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lián)郡,李 俠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上?!?00240)
?
杰青的大齡化趨勢及其弊端
——1994—2013年杰青基金獲得者當選年齡的統(tǒng)計與分析
韓聯(lián)郡,李俠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上海200240)
通過對1994—2013年杰青基金獲得者當選年齡的分布狀況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杰青的當選年齡呈現(xiàn)出不合理的增大趨勢,文章揭示出杰青大齡化帶來的三個弊端:杰青群體重要科研產出率下降;杰青基金的目標定位出現(xiàn)背離;形成對中低齡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年齡屏障,進而提出了改進方案,以保證杰青基金發(fā)現(xiàn)、穩(wěn)定、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功能的長效性。
杰青;年齡;大齡化弊端
國家杰出青年(簡稱“杰青”)科學基金(簡稱“杰青基金”)是由國家撥??钣?994年設立的人才專項基金,用于資助國內及即將回國工作的45周歲以下的優(yōu)秀青年學者在國內從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杰青基金的設立是國家基礎研究資助方式的一個重要模式轉變,是從資助項目為主的單一模式到資助項目、資助人、資助基地的多元模式,這種轉變對于激勵年輕學者從事有探索意義的基礎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1]。
杰青基金自設立以來的22年間已累計批準資助3404名青年學者,在吸引人才、培養(yǎng)人才、穩(wěn)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績,為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培養(yǎng)和造就大批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的優(yōu)秀學術領軍人才做出了較大貢獻。目前已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如資助效果、對學科發(fā)展的促進、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產出比較、杰青中的“院士”等諸多方面,對杰青基金取得的成效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杰青與杰青基金不斷取得的成績,也促使杰青基金發(fā)展成為了一個得到國內科學界高度評價并產生了廣泛影響的品牌[2]。
盡管杰青基金在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績,但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到其在運行中也會存在一些不足,而這些不足已經開始影響到該基金的總體績效,為此,筆者從科學社會學的經典視角年齡問題入手,來分析杰青基金在運行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根據(j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提供的歷年杰青的信息,本文力圖解決三個問題:其一,杰青獲得者的年齡變化趨勢;其二,重大成果與年齡之間的關系;其三,杰青基金改革的可能路徑問題。
2.1杰青總體的大齡化
在1994—2013年的20年時間里,共有3004名青年學者獲得杰青基金資助批準,實際獲得資助者2999名(其中五人由于各種原因退出)。在這2999名杰青中,入選年齡最小者為29歲,最大者為45歲,平均年齡40.5歲。由圖1可以看出:當選年齡最多的是45歲,共422人,占比高達14.1%;其次為44歲,共389人,占比13.0%;29歲和30歲的人數(shù)都很少,分別只有2人和9人。從所占比例來看,41~45歲階段所占比例最高,為55.1%;36~40歲階段所占比例為33.3%;35歲以下階段所占比例僅有11.6%??傮w看來隨著年齡變大杰青人數(shù)快速增多。
圖1 1994—2013年杰青當選年齡分布
科學研究是一種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需要科學研究人員不僅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造力,還要具有旺盛的精力。從統(tǒng)計意義上來講,創(chuàng)造力和精力都與人的年齡呈密切相關關系,科學產出的效率也與科研群體的年齡結構有關。美國科學社會學家哈里特·朱克曼對1901—1972年的諾貝爾獲獎者統(tǒng)計表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完成其贏得諾獎的成果平均是在將近39歲,其中以物理學家最為年輕,平均36歲,化學家平均39歲,醫(yī)學和生理學方面諾獎獲得者則平均為41歲,美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幾乎如出一轍[3]。國內學者趙紅洲等人則經過統(tǒng)計分析,得出科學家做出貢獻的最佳年齡區(qū)是25~45、最佳峰值年齡為37歲、最佳峰值年齡和成名年齡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逐漸增大[4];科學家的重大成果獲得時的年齡統(tǒng)計服從威布爾分布[5]等結論。李俠等人通過統(tǒng)計表明科學家重大成果獲得的峰值年齡在38歲左右[6]。杰青基金將資助年齡上限設為45周歲,也許正是基于科學發(fā)現(xiàn)的年齡規(guī)律而設。這種設計在杰青基金成立之初顯然是合理且具有依據(jù)的,而且在初期執(zhí)行效果良好,前五年杰青平均當選年齡只有37.8歲。但目前看來,杰青獲得者群體有向大齡區(qū)集聚的趨勢。
2.2杰青平均年齡大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如圖2所示,1994年杰青當選年齡平均值最小,約37.3歲,2008與2009年杰青當選年齡平均值最大,為42.3歲,最大最小值之差為5歲,最大最小值的時間間隔14年。圖2還直觀地顯示出:在前16個年度里杰青當選年齡平均值總趨勢是逐年震蕩增加,第16、17年度達到最高值42.3歲,之后則在42歲附近震蕩。此外,2004年以前各年度杰青平均當選年齡均低于杰青總體平均當選年齡40.5歲,相反2004年以后各年度的杰青平均當選年齡均高于總體平均當選年齡。這種現(xiàn)象與黃寶晟對化學領域1994—2010年杰青統(tǒng)計得出的結論非常類似:在2005年以前化學領域杰青獲資助者多數(shù)集中在 36~40歲之間,而自2005年起化學領域杰青獲資助者人數(shù)峰值后移到41~45歲[7]。
圖2 杰青平均年齡按年度折線圖
杰青平均當選年齡的增大看似可以借用當今關于科學創(chuàng)造峰值的年齡隨時間后延的主流觀點來解釋,即由于受教育年限變長、科學的難度加大,等等。但是至少有三個方面原因決定該問題并不能簡單地借用這些結論:第一,在較短的時間跨度,杰青平均年齡變化幅度卻較大;第二,雖然目前科學創(chuàng)造峰值的年齡隨時間后延在科學界占主流觀點,但有最新研究表明科研創(chuàng)造峰值年齡不隨時間變化,也有研究表明科研創(chuàng)造峰值年齡隨時間逐漸減小[8];第三,科學史的研究則表明,在沒有大的社會動蕩或激增的科技移民等極端情況下,一國的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平均年齡短期內近似于是時間的常數(shù)函數(shù),即基本上在某一個數(shù)值上下小幅震蕩。因此,判斷杰青大齡化是否為合理現(xiàn)象尚需進一步探討。
3.1對杰青群體重要科研產出率造成不利影響
科學產出的效率與科研群體的年齡結構有關,杰青大齡化對杰青群體科研產出效率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對杰青重要成果的統(tǒng)計與分析來簡單驗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實施十周年巡禮》與《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二十周年巡禮》兩套書里已經對杰青重要成果及其貢獻者進行了展示。兩套書里除去重復展示的7人外,共展示了245名杰青。統(tǒng)計表明:29~45歲各年齡點皆有重大成果獲得者,29歲的最少,僅有一人,43歲的最多,有25人,其他如圖3所示。重大成果獲得者的平均當選年齡約為38.9歲,與杰青總體當選年齡平均值40.5歲之間相差1.6歲。此外獲得重大成果的杰青主要集中于35~44歲之間,人數(shù)占比約為71.4%。
圖3 重大成果獲得者當選年齡統(tǒng)計圖
以上只是從杰青重要成果產出的絕對數(shù)量進行的初始性統(tǒng)計,而要分析比較杰青不同年齡階段重要成果產出的效率,尚需要從相對產出效率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考察。為敘述簡便起見,在此引入杰青“重要成果產出效率的年齡指標”概念。不妨將重大杰青群體劃分成三個年齡段,記作Ni(i=1…3);把每個年齡段內取得重大成果的杰青人數(shù)記作M1i,每個年齡段對應杰青總人數(shù)記作M2i,定義M1i/M2i為第i年齡段的重要成果產出效率的年齡指標。由于該比率為人數(shù)的相對比率,所以即使年齡段跨距不同,也不會影響最后的年齡指標比較,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 獲資助后不同年齡段重要成果產出效率的年齡指標統(tǒng)計表
表1顯示:獲資助后不同年齡段重要成果產出效率的年齡指標隨著年齡增大呈遞減態(tài)勢,以29~35歲年齡組最大,為16.33%;41~45歲年齡組最小,只有5.75%,約為29~35歲年齡組重要成果產出效率的年齡指標的三分之一,約為36~40歲年齡組的二分之一。換言之:隨著年齡的增加,杰青做出重要成果的概率越來越小。
梁立明在對重大發(fā)現(xiàn)年齡規(guī)律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結論:科學創(chuàng)造最佳年齡組即21~37歲做出的貢獻越來越多,其他年齡組無法與之相比……世界上全部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一半是不超過37歲科學家做出的,占有效年齡區(qū)三分之一的低齡科學家做出全部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一半[9]。
綜合梁立明的研究結論、科學發(fā)明年齡定律及杰青重要科研成果產出率的年齡特征可以做出如下推論:杰青的大齡化趨勢降低了杰青群體產出重要成果的概率,導致杰青群體重要科研產出下降。如果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將影響杰青基金在人才政策中的定位。
3.2杰青大齡化與杰青基金的目標定位相背離
20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受“文革”的影響,出現(xiàn)人才斷層,青年科技人才匱乏,人才危機凸顯。到了九十年代初,全球范圍內的科技人才爭奪更趨激烈,中國高層次青年科技人員大量外流,面對來自國內迫切需求與國際爭奪兩個方面的巨大壓力,國家開始意識到引進和培養(yǎng)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4年杰青基金成立。杰青的目標定位是: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yǎng)跨世紀的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yōu)秀學術帶頭人[11]。
經過二十多年人才政策的實施,目前科技人才斷層的問題雖然得到了有效解決,但高層次科技人才老化問題卻又開始凸顯[12],人才流失現(xiàn)象還很嚴重,一些高端產業(yè)優(yōu)秀人才仍然捉襟見肘。結合杰青基金的最初目標定位與當前形勢,可以看出杰青大齡化是一種與杰青目標出現(xiàn)背離的現(xiàn)象。杰青的大齡化只起到了科學界的承認功能,而弱化了杰青基金引進、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與造就人才的功能。
3.3杰青大齡化對中低齡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形成年齡屏障
科技人才政策執(zhí)行中通常會產生以下多種屏障:如年齡屏障、學科屏障、出身地域屏障、性別屏障、評價標準屏障、馬太效應屏障、同質屏障,等等,這些屏障的形成會成為制約政策收益釋放的一種新興阻力[13]。年齡屏障是指杰青評審中不利于中低年齡段青年人才進入該領域的羈絆。杰青大齡化現(xiàn)象的長期存在,必然會演變成一種制約中低齡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嶄露頭角的年齡屏障。這種年齡屏障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①在單位推薦中,單位負責人會根據(jù)杰青群體大齡化特點優(yōu)先推薦水平相當?shù)拇簖g申請者;②中低齡申請者本人為了增加中標機會,在申請時主動避開杰青,轉而申請較低層次的基金。第一種屏障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制度惰性的體現(xiàn),論資排輩現(xiàn)象就是這種年齡屏障的最好呈現(xiàn)。第二種屏障更為常見,因為這種屏障反映了個體對于風險的規(guī)避。新近出臺的優(yōu)青人才資助項目,則使群體的這種心理偏好得到強化。優(yōu)青項目設立的年齡界限是男38周歲、女40周歲,正好處于“青年人才項目”年齡界限與“杰青人才項目”年齡界限之間。這就容易給人一種錯覺:青年人才基金、優(yōu)青基金、杰青基金是一種在年齡上銜接的人才政策。這種制度設計既容易造就項目申請的“大滿貫”選手,還會在評審體系的配合下,加劇屏障的“路徑依賴”現(xiàn)象。
4.1正確看待杰青、優(yōu)青的關系,打破無形的年齡屏障
優(yōu)青基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名下的人才項目之一,用于支持具備5~10年的科研經歷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技人員。設立優(yōu)青基金的目的是在青年基金與杰青基金之間形成有效銜接,促進創(chuàng)新性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長。應該說優(yōu)青基金的成立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很有成效的事情,對促進優(yōu)秀青年后備人才隊伍的壯大起了很大作用。但其設立時的目標定位有點含糊,容易讓人產生優(yōu)青基金、杰青基金是一種在年齡上銜接的錯覺。比如人們慣常使用的百度百科對優(yōu)青基金的解釋中第一句就是: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也被稱為“小杰青”,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鋪墊性科技支撐基金。之所以說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在邏輯上它是不成立的:既然要促進創(chuàng)新性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長,最好的辦法是讓他直接入選杰青,加速實現(xiàn)他的優(yōu)勢累積、為其科研營造更優(yōu)良便捷的環(huán)境,促其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而把其看作“年齡上的銜接”的話,則等于無形中在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階段上設置了一個年齡屏障,拉長了其成才的時間周期,這樣反而不利于杰出人才的快速成長。此外,關于設立優(yōu)青基金,汲培文(最早提議設立優(yōu)青基金的國家基金委工作人員)的觀點非常鮮明:增設中間層次的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以進一步優(yōu)化科學基金人才專項資助結構,促使更多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14]??傊瑑?yōu)青基金的設立,其目的是擴大優(yōu)秀青年的資助范圍,而非杰青基金的鋪墊。事實上,優(yōu)青基金、杰青基金都是面向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其目的都是為了吸引、穩(wěn)定、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人才,只是層次不同而已,本質上沒有先后之分。從優(yōu)青的實際運行來看,這幾年來當選的許多優(yōu)青實力并不低,有些人員根本不亞于同年當選的杰青,把這些人盡早納入到杰青隊伍來是杰青基金的職責所在。因此,可以考慮在基金評審時,統(tǒng)一優(yōu)青、杰青年齡界限,讓所有申請杰青、優(yōu)青的人員同臺競爭,最優(yōu)秀的獲得杰青資助,次一級的獲得優(yōu)青資助,這樣既能增大優(yōu)秀人才的候選范圍,又能實現(xiàn)杰青、優(yōu)青基金的各自目的,還能打破無形的年齡屏障,提高優(yōu)青、杰青的整體水平,實現(xiàn)1+1>2的候選人才集聚效應。
4.2改革現(xiàn)有評審標準,以利于中低齡優(yōu)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作為國家資助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標桿性政策,杰青基金理應體現(xiàn)國家的意志,在人才隊伍建設中發(fā)揮導向、示范和帶頭作用。杰青的大齡化既偏離了這一宗旨,又造成了杰青基金的科研成果產出率下降。
要改變杰青大齡化狀況,無外乎從兩個方面切入,一個是杰青基金的評審過程,另一個則是杰青基金的評審標準。杰青的大齡化某種程度上其實與杰青評審的標準設置有關,杰青基金的評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jù)基金申報者過去五年所取得的成果,以SCI、EI論文發(fā)表等過于量化的指標對基金申請者進行考核。就中國的實際情況看,31~35歲是優(yōu)秀科技人才最為活躍的階段,研究深入、學術交流頻繁,此期間也是他們進行國外訪問研究的集中時間;36~40歲研究取得成果,索引論文發(fā)表量達到高峰;41~45歲以出色的研究工作與成果為同行所承認[15]。由是觀之,按現(xiàn)有標準評審,41~45歲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顯然更易獲得杰青資助,因為這個年齡段青年人才在過去的五年中大多處于科學事業(yè)的創(chuàng)造高峰或學術成熟時期,而在杰青評審期間正好處于獲得承認期。相對于中低齡優(yōu)秀青年,他們在論文、課題方面一般具有“優(yōu)勢累積”,在社會地位、聲望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也處于有利地位,從而使他們在競爭中占盡先機。此外,杰青評審時對職稱的橫向比較也會使中低齡青年人才處于劣勢,杰青申請雖然要求申請者具有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即可,但在實際評審中,若沒有正高級職稱,被評上的可能性則微乎其微。劉少雪對415名可找到晉升高級職稱時間的諾獎獲得者的統(tǒng)計表明,諾獎獲得者晉升高級職稱的平均年齡為40.3歲[16];白春禮等的統(tǒng)計則表明,中科院系統(tǒng)內杰出人才群體獲得正高級職稱的平均年齡為41.8歲[15],基于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中低齡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
杰青基金按照高標準選拔人才的原則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杰青基金作為人才項目既應該考慮過去,更應該面向未來,既要發(fā)揮承認功能,更要發(fā)揮引進、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與造就人才的功能。也就是說,杰青基金著力培養(yǎng)的應是在未來幾年中處于創(chuàng)造高峰年齡段的優(yōu)秀青年。因此,杰青基金在評審中向中低齡優(yōu)秀青年人才傾斜也是理所當然的。那么,如何能夠在評審時同時滿足以上看似相悖的兩點要求呢?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制定切實的新標準。新標準要有利于中低齡優(yōu)秀青年的勝出,以便促使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在科學創(chuàng)造峰值年齡之前就能獲得杰青基金資助,幫助他們早日達到事業(yè)的高峰。為此,筆者建議嘗試以下幾種做法:①按年齡階段分配名額,將41~45歲年齡段的名額限制在20%以內;②重視原始性創(chuàng)新在評審中的權重;③借鑒“青年千人計劃”的做法,一般要求與特殊情況并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對那些已經做出突出成績、有巨大科研潛力的年輕人,不論背景、學歷、職稱、工作年限都可以破格引進。
本研究從杰青當選年齡分布、年際杰青平均年齡、不同年齡段重要成果產出效率三方面對杰青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表明,杰青大齡化趨勢日益嚴重,杰青的大齡化降低了杰青基金重大成果產出率。為此,作為基金評審的把關人員要關注處于創(chuàng)造力峰值年齡的科技人員的發(fā)展?jié)摿?,在基金評審中優(yōu)先考慮能力相當?shù)闹械妄g青年才俊,增加重要成果年齡指標數(shù)值高的年齡組人數(shù),盡量使杰青當選年齡分布與重要成果年齡指標分布相匹配。這樣既能提高杰青基金的投入產出率,也有利于更具創(chuàng)新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的脫穎而出。
[1]宿芬,周襄楠,高策理.杰出基金育杰出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實施10周年巡禮[J].中國科學基金,2004(05):42-44.
[2]王家平,姚剛.淺析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對我所基礎科研的顯著促進作用[J].中國科學基金,2007(06):371-373.
[3]哈里特·朱克曼.科學界的精英[M].周葉謙,馮世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84.
[4]趙紅洲.科學能力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20.
[5]趙紅州,梁立明,等.重大科技成果威布爾分布的普遍性[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2,(03):5-12.
[6]李俠,馬兆俐,杜寶貴.科學家發(fā)表重要學術著作的年齡的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4):273-275.
[7]黃寶晟,梁文平.化學科學領域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申請資助概況及特點分析[J].中國科學基金,2011,25(01):40-45.
[8]門偉莉,張志強.科研創(chuàng)造峰值年齡變化規(guī)律研究綜述[J].科學性研究,2013,31(11):1623-1629.
[9]梁立明,趙紅州.科學發(fā)現(xiàn)年齡定律是一種威布爾分布[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1(01):28-36.
[10]趙紅州.關于科學家社會年齡問題的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1979(04):29-44.
[11]劉先曙.國務院決定設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J].科技導報,1994(11):18.
[12]汪群,等.科技人才開發(fā)戰(zhàn)略及創(chuàng)新績效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86.
[13]張正嚴,李俠.屏障與超越:物理學長江學者群體狀況的計量分析與思考[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4,31(03):107-112.
[14]劉云,汲培文.數(shù)理科學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實證調查與政策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2(10):76-82.
[15]白春禮.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長歷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32;29.
[16]劉少雪.面向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科技領軍人才成長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37.
(責任編輯沈蓉)
Older Trend of Distinguished Youth Science and Its Disadvantages——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Age of Gainer of Distinguished Youth Science Fund from 1994 to 2013
Han Lianjun,Li Xia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20 years’(1994—2013)elected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gainer of distinguished science youth fund,it finds that the distinguished youth’s elected age showed unreasonable increasing trend.The trend has three drawbacks:declining of distinguished youth groups’ important research output rate,deviating from the target of the distinguished youth science fund,and forming the age barrier to the younger distinguished youth.It puts forward an improved scheme for promoting the distinguished youth science fund in discovering,stabilizing,cultivating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Distinguished youth;Age;Older defects
2015-12-07
G3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