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路是貴陽一條南北向的小巷,因清代在此設糧道衙門,故叫糧道巷。后來因做棉花生意和彈棉花的人集中在這條小巷,改名為棉花街。1940年改名都司東路,1941年在原糧道衙門地址上建貴州科學館,此小巷改稱科學路。
科學路長約200米,但是原糧道衙門,占地較寬。民國時期,貴州省政府的機關報《三民日報》、《民國日報》、《新黔日報》3家報館均設在此條路上。
自1937年起,貴州省立圖書館、貴州科學館、貴州藝術館、貴州物產存列館相繼在此路上的原清代糧道衙門所在地建成。
1937年5月5日,貴州省立圖書館圖書閱覽室及報紙雜志閱覽室開放,貴州省立圖書館正式成立。館內有省教育廳圖書室移交圖書2.5萬冊,新購圖書5000冊。到貴陽解放前夕,館藏圖書5萬多冊。圖書館也舉辦各種展覽。
1941年10月10日,貴州科學館和貴州物產陳列館同時成立??茖W館設有化學、物理、生物3個部,并舉辦各種科普展覽活動。物產陳列館征集、收藏、陳列的均是貴州物產,包括工藝品、農產品、礦產品及手工藝品幾千種。
貴州藝術館成立于1942年10月10日,首任館長陳恒安。繼陳恒安之后,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小提琴家馬思聰接任館長。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馬思聰及其妻王慕理(鋼琴演奏家)離筑回廣東,畫家周稷接任館長。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8月起,曾留學法國的油畫家楊秀濤任館長。館內設總務、音樂、美術、戲劇4部。該館收藏了大小拓片數百件,古代銅器、字畫、書法作品若干件。
藝術館在音樂、美術、戲劇等方面開展過不少活動,如組織“黃河大合唱”的演唱,出版趙元任的歌曲,舉辦徐悲鴻、關山月、張大干、黃堯、熊佛西的畫展,演出曹禺的話劇,舉辦歌唱家胡雪谷、舞蹈家吳暁邦獨唱表演會,鄺智仁鋼琴演奏會和舞蹈知識講座等活動。該館還于1948年起舉辦了音樂、繪畫藝術訓練班,1949年,藝術訓練班改為藝術專修班。
1944年4月,館長陳恒安征得故宮博物院同意,在該館舉辦了故宮博物院書畫展覽。不但使貴陽各界人士大開眼界,給貴陽國畫和書法愛好者提供了一次極為難得的觀摩、鑒賞、學習機會,而且在當時抗戰(zhàn)后方的貴陽,也起到了激勵民族士氣的作用。
科學路上的中國旅行社和文化人招待所還分別接待過畫家徐悲鴻及夫人廖靜文和作家艾蕪。
如今的科學路已無過去的韻味,但其路名留下了它曾經陽春白雪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