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峰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體育系,湖北 恩施 445000
土家族傳統武術及其文化特征探析
劉堯峰
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體育系,湖北恩施445000
以土家族武術文化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以及田野考察等方法,對土家族所擁有的傳統武術拳械進行了歸類匯總,在此基礎上論證了土家族武術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即濃郁的民族性、鮮明的地域性、文化的交融性和獨特的技擊性等特征。
土家族武術文化拳種特征
表1 土家族傳統拳術套路匯總表
就武術文化體系的構成而言,拳種屬于其中的本體文化部分,在整個武術文化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土家族的拳術俗稱“土拳”,土家族自稱為“打哈”(土家語)。土家族武術拳種種類繁多、特色鮮明,擁有較為完備的技術體系與文化內涵。據調查統計顯示,目前與土家族相關的武術拳械套路共計近120來種,其中拳術套路51種,器械套路36種,稀有器械套路32種。土家族的某些拳種其本身內容較為宏富,且自成體系,例如土家族余門拳就包含功力拳和各種器械套路共計40余套。
表2 土家族器械套路匯總表
2.1內涵深邃——濃郁的民族性
就一般意義上來說,判定某種文化是否具有民族性,其根據主要有兩點:其一是這種文化的主體是否是土生土長的,即是否產生于本民族并在本民族內部長期流傳;其二是此種文化形態(tài)作為其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否具有其民族的某些特性,即能否通過它折射出其民族文化的內涵與核心。
表3 土家族稀有器械套路匯總表
首先,從起源角度來看,土家族武術拳械大多都產生于本民族,又流傳于本民族,是在其民族文化土壤中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例如土家族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武術天門五行拳便是由清代土家族武術大師余世萬所創(chuàng),在土家山寨流傳已逾200年的歷史。而土家族象形武術雞形拳則是由土家族拳師張海泉所創(chuàng),流傳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深受廣大土家族武人的喜愛。另外,土家族的某些稀有武術器械套路諸如煙斗桿子、蠻刀藤牌、宮天梳、八角拐等,大都來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土家族特有的武術拳械內容。與此同時,土家族拳術套路多喜歡冠以“手”或“門”的稱謂,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性。
其次,土家族武術文化作為土家族傳統文化體系的一個分支,與土家族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婚喪文化、巫儺文化以及歌舞藝術等文化事象一樣,本身即擁有其民族文化的若干特性,即土家族武術文化攜帶著土家族文化基因的印跡,能夠體現出土家族文化的基本內涵。從民族的信仰層面來看,土家族人有著較為濃厚的白虎信仰情結,他們視白虎為圖騰,故而白虎信仰滲透到其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土家族的武術文化亦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白虎信仰的印痕,體現出較強的白虎信仰情結。例如,土家族拳師大多喜歡在其兵械的柄上刻上虎形紋飾或鑲嵌出虎頭形狀,以借虎威。而土家族武術拳種中也有許多以“虎”命名的拳術和招式,聰明的土家族拳師還創(chuàng)編出了獨具特色的土家族白虎拳。由此可見,其民族的武術文化與民族的信仰文化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另外,土家族人崇拜英雄,往往將自己民族的英雄當成神一樣敬重,例如他們將武功高強的八個部落的首領敬之為“八部大王”,并在各村設“土王廟”,建擺手堂,每年一小敬,二至三年集中擺手時一大敬,集中擺手實際上也就是土家族所舉行的一場盛大的比武盛會,在此期間,土家族人們要進行各種武術內容的展演與比賽,以比武的形式來紀念民族英雄。又如土家族為了紀念反明起義的土家族英雄覃垕,于是將每年的6月6日,即覃垕犧牲的日子定為“曬龍袍日”,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曬棉衣,同時還要進行各種武藝比試,以示懷念,所有這些都體現出土家族武術濃郁的民族特色。
2.2環(huán)境依附——鮮明的地域性
《禮記》中提到:“廣谷大川異制,人生其間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保?]指出了人和地域環(huán)境的密不可分。土家族武術是在土家族聚居地區(qū)特定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中產生發(fā)展起來的,其本身又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特定地域自然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使得土家族武術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特點。
首先,土家族武術在其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了特定地域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拳打臥牛之地”是山地武術創(chuàng)造的理論依據,由于土家族長期聚居于湘鄂渝黔邊的武陵山區(qū),其間溝壑縱橫、草茂林密,野草、雜石等處處掣肘。為適應特定地理環(huán)境的需要,土家族武術突出地表現出山地民族以短打近攻和短兵格斗為主的特征。由于地勢的險要,習武者要在狹路、險峰、絕壁之處克敵制勝,故土家族武術不可能表現出大開大合,放長擊遠的風格。相反,貼身短打、動作緊湊、靈巧快速是其特點,充分體現出“拳打臥牛之地”的技術特色。與此同時,為適應土家族地區(qū)獨特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土家族武師們還充分發(fā)揮其聰明才智,發(fā)明了諸多適應山地自然生存環(huán)境的稀有武術器械,諸如燕尾斧、宮天梳、煙斗桿子、雞爪棍、雞公鏟、板楯槍、杵棒、竹馬鞭等。
其次,土家族武術在其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又受到了特定地域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體現出鮮明的地域人文特征。例如早在周朝時期,狩獵在中原地區(qū)的社會生產中就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但在土家族聚居地區(qū)狩獵作為一種經濟形態(tài)卻一直延續(xù)至今,土家族作為一個半耕半獵的山地民族,狩獵成為其民族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狩獵也對土家族的武術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與滲透作用。“把狩獵作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是族人們素以表彰其尚武精神的所在?!保?]現今土家族地區(qū)廣為流傳的“十二埋伏拳”,即是由土家族地區(qū)設卡捕獵的狩獵技術演變而來的一套古老拳術。[3]又如土家族居住地區(qū)多有“畏鬼神、喜淫祀”的風俗,故而其武術又多帶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亦武亦巫,巫武結合是其特色,表現出一定的附魁性。土家族巫師梯瑪做法事時“踩八卦”,與武術拳種八卦掌相似,在運動中進行掌法的變換與行步走轉。其“跳五方”又與武術拳種五行拳如出一轍。此外,土家族的武術還與土家族人的生活習慣關系密切,例如土家族人多有纏頭帕的生活習慣,頭帕一般為一根長約2至3米的青絲帕,土家族武人據此又發(fā)明了“頭帕”這種軟兵器,即在頭帕的一端裹上石球、鐵球等堅硬器物,從而變成了類似于中原地區(qū)的流星錘和鏈子錘一類的軟兵器,表現出鮮明的地域人文特色。
2.3糅合改造——文化的交融性
由于文化具有流動性與傳播性的特點,在土家族武術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來武術流派的影響,從而使其與某些外來武術存在著某種交融性的特點。長期以來,土家族武術大師們在本民族武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外來武術文化的營養(yǎng)與精華,經過民族化、本土化的改造,從而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糅合到自己民族的武術之中,以適應土家族聚居地區(qū)獨特地理人文環(huán)境的需要。因此,土家族武術與武當、峨眉、少林以及鄰近之湖南巫家拳和湖北岳家拳等流派都有一定的親緣關系,或者說從中可以窺見這些拳派的蹤影。
總體來說,土家族武術與外來武術進行交融的途徑主要有四種:其一是外出求經,即土家族青年武術愛好者外出尋師訪友,學成之后主動將外來武術引入土家山寨。例如創(chuàng)編“雞形拳”的土家族武術大師張海泉,年輕時期就曾參加過義和團運動,學習過山東、河南等北方武術技藝。精通峨眉派武術的秀山土家族拳師蔣友發(fā),在15歲時便拜峨眉派拳師朱鄰芳為師,學成后返回秀山傳播武藝。土家拳吉首支的傳人韓頂臣也曾習練過少林功夫;其二是地方政府部門開館培養(yǎng)武術人才,積極引入外來武術拳種,例如民國時期土家族聚居地較有影響的國術館校就有秀山武館、永順縣國術館、大庸縣國術館等,對加強土家族武術與外來武術的交流與融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三是某些江湖藝人、云游僧道漂泊土家山寨教徒授藝。例如武當真人張松溪晚年就曾在川、鄂、湘、黔一帶收徒傳藝,秀山人何氏得其武功真?zhèn)?,并于當地設館教習,從而使得武當武術得以在土家族地區(qū)流傳。[4]其四是由于湘鄂渝黔邊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之成為一些綠林好漢逃避官方緝捕或仇人追殺的理想之地,是武林人士躲避“江湖”是非的樂土。明清以來,歷次農民起義被鎮(zhèn)壓后,一些義軍中的武林高手被迫逃往湘、鄂、渝、黔邊的武陵山區(qū)避難,并隱居于土家族聚居地區(qū)收徒授藝,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土家族武術與外來武術的交流與融合,使得土家族武術表現出文化交融性的特色。
2.4尤重實戰(zhàn)——獨特的技擊性
就技擊層面而言,土家族武術注重實戰(zhàn),講究實用,較少虛化動作,其獨特的技擊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區(qū)分部位,攻防有方:土家族武術技擊時要求嚴格區(qū)分身體部位,并依據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進攻與防守方法。土家族武人一般約定俗成地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路,其中頭部為上三路、軀干為中三路、軀干以下為下三路。同時又有洪門與邊門之分,身體正前方為洪門,左右兩側為邊門。另外,土家族武術在實戰(zhàn)中還特別強調攻防方法應用的針對性與目的性,要求針對身體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進攻與防守策略。
其二,擺樁擇手,審時度勢:擺樁擇手是土家族武人較為特別的比武形式,土家族拳師在與人交手或比武之時,按照規(guī)定首先應擺樁,即擺好各種招式。樁擺好之后,道聲“請”,讓對方來解,即所謂的“擇手”。土家拳諺云:“擇手擇手,先擇敵手,若不擇手,莫亂動手?!币鉃閼鶕κ值臉妒讲扇∠鄳幕庵?,而不能貿然莽撞行事。擇手解樁的方法又分為文解和武解兩種,其中文解一般多用于朋友之間的比武較技,相互之間點到為止或者僅僅是以口頭的形式來闡述相應的破樁之法。而武解大多數情況下則用于常規(guī)的比武較技,其目的是使對手倒地或受損傷,進行真正的實戰(zhàn)對決。擺樁的樁式較多,一般可分為“門板勢”“側身勢”“高勢”和“低勢”四種樁式。其中門板勢又稱為敗勢,即擺樁時將身體正對對手,并故意將身體的弱點暴露給對手以使其輕敵,待其進攻之時突然變換招式反敗為勝。側身勢為穩(wěn)勢,主要是側身對敵,為實戰(zhàn)中常用之樁勢。高勢指站樁的姿勢較高,以便于起腿,一般善于用腿之人常以此勢對敵,而低勢則指站立的樁式較矮,一般善于進攻對手下三路或搶邊門之人常青睞于此樁式。與此同時,土家族武術在技擊實戰(zhàn)時還要講究審時度勢,認真觀察對手的招式,隨機應變,因人而異地選擇各種樁式和相應的擇手方法。
其三,小鳥過林,三殺一收:此為土家族武術技擊之精華,是對土家族武術技擊精髓的濃縮與提煉。所謂“小鳥過林”是指習武者拳腳迅捷、身法輕靈,與人交手時要象小鳥在樹林里穿梭一樣敏捷,靈活自如。而“三殺一收”則是針對防守反擊而言的,其攻擊部位主要是對手的要害部位或身體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指在防守反擊中暗藏三招毒手——絕招,招招致命,要求做到一防二攻三帶回,待到最后一招收回來時,對手非死即傷。但現實中土家族武師與人交手時往往講究先禮后兵,除非是性命相搏,一般與人交手時是嚴禁使用如此毒辣招式的。
其四,搶邊占先,贏取先機:由于土家族地區(qū)獨特的山地自然環(huán)境,以及土家族人普遍具有身材矮小但同時又靈巧快速的特點。為了搶占先機,造成居高臨下的態(tài)勢,土家族武人在與人交手時往往喜歡搶邊,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而土家族武術中亦有許多專門搶邊占先的招式。具體而言,臨敵時步法要求進低退高、前輕后重、輕靈穩(wěn)固。同時要站高看遠,眼觀四方,以便適應復雜的地形,不至于為山間亂石雜草所羈絆,給對手留下可乘之機。
2.5先禮后兵——武德的制約性
“武德,即尚武崇德的精神,它是武術界共同信仰的一種言行準則,習武者按它來修養(yǎng)身心,規(guī)范舉止,品評善惡?!保?]相比之下,漢族的武術,由于長期受到傳統倫理道德的熏陶與影響,從而形成了與之相應的眾多武術禮儀規(guī)范。與人交手時大多主張“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點到為止”,講究先禮后兵。相對于漢族而言,土家族作為偏隅一方的少數民族,在清代改土歸流之前其武術文化較少受到傳統倫理道德的束縛,因而沒有諸多禮儀規(guī)范的制約。然而清代的改土歸流,打破了長期以來“漢不入峒,蠻不出境”的封閉狀態(tài),從而使得漢族文化得以進入土家族地區(qū),并對土家族本土文化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洗禮。由于受到漢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土家族拳師們在長期的習武行拳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武德行為規(guī)范,并以此來約束著土家族武人的道德行為。例如土家族鐵木拳即要求其弟子恪守“尊師重道”“謙虛恭敬”“講禮守信”“忠義純篤”的行為準則,一言一行都要合符道德行為準繩。要求其門下弟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分美丑、辨善惡,具備良好的武德觀念?!耙粦蛺簛矶P善,益壽又延年”成為鐵木拳弟子畢生的追求。
總體而論,土家族武人主要遵循著“四授四不授,四打四不打”的武德門規(guī)。首先,“淡玄授道,貴乎擇人?!保?]謹慎擇徒是嚴格武德的第一關口,土家族武術大師們一般不輕易授徒傳藝,其徒弟往往需要通過層層考驗才能獲得真?zhèn)?,他們在選擇徒弟時嚴格遵循著“四授四不授”的規(guī)定,所謂“四授”,即忠誠老實者授、謙虛謹慎者授、講仁義重禮節(jié)者授、重武藝勤奮好學者授;“四不授”則指天資愚鈍者不授、心險手毒者不授、狂妄喜露者不授、不講禮義者不授。與此同時,還以“四打四不打”來約束習武者的道德行徑。所謂“四打”,即取我性命者打、故意惹我者打、欺人太甚者打、侮辱人格與民族者打;而“四不打”則指實力弱小者不打、敗陣逃命者不打、滿面笑容者不打、婦女兒童不能打。
[1] 譚國清.四書五經.禮記[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34.
[2] 韓玉斌.少數民族狩獵文化保護區(qū)的制度設計[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
[3] 劉堯峰,蔡仲林,倪東業(yè).土家族民俗民風中武術文化探微[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5):99.
[4] 秦可國,傅冠群.中國土家族武術[M].北京:國際展望出版社,1992:47.
[5]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181.
[6] 周偉良.析中華武術中的傳統武德[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3):15.
Tujia' Traditional Wushu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Liu Yaof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Hubei 445000,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reasoning and field survey,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Tujia’ Wushu contents. And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ujia’ Wushu, that is, the full bodied nationality, distinctive regional feature,integration of culture, unique art of attack and defense as well as the conditionality of Wushu morality.
Tujia nationalityWushu cultureWushu typescharacteristics
G85
A
2096—1839(2016)10—0037—04
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編號:B2015114。
劉堯峰(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術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