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 躍
淺析中國畫寫意精神
□ 蔣 躍
蔣躍,1958年生,浙江人。1986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現(xiàn)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報》副社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美術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出版有《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繪畫形式語言研究》《繪畫構圖與創(chuàng)作》等。
閻大海題“蔣躍中國畫選”
我認為,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不僅是工具、方法和技能的施展,更是一種藝術觀念的整體系統(tǒng)。
中國文化發(fā)軔之初就與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奧秘緊密相聯(lián),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認知過程中,奠定了中國畫藝術對客觀世界特殊的體驗和觀照方式,決定了其藝術形式不重物理特征的思維特點和時空風貌。這種理想的繪畫特征在于用心感悟自然和表現(xiàn)自然,選取最能表達畫家自我內(nèi)心感受的筆墨形態(tài)呈現(xiàn),以大觀小,以動察靜,是畫家整體看世界之后的內(nèi)心反省。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論”是這種觀念的準確表述。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書畫之藝,皆需意氣而成?!边@里的意氣,強調(diào)的是畫家心中涌出的情思和活力—直抒胸臆,吟詠性情,追求詩意。表現(xiàn)在畫面形式上是寓情意于松動用筆、融主觀意念于客觀景物之中。這種寫意精神,暢快淋漓,具有音樂、舞蹈的節(jié)奏之美和無限詩意的遐想。說到底,這是一種方法論和世界觀的集中體現(xiàn),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感情色彩,超乎現(xiàn)實之外,是作者對內(nèi)心所生成“意象”的肯定。
蔣躍 茶青青 78×92cm 紙本設色 1992年
從繪畫的現(xiàn)象學觀察,寫意處于具象與抽象之間,如齊白石所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既不是一覽無余的簡單,也不是云里霧里的深奧,它貴在引導人們在一種似曾相識的心理作用之下,體悟繪畫作品之外的藝術魅力。繪畫貴在深刻。所謂深刻,不是泛指繪畫表現(xiàn)上的細致,而是各種藝術美之元素臻于完善的地步,諸如和諧、節(jié)奏、虛實、呼應等等理想的藝術之境。這種深刻性就是寫意性的本質。造型的力度、構圖的完整、筆墨的精致、思想的內(nèi)涵都在寫意精神的旗幟下得以漸漸顯現(xiàn)。
寫意精神凝結著創(chuàng)作者的生命激情,無矯揉造作。因為,寫其意象,既然是畫家胸臆的表達,物象必然要隨表達的需要而發(fā)生變化,不是照抄對象,而是在生活的基礎上,經(jīng)過畫家的錘煉,成為不似而似的意象,也成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心象。當事物的本質與畫家的精神高度對應時,便自然地摒棄了表象的細節(jié),抓住并突出客觀事物中與創(chuàng)作主體相契合的特征抒發(fā)意趣,使得作品更趨于符號化,并與感覺、理念融為一體。所以,寫意精神的特質,即是在繪畫中將人與事物之間的那種本質精神凝固化并通過精美的筆墨表達而極富感召力。因此,在技法的表達上是寫其筆意,強調(diào)書法用筆、骨法用筆。寫意的“寫”就是出自于運筆的韻致、力度和節(jié)奏。
其實,我們橫向看西方,也反證了寫意精神在繪畫史上的重大意義。19世紀,在印象主義之后,受東方繪畫觀念的影響,畫壇發(fā)生的最大變化,一是反對敘述性,認為那是文學家的事;二是反對模仿性,提出繪畫要回到繪畫本身,即對形式語言的追求;三是強調(diào)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由客觀再現(xiàn)走向主觀表現(xiàn)。由此,生發(fā)出了后印象主義、野獸主義、表現(xiàn)主義等等寫意形態(tài)的藝術面貌,塞尚、凡·高、畢加索、馬蒂斯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從此,世界繪畫的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寫意性的作品能使國畫的語言帶來生動美、節(jié)奏美、流動美,并使形、氣、力、情等因素糅合應用,傾注畫面,達到兼容并蓄、揮灑奔放的感人效果。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實現(xiàn)寫意精神,必須加強個人修煉,包括基本功、經(jīng)驗、技法、膽識等。具體講,一是要以中國畫論中“氣韻生動”作為思想指導?!皻庹撸碾S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隨跡立形,備儀不俗”(荊浩《筆法記》)。注重精神品格的追求,取意氣神韻之所到。畫家通過對自然和生命現(xiàn)象的體悟,感受著天地萬物的生機活力和人的精神世界。二是充分挖掘用筆和生宣紙的潛力,“一筆而成,氣脈通貫”,筆致隨情緒心跡活動而徐徐展開,講究骨法,以文人之靈趣傾注畫面,以學養(yǎng)品格注之筆端,剛柔相濟、方圓相契。三是做到水意的酣暢。水與墨融合變化無常,又極具透明感,可鋪、可染、可潑、可洗、可沖。水載墨色或干或濕,干濕相間,時聚時散,如煙如霧,達到有與無的轉換;或聚散滲化,含蓄空靈,達到柔美與深沉的統(tǒng)一,纖細與剛健的結合;或流動沖涌,力遒韻雅,酣暢淋漓,氣勢磅礴,達到精、氣、神的貫通。
簡言之,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是主觀見之于客觀、自然屬性和個性語言特點的切入,浸淫了很強的民族意識。探討符合中國畫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化特性的表達方式,高揚中國傳統(tǒng)的旗幟,以意趣、意韻、意境為內(nèi)涵,從技法層面轉向道法層面應該是當今畫家們的自覺。
責任編輯:陳春曉
蔣躍 遐 70×60cm 紙本設色 1988年
蔣躍 清波照寒影 89×69cm 紙本設色 2015年
蔣躍 空山新雨后 89×69cm 紙本設色 2015年
蔣躍 頂有藍花冷風搖 98×44cm 紙本設色 2015年
蔣躍 東溪野枇杷 98×44cm 紙本設色 2015年
蔣躍 霧散禽鳥現(xiàn) 98×44cm 紙本設色 2015年