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世忠
微媒體的審丑藝術探析
○聶世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沒有網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就是微信時代!騰訊在2013年1月15日宣布微信國內用戶3億,《紐約時報》評價中國微信為“正積極嘗試扭轉中國本土互聯網產品無法推向世界的命運”。
微信文化是典型的個性文化的一種,顯得自由多樣,標志我國人民的生活經濟文化形態(tài)的轉型。微信改變了傳統的電影電視藝術傳播方式,被視為“富媒體”的微信在蠶食著大眾的閱讀空間,這種淺表化碎片化的傳播顛覆了傳統美學,反傳統美學微時代的藝術美學呈現出草根、微小、便捷、瑣碎、互動特征。傳統美學意義上的崇高神圣感消失了,對革命英雄主義的謳歌被眄視,微信用戶發(fā)布信息的種類,擴大了傳播內容的表現形式和信息容量,有專家指出:“微”作為以去中心化、動態(tài)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時化和賽博化為特征的新興的傳播方式,在文化和日常生活層面上,它是一種祛魅時代的平民文化,去精英化時代的草根文化。①
微時代的審美也被擠壓至“微”,滴水般的碎片丑信息影響社會細胞層,紛雜冗亂的信息沖擊社會,盡管微信丑藝術不如傳統藝術美那么永恒經典,但這種零碎的短藝術以丑惡自私迷惑大眾,容易造成謾罵、獵奇、以致圍觀,微媒體的無微不至、盡微致廣,最后會造成全中國的審丑“集體狂歡”,微媒體的“微言大義”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意思形態(tài)。
微媒體審丑就如網絡病毒一樣脅持藝術的傳播,有時讓人束手無策,特別是小青年們獵奇心強,缺乏理性的判斷能力,容易接受丑陋、荒誕、惡搞、炫富等惡俗視頻畫面,導致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改變,在現實交流中易發(fā)障礙,在微信細碎時間中變得浮躁,真正像躺在床上吸大煙般懶得思考,“微信”成為了“危信”,前些年的網絡審丑形象代言人鳳姐、芙蓉姐姐、hold住姐、干露露、犀利哥,近年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炫富的“郭美美”、微信中被傳火熱的北京優(yōu)衣庫不雅視頻、“用雞雞作畫”“裸體婚禮”等引發(fā)了“注意力經濟”,傾倒了大眾,在微信里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精英文化與劣根文化交融,同時,微信傳播的自由隨意迎合了大眾的心理需求,他們的思想行為動態(tài)難以被掌握,主流媒體的審丑教育相對尷尬。在微信中帶來的國外文藝思潮侵蝕殖民化過程中,藝術的真善美被假惡丑毀滅,微信時代的美學主導錯位,無原則藝術態(tài)度造成了藝術的失范無序與雜亂無章,微信丑惡事件的傳播歪曲了人類價值觀、異化了人類的生存觀,消解了人的自然與自我的平衡關系,扭曲了人性,影響社會群體情緒,甚至給人類帶來精神創(chuàng)傷、變態(tài)心理、消極悲觀無望等情緒。造成人格分裂、自私、私憤、金錢至上、道德紊亂,微媒體建構的世界讓其捉摸不定、猶豫彷徨使人的精神層面失落,享樂欲望與價值理性分裂與對立。正確的美育觀頻頻受到丑惡荒誕的紛擾,處于對藝術和藝術感受的啟蒙期的青年,因單純與缺乏經驗陷入迷途中,特別圍觀這些丑惡荒誕的東西時人們會顯露出某些輕狂和草率。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后美學研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但在對“丑”的準確定義方面被認為是美學界的“哥倫巴赫猜想”。十年前國內對“行為藝術”中血腥暴力色情等丑惡荒誕藝術的研究較熱,如陳履生認為:行為藝術在中國走向一種難以容忍的極端,則已經超越了藝術的界限②。2009年2月由國務院新聞辦與文化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聯合查黃關閉了五百多家傳播淫穢色情與低俗網站。信息年代高科技紛繁繚亂的新藝術樣式呈現社會的時尚,時尚與經典這對矛盾怎樣融合?微媒體傳播假惡丑為何有極大的圍觀效應?這是我們需要開展研究的課題。而微媒體中的審丑藝術研究空間亟待深化,這一點也未能引起藝術批評界的足夠重視。我們要弄清微信審丑正負面的作用,特別是負面的作用。這樣,我們才會有積極的應對策略。
微信流媒體傳播也可視為一種藝術,首先我們要弄清藝術丑、藝術的丑與藝術中表現的丑三種關系,“歐米哀爾”雕塑是藝術家羅丹用雕塑藝術語言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丑,這里把丑作為一種美來表達了,萊辛曾說過藝術家可以把丑作為一種美的組成因素,美學史上自從羅森克蘭茨于1853年《丑的美學》出版后丑變成了一種審美形態(tài)。劉海粟指出:“藝術是表現,不是涂脂抹粉。”③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再現成為了藝術審丑,人們通過審丑得到美感或快感,美術史上所表現丑的那些經典名作如:蒙克的《吶喊》、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達利的《內戰(zhàn)的預感》、杜尚的《泉》,國內羅中立的《父親》、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等等這些作品屬審丑范疇。
其次,我們要弄清微信審丑正負面的作用,特別是負面的作用。這樣,我們才會有積極的應對策略。我國的藝術審丑在文學、美術、音樂、影視各領域成為了流行時尚并世俗化,微信的發(fā)明使審丑跨越入全新的自由審丑時代。微信審丑不同于上述經典藝術的審丑屬新載體審丑,微信審丑并非空巢來穴,離不開傳統審丑的影響,也離不開國外后現代主義與藝術思潮的影響,微信這種新載體審丑表現為審丑藝術的轉向,微信藝術把中國的互聯網藝術推向了世界,微信流行的通俗藝術便是對我國“主旋律”藝術的補充。在大眾對傳統審美產生疲勞年代微信審丑藝術彌補了審美心理需要,產生微信審丑的圍觀,難辨真假,微信用戶的刷屏圍觀誕生了層出不窮的丑角,他們的種種丑態(tài)使交互雙方都獲得心理滿足感。微信審丑帶來了崇高感、快感、恐懼感等藝術情感體驗,這是一種娛樂他人與自己,滿足好奇心,尋找刺激快樂減輕壓力放松情緒的社會需求。微信藝術審丑暴露社會弊端使得人人都是藝術批評家,微信成了針砭痛斥丑惡的工具。
再次,我們要探討微信審丑所表現出的各種特征。從學理的角度,讓微信審丑回歸到藝術的范疇。微信技術的日新月異出現微媒體藝術新特征,微視頻圖片藝術沖破了話語權的限制性、呈現為受傳合一的交互性,與傳統審丑藝術相比微時代的審丑審惡審假表現為感性化、大眾化、平民化、碎片化、漂走化。只要刷屏就有驚喜!微信的審丑不只是專屬藝術的名詞,微媒體傳播的免費復制粘貼使微媒體審丑即刻成為了生活中的平民化,人人都是審丑藝術的傳播者、批評者,人人都在自我表達,甚至一些自戀者頻頻發(fā)送丑異圖片視頻獲取認同、追求娛樂。正是由于微信的這種特有的媒介功能使得微信審丑狂歡于世。
此外,我們必須從制度層面規(guī)范微信審丑藝術。通俗-低俗-惡俗,這也是微信審丑的另一條路線,國務院新聞辦出臺了我國對丑惡藝術的界定:低俗內容主要包括,不符合法律法規(guī)的內容,包括宣揚血腥暴力、兇殺、惡意謾罵、侮辱誹謗他人的信息;容易誘發(fā)青少年不良思想行為和干擾青少年正常學習生活的內容,包括直接或隱晦表現人體性部位、性行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圖片、音視頻、動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廣告和性病治療廣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當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隱私的內容,包括走光、偷拍、露點,以及利用網絡惡意傳播他人隱私的信息等;違背正確婚戀觀和家庭倫理道德的內容等。④
盡管對微信的公眾平臺有不同認識,但現在不少紙質媒體都在搶占微信平臺,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迅速發(fā)展為微信公眾平臺,而且發(fā)展勢頭迅速,不少商家也以藝術的名義開設微信訂閱號平臺,不少藝術類的微信平臺成為了藝術愛好人士手機中的項目,微信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馬路、教室、餐桌上、床上都有人在看微信,微信被大眾的快捷接受性使創(chuàng)建藝術傳播與教育工作微信平臺不受環(huán)境時間限制,利用微信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拓展了藝術教育的平臺,可縮小“代溝”,增進交流,提升相互信任感消除隔閡。把微信藝術審丑與審美并提,豐富素質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會都需關注的事件。
微信時代丑惡藝術不少是受到國外殖民文化、后現代藝術理論炒作影響:以虛無懷疑、相對非理性主義去消解系統統一性、顛覆經典藝術、否定一切、去中心,搗毀傳統和真善美統一的理想。美國的道格拉斯·凱爾納和斯蒂文·貝特同時指出:“后現代藝術展現了一種隨心所欲,新的玩世不恭和新的折衷主義?!雹莺蟋F代主義在藝術的創(chuàng)造上排斥藝術價值的精神性,是徹底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的表現。否定藝術的本質特征、抵毀人類的道德價值和習俗而追求低糜沉淪,追求無序性、無中心、無審美,否定人類、毀滅殘殺生命的傾向,這幾乎成為人們討伐微信丑惡藝術的共同心聲。
1.微媒體審丑中發(fā)揮綜合學科的運用
我國目前對微信審丑藝術的研究幾乎沒有涉及,相對網絡審丑藝術研究而處于薄弱,對微媒體審丑藝術的研究要從全方位考慮,要通過事例舉例實證分析進行邏輯演繹,從藝術學、美學、傳播學、經濟學等學科入手進行客觀分析研究。現在大眾對微信媒體傳播的圖片視頻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圖像驅動文化使文化產品的消費呈現碎片化、表層化和快速化,微信圖片視頻可以跨越網絡防火墻,與不同國家、不同語言與文化交往,微信信息帶有較大的感性與主觀性,難以讓大眾對收到的信息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一觸即發(fā)使人人成為不良信息的傳播者、網絡文明的破壞者。
微話語的大量繁殖帶來新的社會和文化的問題,中國微媒體丑惡藝術的發(fā)展和表現如水面斑駁漂浮不以理性的方式來推展的,作為藝術教育者應該正視微媒體的雙重影響,要看到微媒體給藝術教育帶來的機遇。藝術教育者在跟學生進行交流過程中要把握好微信時興的網絡語言、丑惡現象、藝術新聞,通過丑惡背后的分析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
2.根據微媒體接受的心理交流特征進行審美教育交流
微信時代對審丑藝術的欣賞需要有很強的的心理適應能力,藝術教育管理者需要時刻把握大眾心態(tài),掌握大眾交流方式與大眾心理,將一些不良事態(tài)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在當前大眾審美疲勞、迷惘的微信年代亟待從學術理論上對微信審丑藝術做系統梳理,把被微信侵蝕了的精英權威美學觀再樹立起來,微信在傳播丑的事件時就具有了批評價值,“審美的丑是一種以藝術性的否定來肯定現實存在的美,它能使人們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顫,化腐朽為神奇,于丑怪中見光華。”⑥
在微信年代蒙昧時代的濃情、游牧時代的無私無畏、農耕時代的好漢英雄主義、工業(yè)時代的科學理性仍然具有生命力,微信里同樣可以張揚古希臘羅馬的至尊崇高、文藝復興的神人同形同性之人文主義、古典浪漫主義,再造阿弗蘿蒂特之美,同時也可表現百花齊放、魏晉風骨、漢唐恢弘,讓拿破侖、成吉思汗精神化為微信年代的英雄高尚,繼承傳統鑄造微媒體年代的“男神”與“女神”,利用微媒體即尊重英雄更關愛平民的特色,在“微”生活中提高大眾的審美鑒賞力,讓微媒體的審美遍地開花、觸向每一個社會細胞角落,利用微媒體傳播優(yōu)雅與崇高的大美風尚,消解那種多元碎片的丑惡娛樂。
3.主流媒體轉向表達審美藝術的價值取向
我國主流媒體為電視廣播、各級黨報黨刊等,自從有了電腦手機,大眾接受新聞又添了新工具新載體。進入“微媒體”年代后,中國媒體的體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微媒體在我國其實早在《詩經》《莊子》《論語》《老子》這些經典微言可算得上“微媒體”,這些都是見微知著、微言大義的微媒體言論,也可為中國傳統的主流媒體言論,主流媒體應該結合微媒體時代對大眾被荒誕丑惡藝術吸引力的實際,需要在多學科多領域進行研究,讓微媒體成為主流媒體之一種。要對丑惡荒誕藝術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辨別良莠,形成對審丑藝術本質的科學認識,提出充實理論依據。通過個案研究將通過對“微媒體時代的審丑藝術”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和剖析,揭示在微媒體年代審丑藝術的交融特色規(guī)律與本質,使大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樹和諧高尚的審美社會。
4.形成微媒體“自我凈化”機制
在當今信息泛濫與信息處理、信息社會智能化的網絡遍布社會各個角落的年代,人們生活在網絡wifi覆蓋的世界中,需要對紛至沓來的信息進行甄別、選擇和處理,從而把生活變得清晰、條理、高效、愉悅。作為微媒體時代的審丑藝術要開展課題研究,發(fā)揮專業(yè)特色如用圖形圖像學理論去整理出中外審丑藝術實例,系統梳理微媒體時代的審丑藝術特征,深入分析微媒體審丑功能,運用藝術學、美學、文學、哲學、傳播學、廣告營銷學等人文科學的知識與網絡技術、計算機圖形圖象技術、印刷技術、包裝材料技術等科學知識評價微媒體審丑意義價值,對每時每刻都在充斥著人們的視野積極和消極的信息擾動人們思維和情感的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分析,特別是對給本來快節(jié)奏的生活帶來了煩躁不安泛濫信息進行藝術剖析,梳理出微媒體時代審丑理論,提出新的微媒體時代審丑理念。讓大眾在快速高效信息社會生活有更多的富余時間,精神得到更多舒暢安逸。
注釋:
①蔣璐:《“微時代的文化與藝術”會議綜述》,《文藝研究》2014年第7期。
②陳履生:《以藝術的名義》,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③王驍:《劉海粟》,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頁。
④曹鵬:《整治網絡低俗之風需正視現實堅持不懈》,《新聞記者》2009年6月。
⑤[美]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特:《后現代理論》,中央編譯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頁。
⑥聶世忠:《藝術教育應加強審丑審荒誕教育》,《美術觀察》2005年第9期。
*本文系湖南省邵陽市社科聯立項項目“微媒體審丑藝術研究”(項目編號:邵社評[2016]3號)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邵陽學院)
責任編輯 佘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