子又鋒利得像一把刀,沒補多少,手指頭就拉開了一道道血口子,鮮血就順著指尖滴到炕席上,像雪地盛開的梅,一朵,兩朵,三四五朵……黃昏,快上燈了,羊群該回家了,炕席也補好了,我坐在窗臺上,看娘補好的席,分明是一幅雪地臘梅圖。而這畫是娘用指尖的血畫的。我至今記得,娘邊補席,邊哼唱著一首民謠,沒有詞,只有調,沉郁,悠長,充滿了憂傷,聽著聽著,鼻子便一陣陣發(fā)酸。
我便想,娘這哪里是補席子,分明是把破得不成樣子的生活,用汗,用血,還有淚,拚命連綴到一起。
我們最盼望的,其實還是春節(jié)早日到來。
如果說春節(jié)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戲,那么,臘月里為迎接春節(jié)進行的一系列精心細致的準備工作,就仿佛是這場大戲開演前的熱場鑼鼓,在小孩子們的心底鏗鏘激越地敲擊著,吸引著我們撒開兩腳向著這濃濃的年味兒一路狂奔。
過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要殺羊了。雁北地區(qū)北與內蒙古毗鄰,歷史上是半農半牧之地,鄉(xiāng)親們對羊有著無比深厚的依戀。冬天腳上穿著羊毛織的襪子,羊毛搟的靴子,頭上戴著羊皮做的帽子,身上穿著羊皮做的皮襖。伴著濃烈的羊膻味迎面而來,恍惚間讓你以為這人是個學會了直立行走的羊。夜里鋪著羊毛搟的氈子入眠,做的最香甜的夢,肯定是就著燒酒飽飽地吃了一頓鹽煎羊肉。猜拳行令吧咂嘴的聲音驚醒了炕頭的老婆,怕他在夢中撐死,伸手從炕沿下操起一只鞋扔過去。漢子卻并不領情,睡眼惺忪地光著身子跳下炕,把好心的老婆飽飽揍了一頓??谥辛R道:“我日死你灰媽的,夢里也不讓爺吃頓好飯!”老婆也不是吃素的,一頭撞過去:“你個挨千刀的,做夢吃羊肉也舍不得喊我一聲,奶奶家也不活了!”要說這事也怪不得漢子,他夢里有酒肉能記得叫上好朋友,頗有《三國演義》里劉關張“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襟懷,倒也是個有節(jié)操的主兒。只是為這等做夢吃羊肉的荒唐事出了人命,該找哪只羊抵命去?從中也足可看出家鄉(xiāng)人對吃羊肉的癡迷到了何等地步。
小時候,除了政策最緊那幾年,每家每戶都要養(yǎng)三五只羊,光景過得再苦焦,也要留一只過年。羊肉吃了,羊皮賣了,臉盆大的羊尾巴煉了羊油,要陪著一家老小吃大半年的土豆絲燴爛腌菜,就著難以下咽的玉米面窩頭度過貧窮而無望的歲月。好在這些苦日子是正月十五后的事情,小孩子也沒有規(guī)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及時行樂得過且過是我們與生俱來世代相傳的看家本領。臘月里看殺羊,是我們童年歲月的保留節(jié)目和年度大戲,永遠看不夠。
殺羊一般是在早晨。凜冽的北風把高遠的天幕吹得一片瓦藍,太陽清冷清冷地照耀著大地,炊煙固執(zhí)地升上天空,幾只麻雀站在樹梢交頭接耳,羊兒把頭伸出羊欄,慌張地注視著這個充滿了殺氣的早晨。遠遠地,殺羊的漢子在一群孩子的簇擁下,步履鏗鏘地出場了。
塞外的鄉(xiāng)村是貧窮的。貧窮到沒有一個專業(yè)的屠夫。這殺羊的漢子平日里也可能是一個本份的農夫,也可能是趕馬車的車倌,也可能是一個劁豬閹羊的獸醫(yī),也可能就是個羊倌。他在鄉(xiāng)間名不見經傳,甚至可能還有些劣跡,比如偷過張家下蛋的母雞,跳過李家寡婦的墻頭。那些體面的人在村頭遇著他,要么裝作沒看見,抬起頭看一朵白云慢慢飄過,很有些高瞻遠矚的模樣。要么揚起腿踢一腳路邊正吃屎的黃狗:“你這不要臉的畜生!”一口濃痰子彈一樣射出去,釘在臟臟的雪地上。這漢子卻并不惱,嘴里七葷八素地唱著些小曲兒,把腳下的路走得波瀾不驚,心里另有一腔怡然:“有我露臉的時候!”
今天,殺羊的漢子一顯身手的時候終于到了。他身上的爛棉襖依然少著好幾道扣子,攔腰一條破草繩。腳下一雙鞋前后張開,風趣地打著竹板。棉帽子像摻了野菜的糠窩頭,齜牙咧嘴地扣在他的頭頂,黑黑的棉絮呼兄喚弟哭爹喊爺?shù)劂@出來,迎風飄揚。與往日大為不同的是原本一臉菜色的面龐,今兒個讓光榮艱巨的歷史使命激發(fā)得紅光滿面血脈賁張,好似楊子榮要上威虎山,荊軻要去殺秦王。緊緊攥在手中的殺羊刀磨得雪亮,在晨風中閃著寒光。小孩子們簇擁著我們的荊軻行進在冬日的街巷里,神情肅穆,飽含崇敬,如承大祭,如臨親喪,誰也不吭聲,只聽腳步啪嗒啪嗒地響。
進院子了。主人搓著骨節(jié)粗大的手,領著他的兩三個、四五個甚至五六個兒子還有沒尾巴的狗七長八短畢恭畢敬地迎候在街門口,除了沒有鳴放禮炮,檢閱軍隊,一如接待外國元首的禮節(jié)。就在前天下午,他還向我們的荊軻認真地吐過唾沫。此刻前嫌盡釋,隨著不失時機遞上的一根紙煙,兩國關系翻開了新的一頁,上升到了戰(zhàn)略伙伴這個重大級別。荊軻將紙煙夾到耳朵上,嘴里叼著殺羊刀好似狗叼著羊棒骨,破鞋打著竹板,目不斜視地走向羊圈,把一只羯羊抓住犄角拉了出來。羯羊回頭看了一眼羊圈里它的母親、妹妹和弟弟,沒有叫,也沒有跑,被縛住四蹄乖乖地躺在了院中央的小炕桌上。羊圈里的那些羊,它的親人們,一聲也沒吭,木呆呆地看著殺羊刀捅進了它的喉嚨,看著鮮血噴射出來;看著羯羊抽搐了幾下,嗓子里發(fā)出痛苦的嗚咽,眼眸里的光亮慢慢地暗下來,暗下來??粗G軻在它的后腿上用刀捅開一個小口,邊吹氣邊用一根細木棍敲打它的身體,羊的身子一點一點膨脹起來。看著屠夫把羯羊剝了皮,開了腔,內臟在寒風中冒著熱氣;看著羊皮搭在了晾衣服的鐵絲上,鮮血滴答滴答地流淌在新鮮的黃土上。
也就是一頓飯的功夫,羯羊變成了一堆肉,殺羊游戲即將結束。圍觀的小孩子一個個神情各異,有的嚇得目瞪口呆,有的看得興致盎然。有的盯著即將出鍋的羊雜喉嚨里發(fā)出咕嚕咕嚕的聲響,好似一只屋頂上的鴿子。有的爭搶著吹了氣的羊尿泡,在寒風中跑得滿頭大汗,像足球場上的勇士。屋子里,我們的荊軻功成名就,端坐在炕桌前,滿臉油汗,顧盼自雄??蛔郎希芯?,有肉,有羊雜,應該還有油糕。院墻上掛的那副羊肝,也是他的。我們的荊軻今天走向了他人生的一個制高點,也成為了小孩子們新的偶像,發(fā)誓過罷年都去學殺羊。
日影正了,中午到了,小伙伴們也都該回家啃窩頭了,大家都慨嘆殺羊雖然精彩但太過短促,還沒看過癮就匆忙落幕了。好在明天還有人家要殺羊,我們一致認為人活著真是挺有意思的。這是一個多么有意義的上午啊,誰料二狗旦和四沒牙為了爭奪羊尿泡的所有權,在街門口扭作一團,互相幫助對方在頭上開了瓢,流的血比殺了羊還多。
四沒牙哭著和二狗旦說:“過兩天,我們家殺羊,就不叫你看!”
二狗旦哭著向四沒牙說:“過兩天,我爺爺死了,打發(fā)時候也不叫你看!”
熱場鑼鼓在耳邊敲了一臘月,盼著盼著,過年這場大戲的帷幕在除夕這天終于嘩啦一聲拉開了。
天還沒放亮,第一場戲就開始了。雞還沒叫頭遍,我們就把腦袋暴露在被窩外面,恨不得請來周扒皮喚醒黎明。等啊等啊,盼呀盼呀,終于看到窗戶紙白了,一炕的孩子就你扯我的耳朵,我揪你的頭發(fā),興奮得像一窩剛滿月的小狗。正打鬧著,隨著一陣沉重的腳步,門簾掀開了,當?shù)膸е还珊畾馓艋亓艘粨?,須發(fā)上結著白霜,邊往水缸里倒水邊把一串紅紅的鞭炮扔向了孩子。孩子們便確信,年真的來了。
鞭炮當然由最年長的哥哥或姐姐做主,一五一十地分配給了每一個兄弟姐妹。但總會有人認為方案不合理,程序不透明,結果不公平,存在暗箱操作幕后交易中飽私囊上下勾結的嫌疑。激烈的爭論之后,一場沒有陣營的混戰(zhàn)很快爆發(fā)了,屋子里呈現(xiàn)出枕頭與笤帚齊飛、鼻涕與淚水一色的喜人局面。這時候,當娘的作為最后的仲裁者,必定會帶著她的權杖——雞毛撣子閃亮登場,在每個孩子身上留下幾道紅紅的問候和祝福,生活秩序很快恢復了正常,也再沒有人對分配結果提出質疑和申訴。大家一致認為方案很合理,程序很透明,結果很公平;紛紛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母親的雞毛撣子下開創(chuàng)過年工作的新局面。彈壓剛剛結束,安撫又開始了。當娘的揭開躺柜,拿出一件件衣服,一雙雙鞋襪,扔給臉上帶著淚痕的孩子。孩子們拿到自己的衣服,還沒等穿上身,抗議活動就又爆發(fā)了。男孩眼紅女孩的新棉襖,嫌自己的上衣有補丁。兄弟不愿穿哥哥替下的舊衣服,說當娘的心不公。孩子們哪里知道,這些衣服和鞋襪里沉積著苦苦的人生,浸泡著酸酸的歲月。多少個夜晚,我們的母親伴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穿針引線,縫連補綴,用心頭的愛和指尖的血,在這些衣服和鞋襪里縫入了整整一個臘月乃至一生的時光。
新衣新鞋穿好了,我們就像一群出籠的鳥兒,呼啦一下涌到了院子里,演出過年大戲的第二場——貼對聯(lián)。
要是放在別的地方,貼對聯(lián)估計也沒什么值得大書特書之處。偏偏俺們石井村是個文風騰蔚的地方,一百年前出過拔貢,如今又有兩三個初中和高小畢業(yè)的大儒,過年寫對聯(lián)一定是要用毛筆。頭一天下午,每戶人家就讓家里最有社交才能的孩子,腋下夾著幾張紅紙,恭恭敬敬送到有世交的大儒家里,排著隊等待大儒恩賜墨寶。大儒吃飯當然是慢條斯理的。兩只玉米面窩頭、一碟子爛腌菜、半碗白開水的豐盛午餐,大儒直吃了兩三個時辰。大家卻誰也不敢催,直等到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方見大儒從炕席上掰下一截篾子認真地剔了牙,凈了手,大喝一聲:“擺案?!痹缬腥税褮⒇i的案子支在兩只條凳上。又喊“研墨?!鼻竽珜毜娜吮銚屩谝唤財啻u上鑿個手掌大的坑拼命研起墨來。再喊“裁紙。”又有人趕緊把鐮刀磨得雪亮飛快地裁起紙來。再喊“請筆。”兩個短發(fā)齊眉的小子便把一支禿筆盛在一只擺供品的條盤里,端到大儒面前。大伙便面向大儒和他的禿筆行三跪九拜大禮。禮畢,大儒飽蘸淡墨,運斤成風,在殺豬案前輾轉騰挪,直寫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鄉(xiāng)親們含著無限崇敬無限景仰的目光圍案旁觀,一個個屏聲靜氣,目瞪口呆,誰也不吭聲,誰也不吭聲,只聽得一支禿筆在紅紙上筆走龍蛇,刷刷刷,刷刷刷……我和小朋友打小就熱愛知識熱愛創(chuàng)造,特別仰慕有特異功能的人。聽說今日大儒獻藝,早早就等在門外想一飽眼福。偏巧大儒是二狗旦的表姨夫,我就跟隨我的親密戰(zhàn)友打入了大儒的書房禁地。我拼了性命,從大人們腿的森林里擠到書案前,借著二十多支紅蠟燭的輝煌光輝,看到大儒的墨跡黑大光圓,比雞爪子寫出來的真要好得多。從此我就對書法家十分敬仰,每當有機會聽到方家談論書法藝術就不免肅然起敬,特別想行三跪九拜大禮!這天晚上,我跟著我的二姐等到后半夜終于求到了墨寶,教我如何不珍惜!
貼對聯(lián)的幸福時刻終于到了。我那時已經五歲高齡,因為吃不上好東西沒功夫長個,人還沒有一只狗高,貼高處的對聯(lián)當然輪不著我。但我也不甘心在這樣重大的文化工程中毫無建樹,就趁哥哥姐姐不注意,從對聯(lián)里翻出三張斗方,端了半碗糨糊貼將起來。我那時雖然還不認字,三張斗方貼得還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堂屋門上貼的是“牛羊滿圈”,羊圈門上貼的是“人丁興旺”,茅房門上貼的是“五谷豐登?!贝笕宓膶懙膶β?lián)更是不同凡響:上聯(lián)是“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下聯(lián)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橫批更絕:“不須放屁?!蹦阏f這對聯(lián)好呀不好?
對聯(lián)貼好了。孩子們的小臉興奮地泛著紅光,忽然覺得脖子里涼涼的。抬起頭一看,一朵朵雪花從高遠的天際飄落下來,像輕柔的羽毛,像舞動的精靈,慢慢把廣袤的大地裝點得一片銀白。打掃得干干凈凈的院子里,新糊的窗戶紙上,一朵朵窗花開得格外嬌艷。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楹柱和門楣上的對聯(lián)更紅得像一團團火,給貧寒的農家小院帶來了春天的訊息和蓬勃的希望。孩子們站在院子里,伸出手掌接這雪花,探出舌頭嘗這雪花,邁開腳步追這雪花,任憑它們像棉花糖一樣在舌尖、在手掌、在臉頰上一點點融化……
中午到了,一陣陣胡麻油的香味從家家戶戶大敞的屋門飄散出來,匯聚在村子的上空,聞著就讓人心醉。不用問,第三場大戲開演了:炸油糕。
普天之下,我不知道還有哪個地方的人,像我們雁北人那樣對黃米糕充滿了由衷的熱愛和深刻的眷戀!
黍子去了皮就是黃米?!墩f文》里這樣講: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黍是中國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在距今8200年前的中國甘肅秦安大地灣一期遺址,就曾發(fā)現(xiàn)了已碳化的黍的殘骸?!饵S帝內經》中說,五谷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黍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的童年,伴隨我們走過了漫長的農耕歲月。在《詩·魏風·碩鼠》中,我們的先祖就向不稼不穡的寄生蟲發(fā)出了“無食我黍”的怒吼。《論語·微子》中則一本正經地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子路跟丟了老師,向一個以杖荷的老者打聽。老者把孔老夫子挖苦了半天,說你那個老師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你跟著他怕連黍子糕也吃不上。然后“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把這個可憐的子路請到家里,殺了老母雞,做了黃米飯款待他。那時候,估計還不會把黃米磨成面蒸糕吃,我真是可惜那只老母雞死得不值。要是孔老夫子領著他那三千門徒到我們雁北宣講周禮,吃了雞肉泡糕,一準把克己復禮的悠悠大事忘個精光,只能發(fā)出一聲嘆息:“食色性也!”到了唐代,士大夫也還是對燉雞肉和黃米飯情有獨鐘。你看,峨冠博帶的孟浩然搖著扇子出了城,吃了一頓好飯,回了家卻死活不愿意告訴老婆在鄉(xiāng)下享用了何等美味。晚上寫日記卻暴露了天機:“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并發(fā)誓來年還要以調查研究的名義再搞一回農家樂:“明年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到了宋代,黍的種植范圍仍然相當廣泛。王安石在《后元豐行》這樣寫道:“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云皆種黍”。
在中國古代,黍不僅是最重要糧食作物,還是重要的祭祀用品。《禮記·月令》中有這樣的記述:“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宗廟。”意思是說,天子進獻雛雞和舊黍,再加上成熟的櫻桃來祭祀宗廟。唐代鮑溶的《悼豆盧策先輩》中也有”行將雞黍祭,已是烏鳶食“的詩句?!吨彀貜]治家格言》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磥硇㈨樀淖訉O們認為先祖活著的時候愛吃雞肉黃米飯,開追思會也不能不在他們的靈前擺上這兩樣供品。
明代后期,長相酷似馬牙的玉米從南美引進到我國,距今大約已有460年的歷史。大約從清康熙時開始,玉米進入山西,因其產量極高逐漸成為餐桌上的主人,黍的種植面積不斷被擠占。道光6年的《太原縣志》即有種植玉米的記載;光緒18年的《長治縣志》也有:“御麥,今潞屬廣植,每灶必需,以餅與粥糜同煮,謂之疙瘩”的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編的《懷仁縣新志·物產》中也列有“玉蜀秫”,但位居谷、黍、稷、麥、豆之后。雖然李時珍先生在他著名的《本草綱目》中贊美玉米“甘平無毒,主治調中開胃”,雁北人卻始終沒有建立起與玉米的感情。在世世代代雁北人腸胃的記憶里,我們最難割舍的食物絕對是黍子做的黃糕。
上好的糕,要黃,要軟,還要有勁道。家鄉(xiāng)人這樣形容一塊好糕:女主人剛把一籠糕成一只長長的枕頭,舉到胸前翻了個個兒,啪的一聲扔到紅瓦盆里,伸出大拇指按了個坑,倒了一股胡麻油,張開手掌抹勻了,黃糕在正午的陽光下閃現(xiàn)著金黃的光澤。一只餓急了的大黃狗沖進來,跳上炕叼了一口就跑。滾燙的黃糕在狗嘴里扯成了一條線,女主人操起搟面杖就打。黃狗已經跑到了堂屋門口,一松口,黃糕唰的一下收回來,好似彈性十足的膠皮。在我們雁北包括河北蔚縣、陜北榆林一帶廣泛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蕎面餓斷腰”,意思是說黃糕不僅適口而且耐饑。下窯的后生,趕腳的漢子,大晌午飽飽吃一頓雞肉泡糕,仿佛加了97號汽油的越野車,到第二天早晨身上還有使不完的力氣。
黃糕伴隨著雁北人從小到老,從生到死,從喜到悲,從古到今。不僅是我們日常主食里的最愛,也是情感的符號和紐帶。生了孩子、來了親戚要炸油糕,娶媳婦、蓋房子要炸油糕,過年過節(jié)要炸油糕,死了人也要炸油糕。在平常的日子里,哪家人炸了油糕,誰也不會關上街門獨享。必定會打發(fā)一個半大小子,端著一只大海碗給交好的鄉(xiāng)鄰挨門逐戶送去。兩家人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了過節(jié),幾個月見了面不說話。用籠布包著七八個黃澄澄的油炸糕,再加上一大碗香噴噴的粉條土豆絲拌豆芽或者熱騰騰的羊雜轟轟烈烈地送上門,女主人必定會喝住狂吼的看家狗,把友誼的使者迎進來,一迭聲夸獎油糕面軟餡好胡油香。血海深仇立馬煙消云散,油糕外交取得巨大勝利,睦鄰友好關系書寫了嶄新的篇章。
一個少小離家的雁北人,即使走遍天涯海角,吃盡山珍海味,靈魂深處永遠割舍不下對黃糕的惦記。因為那是母親的味道,那是故土的呼喚。在離家鄉(xiāng)很遠很遠的地方,一個雁北人只要在飯桌上看到了一盤黃糕,滿桌佳肴立馬六宮粉黛無顏色。眼睛一下就直了,口水不爭氣地涌出來。隨即風馳電掣般伸出筷子,將一大塊糕夾到碗里,施展庖丁解牛的手段,眨眼間分割成棋子大小,隨便蘸點菜湯,風卷殘云般吃將起來。棋子沖進嘴巴,囫圇嚼兩下,喉結動一動,沿著食道前仆后繼掉進胃里,好似一塊塊石頭砸入古井,發(fā)出咕咚咕咚的回響,直把一桌食客驚得目瞪口呆,從此尊為神人,一絲一毫怠慢不得。
與晉中和晉南相比,雁北在教育和文化上畢竟要落后一些,人才便也出得少。在太原要碰到個雁北人,比在四川的竹海里碰到只熊貓機率還低。老鄉(xiāng)們犯了鄉(xiāng)愁,便也會有熱心人想著張羅一頓飯敘敘鄉(xiāng)情。內中但凡有個在江湖上有些身份的,難免會矜持些。煮了螃蟹,不來;燉了甲魚,不來。在手機上發(fā)個短信:“吃糕。”歡歡喜喜地來了。進了門,也不握手寒暄,也不互通款曲,酒杯還沒端,家門還沒報,一人摟著一塊糕埋頭吃起來。吃飽了,再喝一碗爛腌菜泡白開水,齊活兒,一串飽嗝打得驚天動地,拍拍屁股各自回家。有車的開車,沒車的走路。抬起手腕看看表,前后不到二十分。下次再見面,誰也認不得誰。假設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地下工作者和一個下線接頭卻又判斷不了真?zhèn)巍H绻@人說他是雁北人,最好的測謊辦法,是和他吃頓飯——如果這廝在饅頭、米飯和黃糕中間不選擇后者;選擇了,吃相又不地道。不用審,拉出去一槍斃了,絕對不會冤枉他。
除夕這天,是我的生日。按家鄉(xiāng)的習俗,娘每年都要把一只包好餡沒下鍋的糕放在門頭上,為我祈福。娘去世的那年,我37歲。娘在36個除夕,在老屋的門頭上,為我放了36只糕。沒有娘的除夕,再沒回老家過,也再沒有人在除夕為我炸油糕。然而,炸油糕的香味,我永遠忘不了。它在我的心里,在我的夢里,在我的生命里。
炸油糕的余香還在農家小院的上空彌漫,第四場大戲又開演了——燙羊頭和壘旺火。父親注定是這場大戲的主角,而我則是他最忠實的觀眾和追隨者,并義務承擔跑龍?zhí)椎慕巧?/p>
塞外的冬季是寒冷的。在漫長的冬季里,孩子們把有限的精力運用到了無限的放火大業(yè)之中。我們調動全部的激情、智慧和膽量,發(fā)現(xiàn)所有可以點燃的材料,探索一切燃燒和助燃的方式,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放火的場合。有條件要放,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放。有奮斗當然會有犧牲。在生動鮮活的放火實踐中,我們不僅燒破了棉鞋和棉褲,燎焦了頭發(fā)和眉毛;甚至點燃了無數(shù)堆秸稈,燒禿了一處處荒坡。每當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我們都欣喜若狂地圍著熊熊火光奔跑,跳躍,載歌載舞,好似原始部落的野人隆重集會,慶祝他們捕獲了一只豪豬。對孩子們的這些返祖現(xiàn)象,大人們當然是嗤之以鼻的。志士仁人的每一次舉事,都遭到了殘酷的鎮(zhèn)壓。我們傷心委屈的淚水,淌滿了干涸的鵝毛河。一年里,只有在除夕這天,放火能以過節(jié)的名義在大人們的英明領導下光明正大地進行。這不僅極大地增進了大人和孩子間的理解和交流,創(chuàng)造了其樂融融無比和諧的家庭氣氛;更使燙羊頭和壘旺火不僅是一個神圣的儀式,更成為一場浪漫的游戲。
羊頭是用來祭祖的。列祖列宗從正月十六被送到村口自謀生路,到除夕夜才再被請回來接受子孫的供奉,羊頭這樣的少牢之禮是必不可少的。旺火是用來請神的。灶王爺臘月二十三吃了麻糖,從煙囪里乘著一縷炊煙高高興興上天述職,除夕夜也要結束休假回來上班了,我們要在院子里生起一堆火給他老人家照亮回家的路。父親半下午就把院子里夏天做飯用的春灶生了火,把拳頭大一只小小的羊頭恭恭敬敬地請出來,施展十八般武藝仔細打理,其精心細致的程度絕不亞于女子會所的技師給當紅女星美容。我小朋友也像經驗豐富的護士配合主刀大夫一樣,心領神會,技藝嫻熟。爹一伸手,我就把瀝青遞了上去。瀝青融化了,傾注到小小的羊頭上。稍等一會,瀝青在羊頭上凝固了,結成一個硬硬的殼。爹再一伸手,我把火鉗遞了上去,爹用火鉗扯住瀝青的一角,怕羊疼似的慢慢把瀝青揭下來,羊頭就像做了面膜的美女,小臉干干凈凈紅紅白白的,讓人不由地心生憐愛。爹又一伸手,我就把一只鐵火炷遞了上去?;痨脑谔炕鹄餆猛t,像搜索殘敵一樣,在羊臉的邊疆地區(qū)掃蕩了幾個回合。隨著滋啦滋啦的聲響,一股股皮肉燒焦的味道飄散在小院的上空,年味兒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低頭看去,小小的羊臉被火炷燙得青一片紫一片的,平生出幾分猙獰。好在一會下鍋煮熟了,先要供俸祖宗的,我和小朋友一時半會還不能和它親密接觸,就讓它先嚇唬祖宗去吧。
祭祖的少牢大禮準備就緒了,該壘旺火給灶王爺發(fā)信號了。爹在屁股大的院子里巡視了三五十個來回,在頭腦中經過了科研、立項、環(huán)評、報建、招標等幾百項復雜的程序,牙一咬,腳一跺,果斷決策:“今年,就這兒?!睋炱鹨粔K炭在當院畫了個圈,確定了壘旺火的最佳位置。我趕緊雙手抱拳,單腿跪地:“得令了,您哪!”把頭頂?shù)钠泼廾弊油X后推了推,口里敲打著戲曲鑼經“急急風”:“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在院子里四面八方尋覓壘旺火基座的石頭瓦塊。其實這些材料去年用完了就集中堆放在菜園子的墻上,但我為了推陳出新,像為蔡太師組織花石崗一樣,竭忠盡智,不斷擴大搜尋古磚奇石的范圍。經過長達兩個時辰的努力工作,我終于備齊了壘基座的建筑材料,正要掀起衣襟擦擦汗向總設計師報喜,忽然又看中了春灶煙囪口的一片瓦,趕緊冒著生命危險爬上高高的灶臺踮起腳揭那片瓦。瓦被煤煙燒得滾燙,拿在手里啪的一聲掉到了煮羊頭的鍋里,一下把鐵鍋砸漏了。半熟的羊頭連帶一鍋湯澆到了爐灶里,騰起一股白煙。我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正要向爹投案自首爭取寬大處理,老人家手里提著炭錘子神兵天降一樣沖了過來,斷喝一聲:“日死你灰媽的,把這么好的羊頭掉進了灰坑,祖宗回來吃刀子呀?”炭錘子帶著風聲向天靈蓋砸來,我眼看就要在生日這天為這只可憐的羊頭失去年幼而寶貴的生命。又一想這只小羊和我玩了大半年,從早到晚,如影隨形,說殺就讓大人們殺了,人和羊活著有什么意思呢,不覺悲從心起,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邊哭邊罵:“啥祖宗……幾百年也沒見過……年年回來吃羊頭……愿回來不回來……愿吃不吃……誰稀罕他……”我娘聽見院子里的動靜,趕緊沖出來:“灰惺惺的,就記住個打孩子!”娘一來,我哭得更亮了。爹本來也是嚇唬我一下,他哪里舍得大過年的砸死他的老兒子呢,就又帶著無限憾恨提著炭錘子砸炭去。娘從爐灶里把羊頭撿出來,我看到這小小的羊頭,先是讓瀝青澆了,又讓火炷燙了,再讓開水煮了,接著又掉進爐灰里,煥發(fā)出五彩斑斕的模樣,不知道祖宗敢不敢吃,反正我是借個膽也不敢吃了。就又轉念心疼祖宗命苦:地冷天寒的,大老遠回來,看到牌位前供著這么一個稀罕物件,嚇不死才怪!想到這里,哭著哭著,撲哧一聲又笑了,一朵美麗的鼻涕花盛開在嘴唇上。不遠處,爹砸炭的聲音鏗鏘有力地響著,壘旺火眼看就要進入最精彩的段落了。我便擦干淚水,轉身跳下灶臺,重新奔赴壘旺火的前沿陣地。
旺火是山西大部分地區(qū)共同的年俗。在盛產煤炭的地區(qū),旺火是用炭塊壘成的一座高聳的塔。沒有煤的地方,或用柏木,或用樹枝,抑或是一堆秸稈,除夕時分在家門口燃起一堆熱熱鬧鬧的火,慶祝五谷豐登,祈求家宅平安。清《大同縣志》說:“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fā)之,名曰旺火?!薄稇讶士h新志》說:“正月元旦,夙興燒旺火,放爆竹?!彪m然從民俗學的角度對旺火的來歷有多種解讀,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雁北人,我堅定地認為,旺火是游牧民族火崇拜的反映,其形狀則與佛教的塔文化有血緣關系。過年時莊戶人的院子里燃起的那一只只紅光四射的旺火,不就是一座座微形的應縣木塔嗎!
雪花滿天飄。爹用我精心搜求的材料壘好基座,把筐子里的炭塊一層又一層慢慢砌上去。旺火快收口了,爹找出一塊尖尖的炭,輕手輕腳地放上去。直起身子,帶著滿滿的成就感瞇著眼端詳著他半個下午完成的杰作,好似傳說中的魯班爺欣賞他一晚上建成的應縣木塔,身上落滿了晶瑩的雪花。我也對爹天才般的創(chuàng)造力和神奇的建筑才能充滿了敬仰,便想做一些錦上添花的勾當——給這座塔安上一個塔剎。我撒開腿跑進堂屋,找出大儒在紅紙條上寫的“旺氣通天”,正要拿起塔頂?shù)奶繅K放上去,忽地腳下一滑,一頭撞向旺火,旺火轟隆一聲倒塌了。爹把我從炭堆里揪著領口拉起來,正要呵斥,一看我的小臉在炭堆里蹭得七花八亂,神情嚇得愣愣怔怔,卻又慈愛地笑了。這時候,夜色愈發(fā)濃重,雪下得越發(fā)大了,北風一陣緊似一陣,風攪著雪刮得人睜不開眼睛,我對旺火的恢復重建工作也沒了興致,便一步一滑地向屋里走去。
屋里好溫暖。一盞電石燈把窗紙映得雪亮,爐火熊熊燃燒,一大鍋水在灶臺上冒著熱氣。娘在炕席上放了一張好大的案板,揮動一只足有四五尺長的搟面杖,把臉盆大一團豆面搟成了半個炕席大的一張紙,然后操起菜刀,切成一窩又一窩又細又長的面條。我坐在窗臺前,用舌頭在結了冰花的玻璃上舔開了一個小孔,看到爹披著一肩雪花,仍在院子里忙碌,旺火的塔尖慢慢刺向瑞雪紛飛的蒼穹……
雪花滿天飄。天黑透了,充滿神秘色彩的第五場大戲——祭祖和接神要開演了。
春節(jié)祭祖本來是應當在祠堂里進行的。懷仁在遼代置縣,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間,明軍在懷仁與火篩、俺答率領的蒙古騎兵多次交戰(zhàn)。清初姜在大同反清,清軍攻陷大同后對周邊民眾進行了血腥的屠殺。歷經元末明初多次戰(zhàn)亂和永樂、正統(tǒng)、景泰、正德、嘉靖年間數(shù)次饑荒,至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懷仁全縣人口僅余7,320人。豪族富戶或被滿門誅戮或被中央政府移民到安徽鳳陽等內陸地區(qū)。至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歷經 280年,全縣人口方增至47,771人。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長,估什元代屯田和明代移民是重要因素。由于飽受離亂和遷徙之苦,全縣有家譜的人家寥寥無幾,有宗祠的氏族聞所未聞。雁門關外野人家,祭祖的方式也只能因陋就簡,聊表慎終追遠之意。旺火重新壘好了,刻苦訓練的二哥扛著沒有準星的三八槍,熱愛娛樂的三哥揣著磨出毛邊的撲克牌歸隊了,父親便帶著我們這些男丁到村口迎接祖宗回家。
雪下得沒過腳踝了,松軟的雪野上留下了一串串小狗跑過的梅花瓣。走到村口,爹帶領我們弟兄三個圍成一圈,恭恭敬敬地跪下來,擺好供品,插上香燭,拿出紙錢,口中念念有詞:“爹,媽,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哇!”這幾位老人家去世好幾十年了,我從來沒見過,不知道他們長得什么樣。每年過年把他們請回來,在堂屋里供上牌位,靠墻擺上幾雙筷子,再點上一盞忽明忽暗的煤油燈,感覺好人,嚇得我一到天黑了就不敢到堂屋里轉悠。爹剛說完這番熱情洋溢的話語,就刮來一股旋風,攪起了一地雪粒,形成一道雪柱筆直地升起來。我疑心是祖宗乘著這股風來了,覺得脖子后面涼颼颼的,頭皮一陣陣發(fā)麻,嚇得膽戰(zhàn)心驚,頭也不敢回。偏偏下了雪又刮著風,紙錢怎么也點不著。為了擋風,父子四人的頭湊得更近了。劃一根火柴,滅了。再劃一根火柴,又滅了。忽然身后響起一聲炸雷:“紙錢受潮了哇?”把我嚇得肝膽俱裂,原地跳起三尺高。定神一看,卻不是祖宗,是前院的銅鍋大爺,來村口接他死了三十年的爹媽回家過年的。
父子四人穩(wěn)定了心神,哆哆嗦嗦地點著了紙錢,又在雪地上雞啄米似的磕了一串頭,爹拎著一盞小小的燈籠走在前面,把祖宗領回了家。堂屋的門早就大開了,供桌上擺著幾盤供品,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冒著稀薄的熱氣。父親領著我們在供桌前重又跪下來,表達對祖宗的歡迎之情,氣氛無比莊嚴肅穆。我悄悄抬起頭,忽然看到那只小小的羊頭,經歷了千錘百煉,一只耳朵耷拉著,一只耳朵挺立著;一只眼睛睜著,一只眼睛閉著。臉上的表情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無比滑稽十分詭譎,卻依然不忘向我齜牙咧嘴擠眉弄眼。我想笑又不敢笑,直把一張小臉憋得通紅……
羊頭做完了供品,臉上的肉剔下來,拌到一大盆土豆片里,上面撒上蔥花蒜末,把半鐵勺冒著輕煙的胡麻油澆上去,就成了年夜飯的主菜。又細又薄的豆面條煮熟了,澆上金針海帶雞蛋花做的鹵,就是年夜飯的主食。此后多少年,我再沒吃過那么有味的羊頭肉,那么香甜的搟豆面!
年夜飯吃完了。大人們盤腿坐在炕上,淘豆芽,包餃子,訴說年景,懷念故人,說著說著掀起衣襟擦起了淚,然后呸呸吐一口唾沫:“大過年的,咋說起個這!”孩子們把鞭炮的捻子拆開了,把紅紅的小鞭炮一只只裝在口袋里,焦急地等待著點旺火的時刻快點到來。
終于,遠處傳來一聲二踢腳的響聲。接著,爆竹聲由遠而近稀稀疏疏地傳過來。孩子們知道,年來了!就趕緊撒開兩腿跑到風雪滿天的院子里,像一匹匹快樂的小馬駒奔向綠草如茵的原野!
點旺火是家庭最高領導人的專利。如同重大工程項目的竣工儀式,那把剪子固然誰都買得起,但有資格剪彩的肯定是個大人物。這時候,我們的父親必定會成為全家人目光的焦點。只見他從墻角拖來一捆高粱秸,慢慢塞進旺火的基座,用一塊樺皮點了火把秸稈引著了,舞起新做的笤帚呼呼地扇。火苗像舌頭似的舔著炭塊,漸漸地,旺火被點燃了,紅紅的火光從旺火的縫隙里迸發(fā)出來,燃成一座光芒四射的玲瓏寶塔,把白雪覆蓋的農家小院映照得格外溫馨。爹站在旺火旁,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著一只二踢腳,點燃了引信,二踢腳沖天而起,發(fā)出驚天動地的回響。包在二踢腳外面的紅紙炸成紅紅的花雨,飄飄灑灑地落下來……我從口袋里掏出心愛的小鞭炮,把一截高粱秸稈的芯點燃了作火種,把一聲聲清脆的響聲送給大雪迷茫的天空。忽地,一截只響了一聲的二踢腳掉在了雪地上。我如獲至寶地撿起來,正抽絲剝繭般慢慢撕開尋找引信,二踢腳咣的一聲響了。左手隨即感到火辣辣地疼,手掌剎那間腫成了一只饅頭。爹回頭看了看,沒罵我,也沒管我,卻張開嘴笑了起來。我借著火光一看,指頭竟然一個也沒少,也張開嘴傻傻地笑起來。父親離開我已經有二十個年頭了,每逢除夕,我都能想起年幼時和爹一起點旺火放花炮的情景。有爹的除夕,多好??!
北風那個吹。小院里的旺火光焰熊熊,像一只只紅彤彤的火燭,給莊戶人苦寒的生活帶來了暖暖的慰藉和希望。放罷了花炮,孩子們便提著燈籠到相鄰的人家去拜年,白雪皚皚的街巷里響起了一陣陣喊聲、笑聲和零零星星的鞭炮聲,年味兒越來越濃了!
雪花滿天飄……
(責任編輯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