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芬,王鮮
(1.貴州醫(yī)科大學,貴州貴陽550025;2.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貴州貴陽550004)
特發(fā)性視網膜血管炎1例
曹芬1,王鮮2
(1.貴州醫(yī)科大學,貴州貴陽550025;2.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貴州貴陽550004)
視網膜血管炎;眼底;病例報告
視網膜血管炎(retinal vasculitis,RV)在臨床上較普遍,且多見于青年男性,目前對于此類患者的診斷大多采用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得以確診。本院收治1例RV患者,因對造影劑過敏,無法行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從而增加了診斷的難度。本文通過對該例患者的發(fā)病原因、發(fā)病經過及治療過程的探討,以期更加深層次地理解激素在治療RV上的關鍵性作用,進而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可以準確快速地診斷,抓住患者治療的黃金時間,盡可能地挽救患者視力。
患者男,30歲,3 d前突感右眼視力下降,于2015年3月24日就診于本院眼科門診?;颊咦允? d前清晨醒來未見視力下降,后又繼續(xù)2+h的睡眠后,起床發(fā)現視物不清,入院前1天右眼視力為0.02?;颊咴V2個月前曾出現左眼突然視力下降,發(fā)病前無明顯誘因,后就診于當地某醫(yī)院,經靜脈滴注等(具體藥物不詳)治療后上述癥狀好轉,目前左眼視力為1.0?;颊咴纪达L3年,現已好轉;自訴無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無眼部及其他創(chuàng)傷史。體檢:一般情況好,心、肺、腹無異常,血壓120/70 mmHg(1 mm Hg=0.133 kPa)。眼科檢查:右眼視力0.02,眼壓13.6 mm Hg,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房閃(-),瞳孔圓,居中,直徑約3 mm,對光反射靈敏。晶狀體及玻璃體透明,散瞳查眼底見視盤水腫明顯,邊界不清,血管下方可見節(jié)段性阻塞,部分可見白鞘,視網膜下方可見片狀、節(jié)段樣及點狀出血;左眼視力1.0,眼壓14.3 mm Hg,眼前節(jié)正常,晶狀體及玻璃體透明,散瞳查眼底見視盤邊界清,色淡,血管顳下方靜脈部分白線,視網膜視盤顳下方可見片狀出血及散在點狀出血點。雙眼眼底照相檢查:右眼視盤可見水腫,下方視網膜可見大片狀出血,左眼視盤顳下方見出血灶(圖1);視網膜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OCT)檢查:右眼黃斑出血、水腫(圖2)。入院診斷:雙眼RV。
入院后積極查患者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及傳染病3項,結果顯示均無異常。囑其口服邁之靈片及和血明目片以改善微循環(huán),同時予患者復方樟柳堿注射液右眼顳淺動脈旁注射,治療2 d后,患者訴右眼視力有所好轉。因本例患者對造影劑(熒光素鈉注射液)過敏,故暫未予患者行眼底熒光造影檢查?;颊呷朐汉笮行夭縓線片檢查,結果顯示無結核感染等異常癥狀,故予患者甲潑尼龍琥珀酸鈉250 mg靜脈滴注,同時囑患者口服雷尼替丁膠囊以保護胃黏膜?;颊呷砑に厥褂玫?天,右眼視力為0.1,復查眼底照相示患者右眼視網膜下方出血較前吸收(圖3A~C),繼續(xù)之前治療?;颊呷砑に厥褂玫?天,右眼視力為0.12,復查眼底照相示患者右眼視網膜出血較前又有吸收(圖4A~C),故將全身激素用量減為250 mg,余治療同前?;颊呷砑に厥褂玫?2天,右眼視力為0.25,停全身激素用藥,改口服激素片,復查該患者雙眼底照相,結果顯示雙眼視網膜出血較前明顯吸收(圖5A、B),后予患者行血液流變學、血脂全套及頸部血管B超檢查,患者頸部血管B超及血脂全套結果顯示未見明顯異常,血液流變學結果顯示全血黏度低切偏高,紅細胞沉降率為15.0 mm/h,紅細胞電泳指數偏低;血脂全套結果顯示高密度脂蛋白及載脂蛋白A較正常值偏高,低密度脂蛋白及載脂蛋白B較正常值偏低,血液流變學結論為血黏度升高,因患者上述指標較正常值升高幅度不大,暫不予考慮此因素,繼續(xù)之前治療?;颊咧委煹?2天后,右眼視力為0.25,左眼視力為1.0,復查雙眼底照相結果顯示雙眼視網膜出血較前均明顯吸收好轉(圖6A、B);右眼OCT結果示患者右眼黃斑萎縮、滲出(圖7)?;颊叱鲈汉?,囑其院外繼續(xù)口服激素片治療。半年后患者于本科門診復查,右眼視力為0.5,左眼視力為1.0,復查右眼OCT結果顯示右眼黃斑萎縮(圖8)。
圖1 患者治療前雙眼眼底照相
圖2 患者視網膜OCT
圖3 患者使用激素第3天復查右眼眼底照相
圖4 患者使用激素第5天復查右眼眼底照相
圖5 患者使用激素第12天復查雙眼眼底照相
圖6 患者治療第22天復查雙眼眼底照相
圖7 患者治療第22天復查右眼OCT
圖8 患者半年后復查右眼OCT
RV多發(fā)生在熱帶地區(qū),目前原因暫不明確。據相關文獻報道,RV常好發(fā)于20~40歲的青壯年[1],是以視網膜的血管炎癥改變?yōu)樘攸c的疾病,嚴重者可引起玻璃體積血、黃斑水腫等并發(fā)癥。目前該類疾病的病因、發(fā)生機制及分類暫無明確標準,可歸為一類具有特殊臨床表現和自然病程的臨床綜合征[2]。
目前,眾多學者對RV的分類各有不同觀點。Palmer等[3]依據眼底熒光造影將RV分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同時根據兩型的預后視力,得出缺血型比非缺血型治療后效果差。也有學者按RV病因對其進行分類。Walton等[4]將RV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Rahi等[5]將RV分為三大類:感染性、免疫性及特發(fā)性三類;而Stanford等[6]將RV分為五類,包括眼局部病變后RV、感染后的RV、伴系統(tǒng)性疾病的RV、系統(tǒng)性血管炎及繼發(fā)于眼部缺血和惡性腫瘤后的RV,其他分類還有很多,暫不一一論述。因該類疾病病因及分類不統(tǒng)一,對此類疾病的診斷也較模棱兩可,故需對引起該類疾病的相關病因逐一進行排除,以盡可能明確病因,得出較為準確的診斷,從而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
本例患者入院后經相關輔助檢查,排除結核感染、病毒感染的可能性?;颊呷朐汉筮M行血液流變學檢查,結果顯示:全血黏度低切11.15 mpa.s,紅細胞壓積55.00%,紅細胞沉降率17.00 mm/h,紅細胞沉降率方程K值為114.99,上述指標均比正常稍高,血液流變學結論示:血黏度升高。由此可知本例患者的血黏度對其發(fā)病有一定影響。除此以外暫未發(fā)現其他陽性體征,故也可將本例患者歸為一種特發(fā)性RV。
對于特發(fā)性RV,有學者將其分為以下3類:靜脈周圍炎、霜樣樹枝狀血管炎及特發(fā)性RV、動脈瘤、視神經視網膜炎綜合征[7]。以上3類血管炎發(fā)病人群及發(fā)病特點不同,靜脈周圍炎較多見于青年男性,且多來自于經濟落后地區(qū),雙眼可同時發(fā)病,也可先后發(fā)?。?]。霜樣樹枝狀血管炎男女發(fā)病無差別,好發(fā)于兒童及青少年[9],在吳煒[10]所回顧的9例該病的個案分析中,有1例患者年齡超過60歲,2例患者是20~35歲青年,剩余6例患者年齡均小于18歲。由此可見,該類血管炎好發(fā)年齡偏?。籖V、動脈瘤、視神經視網膜炎綜合征多見于年輕女性,雙眼發(fā)病,眼底特點主要是后極部視網膜黃白色滲出及黃斑水腫,其中視盤及視網膜動脈分支上瘤樣擴張為最典型的特征。
目前,眼底熒光造影被公認為是診斷RV的“金標準”,而本例患者因對熒光素鈉注射液過敏,無法行此檢查,對明確診斷造成一定困難。對于本例患者的治療,首先是通過實驗室相關檢查排除感染性血管炎可能,同時診斷性的應用全身激素治療,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診斷性應用激素在治療RV上有著重要作用。
[1]Gadkari SS,Kamdar PA,Jehangir RP,et al.Pars plana vitrectomy in vitreous haemorrhage due to Eales′disease[J].Indian J Ophthalmol,1992,40(2):35-37.
[2]黃琴,周瓊.視網膜血管炎的研究進展[J].眼科研究,2008,26(1):77-80.
[3]Palmer HE,Stanford MR,Sanders MD,et al.Visu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schaemic and non-ischaemic retinal vasculitis[J].Eye(Lond),1996,10(Pt 3):343-348.
[4]Walton RC,Ashmore ED.Retinal vasculitis[J].Curr Opin Ophthalmol,2003,14(6):413-419.
[5]Rahi AH,Tabbara KF.Retinal vasculitis:pathogenesis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J].Int Ophthalmol Clin,1995,35(3):93-105.
[6]Stanford MR,Verity DH.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patients with retinal vasculitis[J].Int Ophthalmol Clin,2000,40(2):69-83.
[7]王文吉.視網膜血管炎[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4,14(2):69-73.
[8]易長賢、謝媛媛、歐杰雄,等.特發(fā)性視網膜血管炎的臨床特征[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3,21(2):102-104.
[9]郝磊,盧寧,王瑩.霜樣樹枝狀視網膜血管炎三例[J].中華眼科雜志,2010,46(1):76-79.
[10]吳煒.視網膜血管炎的分類[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5,23(3):208-21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9.067
B
1009-5519(2016)09-1437-03
(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