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婷
本溪石,產于遼寧東部,本溪市南芬區(qū)的長嶺上,礦脈長達四五公里,為8億年前火山爆發(fā)所形成。劉遠縉:“比蜀道還難,水漫礦山,一石難求?!北鞠瘜u漸消失在這條礦脈,尾礦壩形成的堰塞湖將精品本溪石埋藏。
本溪石的產地多在山上,路很難走,下圖是唯一被石友踏出來的小路。印證了魯迅先生說的那句話上“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據石友劉遠縉說:地表到地下的一米內都有,但是品相不好的占大多數,大石頭少,小石頭居多。由于堰塞湖的形成,現在對本溪石進行搶救性的采挖。上山采挖的時間大多數是在冬天和剛立春的時候,這樣沒有草的阻擋,可以根據地表散落的本溪石殘渣準確找到開采的地點。夏天也會去挖,但是草深,開采有一定的難度。
目前,開采本溪石的石友慢慢在減少。據說一個不大的鐵礦的尾礦壩,最初的時候達到了50多人,現如今好石頭越來越少,開采的人逐漸減少到現在的10多人。
本溪石最后的華麗蛻變需要幾道程序:地表石(浮石),因長期裸露在外,需要經過水洗,酸洗,再水洗才能完成。地里石,因埋在酸性土壤中,石頭上沒有其他的雜質,水洗干凈之后即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注意避免石頭的磕磕碰碰,保持石頭的原有形態(tài)。
本溪石走出去的道路上,于水清、趙立剛兩人可謂是功不可沒。前者是第一個玩本溪石的人,后者是帶本溪石走出去的人。2015年《中華奇石》第九期中《古今同賞 南北雙生》,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本溪石,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走出去的同時,奇石市場很不景氣的情況下,本溪石在石家莊、上海、武漢、阜新、鞍山、沈陽、丹東、太原等展會上賣得很好,得到了眾多石友的認可。
每個石種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人為其做出貢獻,直至它蛻變成為最美的時候,讓世人驚嘆當初為何不納幾塊入囊中。(關于本溪石石種介紹的更多信息請參閱2015年《中華奇石》第九期《古今同賞 南北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