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實秋
畫 展
文/梁實秋
《舊文猶新》開場白
所謂“舊文”,這里是指1949年以前的文字;所謂“猶新”,這里是指在今天仍有意義。
那么,為什么我們要用“舊文”?
一、節(jié)省原創(chuàng)優(yōu)質(zhì)內(nèi)容資源,讓他們最大化。而且,我以為,凡是“資源”,都是“有限”的—文化也一樣。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好文字越來越少的根本原因。
二、這里選的“舊文”,都是一般我們不太見到或者不太注意的,所以,對于沒看過或者沒仔細看過的人來說,也就是“新”的。
三、這些“舊文”,今天看起來,他們好像是在講當下的事情,但講法又和“當下”不太一樣,所以,反倒有“新”鮮的感覺。
四、這些“舊文”,比之現(xiàn)在講同一問題的“新文”,講得更到位—不論是思想還是筆法,“新文”都無法與之比較。這反倒讓我們覺得,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新文”很“舊”。
當然,還可以列出很多理由,但,我想,這些已經(jīng)足夠了。
陳是吾
我參觀畫展,常常感覺悲哀。大抵一個人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誼一下子透支凈盡,所以也就不會輕易開畫展。門口橫掛著一條白布,如果把上面的“畫展”二字掩住,任何人都會疑心是追悼會。進得門去“一片縞素”,仔細一看,是一幅幅的畫,三三兩兩的來賓在那里指指點點,吱吱喳喳,有的苦笑,有的撇嘴,有的愁眉苦臉,有的擠眉弄眼,大概總是面帶戚容者居多。屋角里坐著一個蓬首垢面的人,手心上直冒冷汗,這一位大概就是精通六法的畫家。好像不是欣賞藝術的地方,而是仁人君子解囊救命的地方。這一幅像八大,那一幅像石濤,幅幅后面都隱現(xiàn)著一個面黃饑瘦嗷嗷待哺的人影,我覺得慘。
1938年12月3日重慶版《中央日報》,在第一版有一則廣告:“張大千晏濟原捐募寒衣畫展”在重慶交通銀行舉行。
任憑你參觀的時候是多么早,總有幾十幅已經(jīng)標上了紅簽,表示已被人賞鑒而訂購了??赡苁钦娴?。因為現(xiàn)在世界上是有一種人,他有力量造起亭臺樓閣,有力量設備天棚魚缸石榴樹肥狗胖丫頭,偏偏白汪汪的墻上缺少幾幅畫。這種人很聰明,他的品位是相當高的,他不肯在大廳上掛起福祿壽三星,也不肯掛劉海戲金蟾,因為這是他心里早已有的,一閉眼就看得清清楚楚用不著再掛在面前,他要的是近似四王吳惲甚至元四大家之類的貨色。這一類貨色是任何畫展里都不缺乏的,所以我說那些紅簽可能是真的,雖然是在開幕以前既已成交。不過也不一定全是真的,第一天三十個紅簽,如果生意興隆,有些紅簽是要趕快取下的,免得耽誤了真的顧主,所以第二天就許只剩二十個紅簽,千萬不要以為有十個懸崖勒馬的人又退了貨。
一幅畫如何標價,這雖不見于六法,卻是一種藝術。估價要根據(jù)成本,此乃不易之論。紙張的質(zhì)料與尺寸,一也;顏料的種類與分量,二也;裱褙的款式與工料,三也;繪制所用之時間與工力,四也;題識者之身份與官階,五也?!@是全要顧慮到的。至于畫的本身之優(yōu)劣,可不具論。于成本之外應再加多少盈利,這便要看各人心地之薄與臉皮之厚到如何程度了。但亦有兩個學說:一個是高抬物價,一幅枯樹牛山,硬標上驚人的高價,觀者也許咋舌,但是誰也不愿對于風雅顯著外行,他至少也要贊嘆兩聲,認為是神來之筆,如果一時糊涂就許訂購而去;一個是廉價多賣,在求人訂購的時候比較的易于啟齒而不太傷感情。
畫展閉幕之后,畫家的苦難并未終止。他把畫一軸軸的畢恭畢敬的送到顧主府上,而貨價的交割是遙遙無期的,他需要踵門乞討。如果遇到“內(nèi)有惡犬”的人家,逡巡不敢入,勉強叩門而入,門房的顏色更可怕,先要受盤查,通報之后主人也許正在午睡或是有事不能延見,或是推托改日再來。這時節(jié)他不能急,他要隱忍,要有藝術家的修養(yǎng)。幾曾看見過油鹽店的伙計討賬敢于發(fā)急?
1936年1月,張大千、于非闇等在天津舉辦畫展的廣告(載天津《大公報》頭版,1月11日)
唐韓幹識馬圖 1935年 吳湖帆
畫展結束之后,檢視行篋,賣出去的是哪些,剩下的是哪些,大概可能得如下結論:著色者易賣,花卉中有翎毛者易賣,工細而繁復者易賣,霸悍粗獷嚇人驚俗者易賣,章法奇特而狂態(tài)可掬者易賣,有大人先生品題者易賣??偠灾?,有賣相者易于脫手,無賣相者便“只供自怡悅”了。繪畫藝術的水準就在這買賣之間無形中被規(guī)定了。下次開畫展的時候,多點石綠,多潑胭脂,山水里不要忘了畫小人兒,“空亭不見人”是不行的,花卉里別忘了畫只鳥兒 ,至少也要是一只螳螂知了,要細皴細點,要回環(huán)曲折,要有層巒疊嶂,要有亭臺樓閣,用大筆,用枯墨,一幅山水可以畫得天地頭不留余地,五尺捶宣也可以描上三朵梅花而盡是空白。在畫法上是之謂“畫蠹”,在畫展里是之謂“成功”。
有人以為畫展之事是附庸風雅,無補時艱。我倒不這樣想。寫字、刻印以及詞章、考證,哪一樣又有補時艱?畫展只是一種市場,有無相易,買賣自由,不愧于心,無傷大雅。我怕的是,蜀山圖里畫上一輛卡車,寒林圖里畫上一架飛機。
《雅舍小品》 1949年11月 正中書局出版
點評:
六七十年前作者目睹的“怪現(xiàn)象”,六七十年后成了“新常態(tài)”。當然,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間大概中斷了三四十年,而后,風水輪流轉(zhuǎn),周而復始,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么?“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薄叭藶樨斔溃B為食亡?!碑斃L畫成為一種“生意”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陳是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