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杰
(湖南城市學院,湖南益陽413000)
簡述裝置藝術的概念及其創(chuàng)作方法
袁杰
(湖南城市學院,湖南益陽413000)
裝置藝術是現代前衛(wèi)藝術當中的重要藝術樣式,同時也是視覺文化的主流樣式。在進行裝置藝術探索過程中,更多藝術家關注的是藝術與社會及觀眾的交流,并且對其進行深度的挖掘。在所有的藝術研究中,針對后現代藝術中多元化形式進行探索的比較多。本文主要從裝置藝術的發(fā)展著手,對裝置藝術的概念及其呈現方式進行綜合性分析。
裝置藝術;概念;創(chuàng)作方法
裝置藝術是20世紀中期興起的一種新型藝術,在興起之后得到了不斷地發(fā)展,20世紀末,裝置藝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主流藝術形態(tài),在藝術展覽過程中,裝置藝術與繪畫藝術以及媒體藝術共同構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裝置藝術在外國的起步較早,在1970年,倫敦就已經有了裝置藝術博物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裝置藝術興起于1985年,起初的裝置藝術形態(tài)是以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雙重形式呈現出來的,隨著之后的發(fā)展成為藝術當中的主流藝術。
(一)裝置藝術概念的界定
裝置藝術也被稱為環(huán)境藝術,這種藝術形式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以及觀念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對裝置藝術的解釋是:“世界是一個文本,裝置藝術可以被看作是文本觀念的完美詮釋。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僅僅是一種容器,可以將讀者以及作者的希望容納其中,因此說,裝置藝術可作為最順手的媒介,從來表達社會的或者是政治的內容”。藝術評論家麥克則認為,“裝置藝術的新興起與其文獻記錄功能相關,它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藝術和雕塑藝術的潛能”。裝置藝術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當代人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平衡。由于裝置藝術本身含有許多的藝術門類,一些不同實物之間的非邏輯性和非排列性以及實物中自己的張力構成了排列組合的關系。不僅如此,裝置藝術還能夠反映不斷變化著的世界,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當中靜止的物體并非是絕對靜止的,其存在的空間環(huán)境一直處于一種運動的狀態(tài),因此,使得裝置藝術本身的意義也在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所以,人們將裝置藝術看作是一個說不清的世界,包括雜亂的實物,不同的錄像,怪異的聲響以及雕塑和繪畫等。通過裝置藝術的形式體現了西方當代人迷茫的心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然后在不斷的尋找一種不可知的答案。
(二)裝置藝術的主要特征分析
裝置藝術中使用了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段,是現代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追求深度、廣度以及強度的必然產物。在展覽方面,很多裝置藝術起初在一些非正規(guī)的場合進行展覽。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將生活和藝術進行隔離,不僅實現了平民化,同時還直接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就裝置藝術的總體特征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裝置藝術是一個能夠讓觀眾置身其中的三維空間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只要是指室內的空間。其次,裝置藝術是一種藝術整體,主要有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以及空間進行特地設計的一種藝術。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空間的相互獨立性,要求其無論是在視覺方面還是聽覺方面都不能夠受到其他作品的影響。緊接著,裝置藝術強調觀眾的介入與參與性,由于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因此,觀眾介入其中是裝置藝術的主要內容。最后,裝置藝術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主要起到包容觀眾的作用,這種藝術形式能夠促進觀眾在特定的環(huán)境當中將被動欣賞藝術轉化為主動感受藝術的一種形式。
(一)以模仿再現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
裝置藝術的興起也產生了較多的藝術家,并且伴隨著很多藝術代表作品的出現。一些藝術家通過訴求社會理念的方式來對裝置藝術進行創(chuàng)作。受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很多藝術家都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與反戰(zhàn)和平事業(yè)相聯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有芝加哥藝術家梅耳·波恩斯坦,該藝術家立志以政治性的作品來控訴納粹的罪行,最終于1991年創(chuàng)作了裝置《神社》,該裝置的創(chuàng)作手法就是通過模仿再現的方法重現了納粹用來運送猶太人的火車車廂,藝術展廳的墻壁被刷成了鐵灰色的顏色,同時還在墻上裝有鐵絲網,同時還在展廳的墻壁上裝有納粹黨指揮官魯道夫·赫斯的照片。梅耳·波恩斯坦的大多數裝置作品中,都揭示了納粹的暴行,并且對納粹的各種行為進行譴責,主要是在激發(fā)人們對這種罪行的反思,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來祭奠二戰(zhàn)時期的受害者。二戰(zhàn)結束時期,出生于法國巴黎的裝置藝術家克里斯蒂安·博爾坦斯基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也對戰(zhàn)爭表示強烈的不滿,以紀念碑式的死亡主題裝置來表達自己反戰(zhàn)爭的思想。主要代表作品有1989年創(chuàng)作的裝置《遺物挽歌》,還有系列裝置《紀念碑:第戎的孩子們》,大型裝置《1938年柏林大漢堡街的猶太學童》,藝術家的這些作品大多是采用錫架子、錫盒、燈泡以及放大的老照片來創(chuàng)作的,以一種令人震懾的形式揭露了戰(zhàn)爭對兒童的殘害,作品整體催人淚下,不僅是對納粹罪惡的無聲控訴,同時也是對人類良知的喚醒。
(二)以抽象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哲理思考創(chuàng)作的裝置藝術通常接近抽象主義思維方式。赫斯特是英國當代藝術代表人物,從藝術院校畢業(yè)后的他曾干過多份工作,對他感觸最深的是殯儀館工作的經歷,這個工作讓他對生命、死亡以及恐懼有著深刻的體驗,在之后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將自身的這些體驗全部轉化為作品中呈現的主題。其中裝置《人們心理不滅的物質》、《一半去市場、一半在家里》以及《欣慰的與明智的,不撒謊》都是這些主題作品的代表作,這些裝置都是將動物的身體作為標本,通過尸體的冰冷與人類的無情使作品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力,引起人們的激烈爭議。赫斯特這種超現實主義作品,通過思考動物生命的方式來反思人類的生命,徹底摒棄了傳統(tǒng)藝術的抒情特征,直接的揭露了生命存在的本質,并且揭示了生命的短暫和死亡的永恒。
(三)寫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芝加哥作品中專門將一些陶藝以及針織物當成現成品在裝置中使用,同時俄羅斯藝術家卡巴科夫也將自己的寫實繪畫當成現成品在裝置中使用。卡巴科夫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裝置藝術家,他的裝置作品中將表現力發(fā)揮到了極致,主要的代表作品裝置有《我們在這里生活》、《醫(yī)院:五次交代》,其中《我們在這里生活》是一組巨大的裝置作品,主要由一些相對獨立的裝置組成,該藝術家通過將這種生活原物運用到裝置中,模仿創(chuàng)造出居民的生活以及建筑工地等,將蘇聯人民的生活展現在西方觀眾的面前,采用這種方式來探討人類存在的意義。
裝置藝術是以多種形式呈現的一種藝術,興起于1960年,通過發(fā)展,于1970年成為世界視覺文化的主流樣式。從總體上來看,裝置藝術是三維藝術的主要表現,是一種物體并置的藝術。裝置藝術的裝配一般由兩件以上的成品裝配而成,其最重要的內容是觀念,當然,觀念也是裝置藝術區(qū)別于傳統(tǒng)藝術的主要標志。此外,裝置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中采用了以往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多種形式,例如,抽象創(chuàng)作法、再現創(chuàng)作法以及寫實創(chuàng)作法等,從而將整個藝術的魅力充分的展現出來。所以,面對它、研究它、認識它是藝術家史論專家應盡的責任,尤其是近年來,裝置藝術以油畫的形式傳入我國,一些年輕藝術家趨之若鶩時,對裝置藝術進行認真的研究成為發(fā)展藝術的主要方式,也是判斷藝術美學的必然要求。
[1]蕭元.裝置藝術的概念及其呈現方式[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2]劉航宇.科技與藝術的互動數字媒體互動裝置藝術的審美體驗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3]王傳品.裝置藝術對雕塑創(chuàng)作的啟示[J].美與時代(中旬),2011(07).
[4]陳美蘭.從藝術人類學視角論裝置藝術[J].理論界,2011(03).
[5]孫婷.裝置藝術在廣告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5.
J505
A
1005-5312(2016)29-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