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濤
信息時代呼喚著語文教學方式的革新,多媒體技術無疑是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時下,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成為優(yōu)化課堂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中,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具體、生動、有趣,使學生更多、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主要起到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直觀導向,突破重點;視聽并茂,趣化教學氛圍;優(yōu)化信息,省時高效的積極作用。現用三個“巧用”總結如下:一巧用多媒體,理清寫作順序;二、巧用多媒體,烘托氣氛,調動情感;三、巧用多媒體,突破課文重、難點。
一、巧用電教媒體,理清寫作順序
中學階段段的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而段的訓練的起點,是在讀懂句子的基礎上進行的。如何在課堂上巧用電教媒體,幫助學生讀懂句子,理清寫作順序?這里就《西湖游記》一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幾句話為例來說明。請看下面這段文字: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這段話中則已心飛湖上也是中心句,后面幾句圍繞它具體說明。我扣住中心詞“心飛”,先用課件打出西湖整幅的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西湖的美景。接著分別出示西湖的山色、花光、溫風、波紋,這四處美景的局部圖片,湊成一幅完整的西湖圖,讓學生仔細觀察,予以理解。接下來的已不覺目酣神醉,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我也做成了課件進行了展示,最后湊成一幅完整的空蒙的西湖圖,從而幫助學生讀懂了句子之間的總分關系.接著我又打出西湖的整幅圖片,讓學生隨著老師的指導觀察作者寫西湖的美麗景色,從山色到花光、從花光到溫風、從溫風到波紋,學生能很清晰的看到是一種由表面到具體觀察順序。若沒有課件給學生鮮明而直觀的剖析,難句子是無法迎刃而解的。
二、巧用多媒體,烘托氣氛,調動情感
《沁園春·雪》一文,關于上闋的那段文字是全文的難點。僅僅通過品文析句無法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原文如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這里采用借物喻人的寫法,由雪的品格而引申到贊美人的品格。單單靠扣重點詞句,無法調動學生的情感。我在教學這段話時,兩次播放劉秉義的《沁園春·雪》歌曲,第一次,讓學生找出寫雪品格的句子后,讓學生感悟,風雪彌漫,長城內外,偉人屹立,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深情贊美的歌詞。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對雪有了更新、更高的認識。第二次,在學完上闋后,明白毛澤東贊美雪,實則贊美的是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再次播放劉秉義的《沁園春·雪》歌曲:同時指出:這首歌是是根據毛澤東的詞配樂演唱的,歌曲唱得是雪,實則贊美的是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
三、巧用多媒體,突破課文重、難點
《詹天佑》,關于“人字行”線路的最后一段文字難以理解。原文如下:“…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行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鄙钤谥行〕鞘械暮⒆?,沒有見過火車,不知道火車有兩個駕駛室,更不知道火車有自動換向裝置。至于道岔口起什么作用,對于某些學生而言,更是一片空白。作為教師本身,我也是通過查資料弄明白的。為了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100多年前詹天佑這位杰出的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我用課件設計了兩個車頭的火車、人字行鐵路、道岔口。這樣,將文字用生動的畫面演示出來?;疖嚤鄙希降啦砜?,道岔口自動給火車換向?;疖囶^尾互變,折向西北前進。學生通過畫面直觀的看到了火車演示的全過程,也不得不為詹天佑的設計杰出而喝彩。
總而言之,信息時代呼喚著語文教育技術的革新,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現代化教學,對語文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在實際運用中也出現了誤區(qū),我們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自身規(guī)律,圍繞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而開展多媒體教學。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一定要體現學生主動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至熟讀成誦、入情品味的過程。我們要揚長避短、務實嚴謹、把握好尺度。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特有優(yōu)勢,找到支持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支點,使其能真正服務于語文教學,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真正地“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實現語文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創(chuàng)造魅力無窮的語文教學的多媒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